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曾多次游历金山。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东坡携友重游金山,江涛起伏,月色如霜,东坡一挥而就咏出千古名作《水调歌头•中秋》一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的金山寺(又名“江天禅寺”),是镇江的象征,也是我们童年的乐园。
金山寺庙依山而造,殿宇厅堂幢幢相衔,亭台楼阁层层相接。慈寿塔耸立于金山之巅,拔地而起,突兀云天(pierce into the
sky)。从山麓到山顶,一层层殿阁,一座座楼台,将金山密集地包裹起来,山与寺,浑然一体。整个金山,仿佛就是一座宏伟壮丽的寺庙,构成一组橼摩栋接、
丹辉碧映的古建筑群,形成了一种金碧辉煌“寺裹山”的奇特风格,集中体现了唐、宋、元、明、清各朝建筑的艺术精华,被称之为“绝胜的金山”。
后来,我游历了北京万寿山的“佛香阁”、承德避暑山庄“天宇咸畅”的金山亭、扬州瘦西湖中的小金山等等风景名胜,竟意外发现,这些景点的建筑在许多方面都系“拷贝”(copy)金山而成!
玲珑秀丽的慈寿塔建于金山西北山巅,可谓匠心独运,不仅塔和整个金山寺配合恰到好处,而且把这座山都拔高了。
四大神话之一的《白蛇传》令金山处在神秘的云雾之中。
一条河流,横亘在金山寺山下的门前。“水漫金山”之水,想必就是发源于此。我们常常从这条河里摸到小鱼、小虾、小蚌、小蛤,还有螺蛳,等等,望着我们的这
些“战利品”,我一次次陷入痴想:难道它们就是当年白娘子“水漫金山”时虾兵蟹将的后代?我们常常从河里捞起浮萍似的菱叶,采摘紫红的鲜菱角(water
chestnut),我一次次陷入痴想:“水漫金山”时,这些菱叶是否成了虾兵蟹将的天然“掩体”(blindage)?
我又曾听说,白龙洞的下面有条暗河(underground
river),相传白蟒曾踞此洞。洞不小,初极狭,但深不可测,直通杭州西湖断桥。童年时,每过此洞,我的头脑便展开无尽的联想:西湖、断桥、借伞、许仙、白素贞、雄黄酒、蟒蛇、灵芝……
南郊中学6年,我如饥似渴地读了许多古典文学作品,尤其是与“金山寺”有着种种瓜葛的书籍。比如:古典小说《水浒传》里就有“张顺夜伏金山寺,宋江智取镇
江城”的章回,对金山作了逼真的描绘。《西游记》、《说岳全传》、《聊斋志异》、三言二拍(《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初刻拍案惊奇》、
《二刻拍案惊奇》)、《金屋梦》、《乾隆巡幸江南记》,以及大量元、明、清戏曲传奇小说都写有金山寺。金山每一座古迹,甚至一泓清泉,一方碑碣都有迷人的
神话,动人的传说和有声有色的历史故事,故金山又称“神话山”。特别是“白娘娘水漫金山”、“白龙洞暗渡断桥相会”,情节离奇,引人入胜。巾帼英雄梁红玉
亲擂战鼓,大破金兵;爱国忠臣岳飞和爱国僧人道月“七峰岭”道别;苏东坡十游金山,妙高台赏月起舞……
金山西面的中泠泉,被誉为“天下第一泉”。那一带,是遍生芦苇和芦蒿的湿地(wet
land),母亲曾经许多次在这里采摘野生水芹(cress)和芦蒿,它们是我们餐桌上的一道美味。现在的超市里也有小包装的芦蒿供应,那是人工种植的,一斤要卖10多元,而且味道远不如我们当年吃的野芦蒿。
春日,母亲带领我们来此踏青。从严冬走入初春,从寿康里和雁儿和巷的陋屋,来到大自然春天的怀抱,沐浴和熙的阳光,行走在蜿蜒曲折的长堤上,看万物复苏,
垂柳丝丝,柔姿万千;听鸟雀啁啾,风车吱吱,蛙鸣阵阵;闻泥香、草香、花香,经过漫长冬日的身心如同一洗。我尽情呼吸,乐不可言。
学生时代,曾经有过许多次的出游。一生最难忘,仍是母亲带队的出游!
春天,母亲领我们去踏青,在树下,教我们侧耳静听,去辨别喜鹊和布谷鸟的啼叫,在河边,母亲挽起裤管,站在水车旁,教我们仔细观察,弄懂水车的工作原理(working
principle)!【从小,我就特别喜欢春天,除了母亲带我们去春游之外,还因为,春天来了,气温攀升,脚上的冻疮便能不治而愈.
因家贫,在镇江的13年里从没有穿过棉鞋,镇江的冬天真冷。】
夏天,母亲领我们钻入“黑桥”外的玉米地去捉金龟子,还远足到野桑树丛林去采摘桑椹(mulberry),饱餐一顿之后,满嘴紫红!
秋天,母亲领我们到浩荡长江边,看渔民从船上卸下一担担银晃晃的鲜鱼,在鱼市,教我们看螃蟹如何地上“横行”(walk
sideways)。
冬天,大雪初霁,母亲总想领我们登宝盖山,去踏雪寻梅,但终因担心我们衣单受冻,而未成行。母亲让我们卧在棉被里,听她逐一讲述“二十四孝”的故事。晋朝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母亲讲得最好。【晋朝。王祥母丧。继母朱氏,不慈。父前数谮之,由是而失爱于父。其母欲食鲜鱼,时天寒地冻。祥解衣,赤条条卧冰求
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有诗为颂: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上水,留得卧冰模。】
一个目不识丁(illiterate)的母亲,一个从小做童养媳的母亲,一个带了三个孩子挣扎在温饱线上的母亲,却有如此心情,如此雅兴!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在有意无意之间,在朦胧和清晰之间,母亲对我们兄弟三人进行了审美教育,进行了热爱生活的人生启蒙。
这种教育,这种启蒙,其作用也许不在学校教育之下吧。---- 重游金山时,我总是这么想。
果然,年幼的我们,已经对青山绿水产生了炽热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