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点评一篇论文【11月21日,周日上午】

(2009-11-21 12:01:56)
标签:

论文点评

文化

分类: 断想不断

 浅谈世博会宣传资料的翻译

                    ——从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说起

摘要:20世纪英国二战后主要翻译理论家之一彼得•纽马克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两个概念,其中交际翻译理论对于对世博会宣传资料的翻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首先对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指出了本文的理论基础,然后笔者以实证说明,探讨了一些世博会宣传资料的翻译,指出了其优点与不足,并且提出了交际翻译理论对世博会宣传资料的翻译所带来的一些启示,希望译者能够将该理论运用于翻译之中,进而提高翻译质量,增强世博会的影响力,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

点评:观点正确,切入角度很好。但涂黄部分,口气太大了一点。

关键词:世博会,交际翻译,宣传资料

---------------

随着2010上海世博会钟声的临近,各项准备工作都在热火朝天地进行。据上海世博会官方网站介绍,本届世博会计划吸引7000余万人次的海内外参观者,有望成为历史上规模最大、参观人数最多的一届世博会。显而易见,世博会要想成功举办,对外宣传资料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对外宣传资料即面向国外读者的宣传资料,那么什么是世博会的宣传资料呢?点评:这个问题提得有些幼稚】 顾名思义,世博会宣传资料是传达有关世博会的各类资讯的有力工具,通过电视、电脑、广播、现场发放材料等方式将各种影像、图片、文字、感受等传递给他人,借此让世博会的信息、产品或文化等广为人知。良好的外宣翻译质量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形象,激发国外友人对中国的兴趣,进而吸引更多的外资或者海外参展游客,同时也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笔者认为交际翻译理论对于对世博会宣传资料的翻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0世纪英国二战后的主要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两个概念。他指出,“交际翻译力图使译文读者在阅读译文时得到的感受尽可能地与原文读者的感受相似;而语义翻译力图在译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的上下文意义。”(Newmark,2001)。

点评:“使译文读者在阅读译文时得到的感受尽可能地与原文读者的感受相”的提法是否新鲜,是否是提出的第一人?在我编写的教材中有如此一个段落:

自奈达提出dynamic equivalence(由于dynamic equivalence过去常被误解,后改用functional equivalence,见Jan de Ward and Eugene A. Nida : 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1986)的翻译的new focus,一个全新的翻译标准横空出世,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全新的翻译标准引起译界的广泛注意。

    对传统的翻译标准来说,这是一场革命。多少年来,翻译标准被茧缚在语言文字转换的层面上,就词论词,就句论句,就篇章论篇章。将译文的重要对象(读者)的感受排除在外,却自得于译文的文采和巧译。奈达称之为old focus,他对所谓old focus作了如此描绘:

    The old focus in translating was the form of the message, and translator took particular delight in being able to reproduce stylistic specialties, e.g. rhythms, rhymes, plays on words, chiasmus, parallelism, and unusual grammatical structures.

    译者好比裁缝,一件衣服制成后,裁缝的自我欣赏是一回事,穿衣者的感受是另一回事,但是,对一件衣服的评判,后者的反应怎么能够被无端排除在外呢?

    Eugene. A. Nida所提出的所谓“动态对等”,其“等号”两边分别是:

    the response of the receptor to the translated message和 the response of the original receptors to the message when it was given in its original setting.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所谓old focus的静止的、平面的、唯语言文字论的,而所谓new focus却是动态的、立体的、“以人为本”的。

    至于“语义翻译力图在译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的上下文意义。”则更是缺乏新意。而且,如此表述,缺乏科学性,什么叫做“在译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情况下”?

