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点评博士生之论文(2008年8月6日上午)

(2008-08-06 08:31:19)
标签:

论文点评

教育

分类: 寻踪山水

《构建基于文本的新翻译本体研究》一文的初步印象

200884星期一

宏观方面

1、  题目太大,像是中国译协的工作总结

2、  题大如天:不在其位;不够权威;疏漏百出;吃力不讨好;

如:回顾20世纪来我国翻译理论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略)

第二阶段大量引进西方翻译理论。 一是忽视传统译论,一味追求西方“理性”,唯西洋理论之马首自瞻,译学研究游离于文本之外,甚至以文本外研究代替文本内;一是固守传统,抱住传统“感性”不放,视西方理论如洪水猛兽,死守千年文本中心论,视现代西方译论为洪水猛兽。这种状况并没有相反相成,而是各自为政,甚至相互诋毁,中国译学研究中搀杂着许多不和谐的声音。

居士注:你写的这一段有夸大其词之嫌,得罪了双方。这是目前译界的敏感问题,应力避,胆大包天也!

第三阶段回归文本,建构新译论时期。世纪之交,大量接触西方翻译理论之后,翻译研究也如许多其他研究领域一样,出现了“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思潮(胡庚申,20049)。翻译研究依靠文本,或以文本为本,不少学者提出了翻译研究要回归本体,回归文本,要将我国传统译论与当代西方译学理论结合起来。

居士注:我很怀疑,此观点是否是目前译界之共识,抑或是部分学者的观点。论文抬出此观点,风险系数很高。

3、  创新不新也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在纷纭繁复的翻译研究中,能抓住“文本”和翻译本体的研究入手,符合大趋势,又能集古今中外翻译研究文本研究之精华,真正做到:既符合翻译研究的大趋势,又能有独立见解。不废“古”,不废“中”,不崇洋,不尚空谈,因此,总标题中必须闪现一个“新”字。

居士注:与“第三阶段”相吻,因此,就谈不上创新。况且,“集古今中外翻译研究文本研究之精华” 实在有点吓人哦。

4、  未能捉牢问题实质

2004年由上海市文联、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主办的CASIO杯翻译竞赛收到了海内外的参赛稿件近700件,最终结果为一等奖空缺,惟一一位二等奖获由一位土生土长的新加坡华人姚登南(Shaun Yeo)获得,这不免让人感到意外。

居士注:我很欣赏此素材,但是,我女儿获得了此次大赛的三等奖第一名。

且你在论文中还引用了一些精彩译例,说明目前一边是翻译理论研究热火朝天,一边是翻译质量江河日下。为啥会出现此种问题?

我的最新观点是:

其一,翻译第一依靠的是双语的语言修养。

比如,《桃花源记》中有一句:“不足为外人道也”,现有的翻译如此:

1/ "It's not worth telling people on the outside about us."  

2/ “Never speak to anyone outside about this!”

看似翻译无误,其实两译皆作字面转换,即表层转换,而以英语为母语者就会觉得此译不合其表达习惯,因为请对方保守秘密时,英语有现成的表达:It is wise not to tell.

如果译者压根儿不知英语有如此现成的,且口语化的表达(It is wise not to tell.),再多的翻译理论,再高潮的翻译技巧,也无济于事哟。

在此急功近利的社会,多少译者能静心甘坐冷板凳,去研究学习英语,提高自己的英语(含汉语)之修养呢?

其二,翻译,离不开技巧,所谓译技也。

比如:“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英译时,就得添加一个when,以示时间  -- When the other people in the village heard about the visitor, they too all came to ask questions.

其三,才轮到翻译理论(当然绝非“纯理论”哦!)

比如:你若是懂得一些翻译美学的理论,那么,你若翻译“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你就不会译成 look for the trail markers, but they got lost and never found the way.而译成: However, in the end they lost their way and never found the place again. 因为,英语是逻辑语言,添加了However, in the end,英语味儿就出来了,native speakers就觉得“美”!

所以我认为,你在本文大谈特谈“文本”和“文本研究”时,切不可置“其一”于不顾哟。

5、  五个板块,各自为政,常自相矛盾,且缺乏凝聚力。

居士注:以上的“第二阶段”与第五板块: 西方翻译理论对我国译学影响,基调都变味儿了。

6、  通篇论文缺乏足够的翻译例证支持你的观点。

居士注:至少,你应该紧扣你的题目 -- 构建基于文本的新翻译本体研究 让读者信服:基于文本的本体研究为何需要构建,当然,为了繁荣翻译事业,为了提高翻译质量,但是,你的论文没有足够的精彩的翻译例证加以辅佐,读者能信服吗?

 

微观方面

1、  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或曰“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也

“中国传统译论回顾” 你的用心之作,量化之作,但是,那么仔细的“统计”,有必要吗?

两册文章的汇编,具有想当的主观性,片面性,因此,也就缺乏应有的权威性。谁买你的帐呢?

2、  逻辑苍白,无法推敲

“这种教条式的有根据,有来历,在如今国内学术确实存在。更为荒唐的是,评翻译学教授,译著不能算成果。实际上是对理论的误解,对实践的轻视”。

这句是你写的,我个人觉得一点儿也不荒唐呢,为啥?所谓“翻译学教授”并不等于翻译教授呀!

“我国翻译家董秋斯先生早在1950年代就提出了建立翻译学的构想。应该说,董先生的提议,率先为中国人提供了建立翻译学的构想。也应该是在世界上提出翻译学的第一人。”

--- 也是你写的,请问,1950 世界第一人,可能吗?

3、  表达重复,思维迟钝

“翻译活动几乎同语言本身一样古老”。 --  “语言的翻译几乎同语言本身一样古老”。

以上两句重复,其间仅仅相隔274个字。行文不干练,可见一斑哟。

一己之见,仅供参考。我的新建议,面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