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需要激情(passion),语言研究亦然。
试想,假如你在阅读过程中,眼前风景如画,佳句叠出,美词频现,而你却“麻木不仁”,甚至叹息英语比较级“真烦”,你就将自己置于一个英语学习的逆境,甚至险境!
冯文,让我玩味,让我扼腕!如同好不容易探测到一个富矿,可不少“矿工”只是稍微在表层挖掘了一下,浅尝辄止,弃矿而去。又如同登临庐山的游客,千里迢迢来到含鄱口,没有来得及驻足细观鄱阳湖的湖光山色,就匆匆告别(take a rush leave)。
我为之扼腕、为之叹息。这种心情在阅读文章(包括读者寄来的许多稿件)时,经常“品尝”。扯得远一些,台湾曾经出过一部影片,片名就很引人入胜,叫《年轻时,我们不懂爱情》。我虽然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但是,这个片名却让我浮想和深思。热恋中的年轻情侣,有几对真正懂得(或珍惜)爱情的深邃内涵?当然,也包括年轻时的我。
珍惜、呵护、培育、欣赏……是我们对爱情、生活等应取的态度,也是我们对语言学习应取的态度呀。
当时的我,还居住在台州师专一个被称为“16间”的陋室。陋室虽陋,却有一个遍植花草的庭院。是夜,庭院风轻月明,花影瞳瞳。我独立庭院,陷入沉思,决定:继续挖掘这个“富矿”,继续细赏“含鄱口”的湖光山色。
经年的观察和积累,我终于可以“借题发挥”了。闭门造车,写 “关于understatement的三个问题”一文,投寄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外国语》(核心刊物)。该文发表时,用仿宋体排版,这个“待遇”也许是出自编辑对此文的赏识。我想。
“借”得冯文思路,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
首先,“现象”仅是感性的东西,需要上升到“理性”的分析和科学的归类,才有其价值。语言是载体,我们不能“买椟还珠”,应该“椟”、“珠”兼得,去认识折射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文化乃至其思维特征。观察冯教授捕捉到的现象,可归结到修辞手段understatement(低调)上去。相对汉语而言,understatement是英语表达的强项,而汉语的这个辞格弱小而发育不良。在此大背景下,国人常难辨understatement的弦外之音。比如,If ever I heard the like! 乍见初识,能有几人read between the lines(体会言外之意)呢?
其次,采集素材和例证,扩大“战果”。使论文的理论分析高屋建瓴,使论文的例证例句琳琅满目!
一头扎入这个命题之初,就发现国内的英语修辞研究界至今尚未对英语的重要修辞格understatement达成统一的译名。这个发现让我兴奋不已,这个命题,不就是一块有待开垦的“处女地”吗?
关于understatement的“三个问题”,分别是:
1/ 若干有待统一的问题
2/ understatement的分类
3/ understatement的修辞作用
我在第2个问题(understatement的分类)中,共列出6条细目,其中之一即 “借”冯文的观点:运用形容词或副词的比较级 (注:不曾采用冯教授的例句,未敢“掠美”)。
外人不知,我成“关于understatement的三个问题”之念,生于此也!
在我的“阅读札记”中收集了很多“有用之材”。此细目中的例句之一采自《英语900句》。如:
电视台记者问:Do you think all the programs are good? (你觉得所有的节目都好吗?)
接受采访者答:No, I don’t. Some of the programs are interesting. But others could be better.
(不,我不这样认为。有些节目很有趣,但是别的节目就不行了。)
其中的But others could be better和冯教授文中的He is braver than wise,异曲同工!
一般的英语学习者很难说出如此漂亮的英语:But others could be better。表示相同或相近概念时,我们通常会首先想到以下 inferior expressions(相形见绌的表达):But others are not. 抑或:But others are not so interesting.
当初在翻译No, I don’t. Some of the programs are interesting. But others could be better.一句时也遇到困难,特别是句末部分。直译“别的节目可以更好些”虽能被汉语接受。但是细一咀嚼便可感知其译腔(Europeanized tone / translationese)
我跟冯教授曾经“坦白”:我的“关于understatement的三个问题”,是“借题发挥”之作,向他致谢。冯教授也坦言:他的那篇短文也是“借题发挥”之作,是“派生文章”。 我想,他之所谓“派生文章”,跟我的所谓“借题发挥”,可谓“心有灵犀”,巧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