 

从这里可以看出,交际翻译理论是说翻译是以观众为中心的,翻译的时候考虑的是要观众能够理解作者的意思;而语义翻译则以作者为中心,尽量保证作品的“原汁原味”。交际翻译所产生的译文通常是通顺易懂,清晰直接,规范自然,符合特定的语域。所以交际翻译的关注点是译文读者,尽量为这些读者排除阅读上的困难与障碍,使这些读者在阅读时能顺顺利利地抓住中心思想与主要的情感基调。笔者认为,世博会宣传资料的翻译属于一种应用型翻译,纽马克提出的交际翻译理论给世博会宣传资料的翻译提供了很好的视角。就此笔者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和探索,认为译者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点评:写论文当有一脉相承的逻辑思路,你在前面提出了纽马克理论的两个重要概念 --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但是,写到这里,峰回路转,突然变成了一个概念 – 交际理论。要么,前面的也只提一个,要么,一直坚守两个。两者必居其一,不能随心所欲也。

更重要的是,所谓交际理论并非纽马克之独创,即使是独创,也并非什么高超的理论,并非中国人没有想到过,没有提出过的理论。你想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置读者的理解和领会于不顾的,毕竟很少很少。

至此,似乎已经可以下一个结论,即此论文的“根基”,此论文所以赖以生存的“理论”精髓,新意甚少,创意更少。因此,文章所戴的理论帽子就有问题了。你以为如何?

 

1. 实现译文的统一化和规范化

为了迎接2008年奥运会,北京市旅游局出台了《中文菜单英文译法》,北京800多家酒店使用了新版的中英文菜单,外国民众对于这种统一规范的翻译方法好评如潮。如今,世博会日益临近,笔者认为翻译得是否统一规范,直接影响到人们对译文文意的认识和理解。如果同样的译文出现在不同的场所,能够加深读者的印象,也能够让译文更加深入人心。相反,同样的含义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则显得不够统一。世博会的一些文字翻译口径并不一致,笔者在不同的宣传册上看到对于世博会副主题翻译的版本就不一样。譬如:

(原文)主题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副主题

         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

         城市经济的繁荣

         城市科技的创新

         城市社区的重塑

         城市和乡村的互动

 但笔者看到了两个译文版本:

(译文1)

    THEME

    Better City, Better Life

    SUB-THEMES

    1.Urban cultural diversity

    2.Urban economic growth and prosperity

    3.Innov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urban context

    4.Remodeling of urban communities

    5.Interac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译文2)

    THEME

    Better City, Better Life

    SUB-THEMES

    1.Blending of Diverse Cultures in the City

    2.Economic Prosperity in the City

    3.Innov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City

    4.Remodeling of Communities in the City

    5.Interac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以上两种版本,意思都得到了完整的传达,但是笔者认为,译文1比译文2略胜一筹。世博会的副主题应该简洁明了,译文1仅用了26个词即完整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而译文2运用了32个词。笔者还认为,译文1用词更加到位,譬如cultural diversity比blending of diverse cultures更好。虽然两种译文都不错,但作为一个统一的宣传资料,译者应该统筹规划,对于世博会的副主题的翻译口径应该统一,便于耳熟能详。世博对上海,对中国的形象宣传影响重大,细节之中见成败,这些瑕疵应该审之慎之。所以笔者建议,在各大场合或者各大宣传册上都采用译文1作为标准译文。

点评:你的建议很好,点评也相当不错,但是,这点选材有点偏题了。偏“交际理论”之题。或许有人会说,译文之variety也可欣赏哟。

  

2. 适应英语国家的语言习惯

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强调了译文在译入语中的流畅性,连贯性,易读性。纽马克把语言分为标准语言和非标准语言。标准语言通常只有一种正确译法, 有规律可循, 如科技术语。非标准语言往往有许多正确译法, 怎么挑选合适的译法要靠译者自身的眼光和能力, 由此可见翻译是一门艺术。译文要自然流畅,文气畅通,符合语言环境要求。

点评:所谓译文的流畅性,连贯性,易读性并非需要纽马克提出,此乃译文的基本要求。所以,引用一定要有创意,一定要新鲜。更何况,关于“标准语言和非标准语言”的提法,缺乏科学性。

你的论文发我多日,可惜,后来,你就没有发我最新版本。上段涂红处,有重复之误也。

我写文章,写游记,总是看了又看,改了又改,且乐在其中。

 

由于中国与英语国家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体制、社会文化形态的不同,以及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们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的差异,汉译英易产生“中式英语”。英语要求句子结构紧凑,逻辑关系严密,层次分明,主谓关系密切。这就要求译者必须透彻理解原文,并且挖掘句子与句子之间逻辑关系;否则,译文容易出现过多单句,或者重复地出现某个词汇,显得结构松散,产生重复累赘、晦涩难懂的中式英语。为此译者应该从各个方面提高自己,加强语言修养,熟悉英文词法句法特点,避免使用中式英语。

