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英语人生》(六)

(2007-05-19 20:28:09)
列位看官,此段文字中有美盲人作家海伦凯勒的一句名言的汉译:
    然而,我们大多数人都把生命视作理所当然。我们知道迟早我们会离开这个世界,但是,我们通常把这一天想象得遥遥无期。我们身强力壮,生机勃勃之时,死亡是不可思议的。我们很少想到死。日复一日,光阴无限。我们为区区小事而奔忙,碌碌无为而不知自身对待生命的态度何等消极冷漠。
    仅此汉译,就足以让看官们咀嚼一番吧。
柳岸居士
2007年5月19日晚
 

    1986年(1983级学生毕业离校后)的暑假,我闭门谢客,“赤膊上阵”(其时,家中连电扇还没有,遑论“空调”),花费一个月时间,写成论文“在精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尝试”。

    向广文路拐角的绿色邮箱投入厚厚的信封时,我想,投进去的不是我这两年的心血吗?

    果然,西安外国语学院的学报《外语教学》(1987年第1期)发表了我的这篇英语教学论文,速度空前,位置显著(in prominent place)。

    文章发表,恰逢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与外语教学》举办“全国大学英语教学论文征文竞赛”,我邮寄了此文,最后获得“优秀奖”(全国共计5名)。

    1986年秋,“在精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尝试”曾经作为华东三省一市英语教学研究会(seminar / symposium)的交流论文。在此次活动中,本文又获浙江省师范和教研系统(1984 – 1986年)优秀教学论文三等奖。(一等奖空缺)

如前所述,“求异思维”(即“发散性思维”),与“求同思维”一起,构成人们思维的两个基本的不同取向。一般人的思维取向总是前者弱,而后者强。

    “求异”与“求同”是两种背道而驰的思维模式,后者所以强,因为人们的思维一般均笼罩在“心理定势”(regular psychological tendency)的阴影之下,英语学习也深受“求同思维”之害。“先入为主”这个汉语成语,形象逼真地诠释了这个似乎抽象的问题。

    以下几句翻译练习可作“佐证”:

    1/ Barton怒气冲冲地走进会场。

    2/ Madame Loisel身着新礼服走入舞厅。

    3/ 他草草完成了测验题。

    4/ 请不要过早下结论。

    将以上4句译成英语。强大的与生俱来的“心理定势”如此“摆布”(boss)译者(初学英语者):前两句种出现了“走”,那就得使用英语动词walk (into),后两句出现了“草草完成”以及“匆忙下结论”(rush to a conclusion),那就不会想到去使用与walk有关的英语动词!你看,“求同”在此作怪!

将“发散性思维”运用于教学,就要鼓励激励学生以“求异”取代“求同”,挣脱母语的影响,反其道而行之。比如,前两句就不能使用walk (into),而后两句就是硬性规定要使用与walk有关的英语动词。

    当学生能提供以下英译时,他的思维能力及英语表达都向前跨出了一大步。如译:

    1/ Barton stormed into the meeting room.

    2/ Madame Loisel breezed into the ballroom in her new dress.

    3/ He just walked through the test.

    4/ Don’t jump to your conclusion, please.

    汉译英如此,英译汉又何尝不是如此?在英语灿若朝霞的单词转义(connotation)面前,“求同思维”,让人们思路关闭,想象折翅,而“求异思维”(发散性思维)则让人们文思如瀑,神思飞跃(have a ready imagination and pen)。

    20年悄然逝去,至今我仍认为“发散性思维”是教学和科研的“至宝”!上海交大的学生较之当年台州师专的学生不可同日而语,他们是应试的佼佼者,但是,他们的思维,同样渴望“发散”!笔者最近嘱学生翻译一段文字,仍感失望。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能跻身名牌大学,且已苦学3年英语,但思维方式仍不能挣脱“求同”之桎梏,而畅游于“求异”之碧海!

    美国著名盲人女作家Helen Keller有此哲理四射的名言:

    Most of us, however, take life for granted. We know that one day we must die, but usually we picture that day as far in the future. When we are in buoyant (本义:有浮力的) health, death is all but unimaginable. We seldom think of it. The days stretch out in an endless vista(展望). So we go about our petty tasks, hardly aware of our listless (冷漠的) attitude toward life.

    译文:然而,我们大多数人都把生命视作理所当然。我们知道迟早我们会离开这个世界,但是,我们通常把这一天想象得遥遥无期。我们身强力壮,生机勃勃之时,死亡是不可思议的。我们很少想到死。日复一日,光阴无限。我们为区区小事而奔忙,碌碌无为而不知自身对待生命的态度何等消极冷漠。

    其中When we are in buoyant health, death is all but unimaginable一句的理解,学子们却仍视之若畏途,思维茧服,无法跨越。

他们的译文是(请特别注意对buoyant一词的理解):

    1/ 我们大多数人对生命的意义不甚清楚。当我们尽情享受着浮华的生活时,死不过是件不可想象的事情。

    2/ 当我们处于基本艰苦的状况时,死亡是不可想象的。

    3/ 当我们的艰苦还是生机澎湃时,死是难以想象的。

    4/ 当我们处于“飘飘然”的健康状态时,死亡并非不可想象的。

    5/ 当我们青春飞扬的时候,死亡是那么不可想象。

    6/ 当我们的健康产生问题时,死亡就不再是不可想象的,而我们很少想到这一点。

    7/ 当我们的健康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时,死亡并非不可想象。

    8/ 当我们的健康状况有起伏时,死亡也是无法想象的。

    9/ 当我们受病魔缠身时,死亡就绝不是不可想象了。

    一个形容词buoyant,竟难倒众多学子!何也?追根溯源,也许只有两个答案:一是尚不谙英汉语之别;二是发散性思维“发育不良”。因为,据观察和调查,那些能正确理解buoyant,并提供上佳译文者,并非EPT(English Proficiency Test / 英语水平测试)测试领先者。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

    语言学习与思维方式,两者相辅相成,欲踩出一条治学之捷径,既靠前者,更靠后者。思维,“求同”易,而“求异”难。除了思维定势的作用之外,我们的教育观念是求同训练,喜欢搞一个模式,行动要求整齐划一,甚至视“求异思维”为洪水猛兽,视敢于说“不”的学生为坏学生。最近,武汉市新洲区某小学六年级一班的学生王聪在春游之后,根据老师要求完成命题作文“春天”。61名学生绝大多数同学以“春天好”为主题,赞美春天和风细雨,花红柳绿。惟王聪的作文与众不同。小王聪认为“春天并不好”:春天细菌繁殖旺盛,夏季的蚊虫都在这时孳生;春天易流行感冒;春天雨水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很烦人,像个爱哭的小姑娘总也止不住;冷热不均,忽冷忽热……

    在作文点评课上,语文老师对全班学生说:有同学不停地在作文中写春天不好,是不听老师讲解,胡思乱想,跑了题的结果。古往今来,一些文人都夸春天好,说春天不好是动错了脑筋。

    呜呼!到底是谁“动错了脑筋”?此事在媒体爆光后,武汉三镇一片“哗然”。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范先左认为:61人作文只有1人提出不同观点,看来现在所提倡的创新素质教育力度不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美哉英语(5)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