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王教授 【元月17日】
(2010-01-17 20:32:47)
标签:
私人邮件文化 |
分类: 断想不断 |
王教授,晚上好!
下午外出归来,读到你的邮件,转发的唐孝先发表于美国《亚省时报》的《译界泰斗杨宪益,戴乃迭》。
反复诵读,竟至眼热。
我曾在一档电视节目中看到对杨宪益先生的采访。
-- 请拿一册你和夫人翻译的英文版《红楼梦》给我看看。
-- 我已经拿不出一册了。
-- 咋会呢?
-- 我连最后一册《红楼梦》也已经送人了。
-- 啊?!(采访人有点愕然)
--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呀。
-- 啊?!(采访人继续愕然)
杨先生在夫人逝世之后,日子过得凄苦、孤苦、惨苦!从访谈中,能听出来。
一边看访谈,一边我想起了《红楼梦》中好了歌中的两句:
--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杨先生算是大彻大悟了。
更令人心酸的是,杨先生和夫人在文革中被关押6年,出狱之后,还要交狱中伙食费,但他继续翻译《红楼梦》!
儿时,我家境贫寒,几乎到了乞讨的边缘;文革中的我,因动乱而置身名校却无书可读!
念及此,我长叹,我悲哀。
可是,杨先生的人生经历,又让我感到此难难比彼难而无比释然。
谢谢你转发的文章!
这两日,刚从扬州回来,端坐于电脑前,还北京的文债 – 两篇小文 – 其中一篇是写“形合与意合”。
旧文新写,欲写出新意,写出味道。你是英汉双语比较的专家。小文成后,期盼你的赐教!
本月27日飞越海峡,去台湾作环岛游。-- 老了,心中的台湾情结似乎更趋炽热。
记得小学一年级的造句 – 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 – 就受到了老师的表扬。至今不忘。
寒冬腊月下扬州 – 此次游记将写《冬日:瘦西湖三美》 -
读鲁迅的《朝花夕拾》、《野草》,景物及描写都有一种“瘦硬的美”,能品味到一种木刻般的简练语言。
写瘦西湖游记之灵感,来源于此。
27号之前,除了完成文债和游记之外,还要为台湾之旅“备课”,够忙。
居士
2010年1月17日星期日晚八时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