点评:上段关于“中式英语”的分析和归类,东一榔头西一棒,思维欠缜密也。

 

世博会宣传资料的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译入语的语言习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和外籍人士交流探讨【蛇足也!】了解目的语中的惯用表达法。纽马克认为,在进行交流性翻译(不是字面翻译)时,无论翻译的是信息性文本、通知或广告,“自然”(naturalness)都是至关重要的(Newmark, 2001)。英语的惯用表达方法的数量庞大,英语句型也和汉语句型特点不同。对于广大从事中英翻译实践的人士来说,必须字斟句酌、咬文嚼字,学会在翻译中提高自己的英语表达能力,使我们译文尽量符合英语习惯, 从而提高译文质量。

翻译,本质上是用一种语言(译入语),把另一种语言(译出语)所表达的意思完整再现,并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从而满足目标读者的要求。以下笔者提供一则翻译十分成功的例子。

例:

(原文)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又是个生命体。她兼收并蓄、包罗万象、不断更新的特性,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及生活的改善。

(译文)The city is a crystallization of human civilization. By virtue of its embracive and regenerating nature, the city ha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perfection of order in the human society.

由此可见,原文行文工整,节奏铿锵有力,三个词“兼收并蓄”、“包罗万象”、“不断更新”并列,读来朗朗上口,但却略显笼统和抽象。如此一段文字要逐句翻译势必大费周章,外国人恐怕也没有中国人的成语概念,生搬硬套地求句式整齐划一很容易得不偿失。译者深知中英文行文的不同,英文行文比较注重逻辑,用词也较为简洁自然,语言上忌重复累赘,追求自然之美。 在此,译者简简单单地用embracive 和 regenerating两词带过,抓住了原文的主旨,又合外国人朴实具体的用词习惯,实属不易。“兼收并蓄”和“包罗万象”就用一个词“embracive”翻译,“不断更新”用“regenerating”翻译,正可谓巧哉妙哉!上海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海派文化特征,这种文化的宣传能够提升一个城市的形象,使各行各业都从中受益。然而,如果将原文中的三个四字词语逐字翻译过来,则会显得累赘沉重。如此翻译,做到了忠实但却不死板。根据纽马克的交际翻译法,译者在翻译时关注了英语国家的语言习惯,适应了译入语国家读者的美学品位。不过后面半句,读者认为是否可以改为“the city ha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advancing the society and improving people’s lives”,这样翻译与纽马克的语义翻译理论一致,更加忠实于原文,保证了原汁原味。

点评:你的斧正,没错,但是,涂黄部分,应该点明其出处,至少应该说明是源自世博会的宣传材料。可惜的是,你的分析文能紧扣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写论文一定要注意文脉的贯穿和坚守。

记得在以往的“硕博会”上,我曾多次强调,不知你尚存印象否?

 

    3. 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

根据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译者在翻译时必须充分考虑文化差异,努力跨越文化鸿沟。不同文化的人们在社会背景、生活习俗、思维方式、语言表达上存在差异,在文化背景上也存在差异,对于不同事物的认知也存在差异。中国民众熟悉的知识或者广为人知的知识也许在外国人眼中则属于新鲜事。所以译者在翻译时,要透彻理解文字里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将译文读者的文化习惯和背景知识放在首位,才能很好地完成从原语到译入语的转换,有时还需要进行阐释或者适当的补充说明,甚至采取增译或者再创。笔者在一本彩印宣传册上,发现译者采用了一项大胆的策略,巧妙地对原文进行再创,请看:

       (原文):

场址和展馆规划

选址

上海世博会场地位于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的滨水区域, 并沿着上海城区黄浦江两岸进行布局. 世博园区规划用地范围为5.28平方公里,其中浦东部分为3.93平方公里,浦西部分为1.35平方公里. 围栏区域(收取门票)范围约为3.28平方公里.

核心理念

世博会场地规划尝试并积极塑造“和谐城市”的范例,这个理念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历史与未来的和谐”和“人与人的和谐”。

(译文):

The site and pavilion plans

Location

The sites of the Expo 2010 Shanghai, a total area 5.28 km2, is located at the waterfront area on both sides of the Huangpu River, mostly between Nanpu Bridge and Lupu Bridge. 3.93 km2 is found on the eastern side of the river and 1.35 km2 on the western side. The core area (into which admission ticket is required) is 3.28 km2.

Rationale

The site, currently cramped with old industrial facilities and run-down residential quarters, has been waiting for its turn for regeneration for decades. The Expo will not only give the area a complete facelift, but also turn it into a pilot ground for new urban living, a firm testament to the very theme of the Expo 2010: “Better City, Better Life”.

The master plan i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City of Harmony”. Harmony between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and harmony between human individuals are demonstrated or symbolized by various elements of the master plan.

原文只有两段话,而译文却有三段话,现将多出来的第二段话进行译文还原:

“如今选定的场址上尚布满了各种老式厂房和破败不堪的居民区,几代人都希望这个地区能有一番改头换面。如今世博会将会让这个地区焕然一新,不仅如此,这里还将作为新一代城市生活的试点基地,与2010年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相呼应”。

显然,译者在翻译时,对原文进行了适当的补充说明。上海将于2010年承办世博会,绝大多数中国人都知道为了腾出世博场地,拆除了很多的老式居民楼,迁走了许多旧工厂,这些信息的给出显得有些多余。但译文却是给外国友人看的,适当地做出解释可以让目的语读者了解上海世博的一些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世博会的核心理念。此外,译文第一段调整了原文的语序,开门见山,将重要信息世博会的面积放在了句首,适应了英语国家的语言习惯,翻译得非常成功。不过最后一段中,译者貌似遗漏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否应该补充上“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呢?笔者认为这个信息是对“和谐城市”的说明和阐述,不能随意删减。

点评:此段分析,我十分欣赏。尤其是能找出添译的部分。但是,此段的核心词是“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似乎你的分析距离此核心词尚有一段距离哩。如此添译,是否跟纽马克的理论,尤其的“文化背景”有紧密联系?与其说是,文化背景,倒不如说是信息的增补哩。

 

再如,世博会会徽的翻译也十分成功。世博会的会徽简洁明了,富有特色,很好地传达了世博的精神。它以“世”字为形,而汉字本来就多有表形的功能,这里的会徽就抽象出三人合臂相拥之态,又可进一步引申出诸多含义,如幸福美满的三人之家;你、我、他和谐相处,互帮互助等。请看会徽的翻译:

(原文)

会徽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以中国汉字“世”字书法创意为形,“世”字图形意寓三人合臂相拥,状似美满幸福、相携同乐的家庭,也可抽象为“你、我、他”广义的人类,对美好和谐的生活追求,表达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和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人为本的积极追求。

(译文)

Emblem

The emblem, depicting the image of three people --- you, me, him/her holding hands together, symbolizes the big family of mankind. Inspired by the shape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世” (meaning the world), the design conveys the organizer’s wish to host an Expo which is of global scale and which showcases the diversified urban cultures of the world.

译文对“世”作出了阐释,“meaning the world”, 如果没有解释,国外友人就不能很好地理解会徽的寓意,更不能理解会徽的妙处之所在。

点评:也许,90%以上的译者皆会有此解释(meaning the world),如此解释,硬套纽马克的理论,就显得牵强附会,而且,你在行文中也未能点题。下段,作为全文的总结,也未能点题,也没有与上文的呼应。文脉中断甚矣!

 

由上可见,世博会对外宣传资料的翻译带有明显的应用性特征,探究在其翻译过程中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与深远社会意义的问题。世博会宣传资料的目的是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前来参展参观,既展现城市面貌又加强国际交流,既使城市文化得以传之四海又使各类商机踏踵而至。笔者认为,细节之中见成败,译者在翻译世博会宣传资料时应该贴近国外群众的文化认知、贴近英语国家人民的思维习惯和语言方式,才能翻译出标准地道的译文,进而宣传世博、提升上海乃至中国的国际形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