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将文本解读进行到底

(2015-01-05 15:58:43)
标签:

情感

分类: 教育教研

将文本解读进行到底

文|(九中)李秋敏

 

(谢谢李老师的讲座,发在这里作为教研资料留存——飞鸿踏雪)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

我今天汇报的题目是: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将文本解读进行到底

石家庄九中语文组  李秋敏

汇报的内容分四部分:

一、对待文本的几种态度

二、文本解读的要求

三、如何对文本进行解读

四、怎样提高文本解读的能力

一、(目前,语文教师备课时存在的)对待文本的几种态度:

1.浅尝辄止。即备课时匆匆看一遍文本,大致浏览一下课文内容,没有仔细研读,就马上埋头写教案,马上忙着做课件。甚至根本不阅读文本(尤其是自己以为熟悉的课文),就匆忙下结论。

2.有人无己。即备课时先阅读教参,较多地甚至是大量地引用外围的文本资源,最后是各种结论充塞自己的头脑,却没有自己阅读文本的体验,更没有形成自己深入的认识和见解。

3.重心失当。即热衷于寻找所谓新的教学方法,把备课时间花在资料搜集上的多,花在构思如何教学上的多,花在教学形式上的多,花在设计练习上的多,而花在阅读文本上的时间少。

4.僵化少变。即一旦形成了对文本的某种认识,就很难改变,不仅不能超越自己,对其他不同的观点及新的说法也常常排斥。

只有透彻地解读文本,才知道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只有透彻地解读文本,才知道教多少,学生学多少;只有透彻地解读文本,才好决定怎么教,怎么学;只有透彻地解读文本,才能胸有成竹地应对生成。一句话:只有文本解读得好,课堂教学才会落实得好。

二、文本解读的要求:

文本解读,就是指教师通过教材的认真阅读,进行细致、精确的分析,从而实现对教材意义准确、透辟的理解和把握。

文本解读包含三个层次,依次为读懂、读透、超越。

读懂:即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挖掘教材内容的内在价值。

读透:即发现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探索教学内容的设计思路。

超越:即强化思维训练,真正形成能力,实现知识迁移。

文本解读的过程恰似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的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只有经历了这种过程,把文本读到“玲珑剔透,形神兼备”,才能有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

三、如何对文本进行解读?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解读文本应该“扣住文本、品味语言、体悟思想内容和情感”。语文教改无论向那个方向伸展,我们都应该把握住这一点。

(一)整体感知

1.要将文本的解读置于单元整体之中。

从整个教材系统看,一篇课文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单元整体和整个教材体系的有机构成。这就要求教学时对单元整体进行把握,尤其要关注单元提示、单元说明,把文本解读置于单元整体之中,否则就会出现“没有航标乱行船”等“偏读”文本的现象。

必修15、选修系列,每册都分为几个单元,每个单元的课文都按一定的规律体现编者意图。因此,成功解读文本,理顺编排意图也显得至关重要。以《过小孤山大孤山》为例,这篇课文在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处于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本单元的课文还有《庖丁解牛》《项羽之死》《阿房宫赋》《方山子传》《大铁椎传》,这是一组以形象性取胜的散文。

第一项“赏析指导”就本单元所提出的学习角度“理解散文的形象性”,介绍相关知识和鉴赏方法。

第二项“赏析示例”从本单元所提出的学习角度“理解散文的形象性”进行分析,带有举例示范性质,供同学们参考借鉴。《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一篇游记散文,描写了饶有韵味的山川景物形象。

第三项“自主赏析”围绕本单元的学习内容“理解散文的形象性”,提供阅读鉴赏的作品。《庖丁解牛》是一篇哲理散文,通过庖丁解牛的故事,形象生动地阐述了养生的道理。《项羽之死》是一篇传记散文,通过语言、行动描写,刻画出项羽这一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阿房宫赋》是一篇史论散文,通过对阿房宫的建筑群和宫内奢华生活的形象描绘,说明国家兴亡的道理。

第四项“推荐作品”是推荐给同学们与本单元学习内容“理解散文的形象性”相关的一些作品,供课外阅读之用。所选的《方山子传》和《大铁椎传》都是人物传记散文,前者通过对几个生活片段的描述来塑造人物,后者通过充满悬念的记述表现人物的传奇色彩。

弄清本单元六篇课文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再去解读就会各有侧重了。

2.要将文本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来阅读。

鲁迅先生主张“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不要“以割裂为美”。要让学生把文本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对待,让学生整体直觉地解读文本,涵咏沉潜于作品之中,对文本整体作灵感式的体悟。将局部和细节与主题有机联系起来,通过文字表层读懂文章的意蕴和意境,读懂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作品遣词造句的妙处。

如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诗歌欣赏,要指导学生从古诗的有机整体出发,通过对诗歌艺术形象和意境的整体关照,去认识它的审美意义。诚然,古典诗词作品中有“诗眼”,很美,但只是个体美,只有由个体美所构成的综合美,才是代表一首诗的质的美。

散文欣赏亦是如此,也要从整体出发。

3.要找准有效的切入点,“牵一发动全局”。

文本从哪里切入最好?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讲到两个字,一个是“情”,一个是“采”。“情”就是思想感情,“采”就是语言文字表达。文本的“情采合一”处,就是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就是展开教学“对话”的最好“抓手”!

  如苏洵的《六国论》开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为什么起句用“弊在赂秦”,而末句却在“弊在赂秦”之后加一“也”字?如果解读者分别把重音落在“故”、“弊”、“赂”、“也”字上,并认真体悟,就不难发现:重读“故”体现了顺理成章的必然性,重读“弊”突出的是历史教训的惨痛,重读“赂”强调的是亡国之举,重读“也”体现了结论的确定性。如果解读者能将重音全落在“也”字上多读几遍,并注意一次比一次的语速慢,一次比一次读得低沉,就一定会发现《六国论》的情结点就在这个不起眼的“也”上,一“也”千钧,既表确定语气,又底气很足,韵味无穷。

在进行文本解读时,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发现这样的切入点,应该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是“提纲挈领”的。要有针对性,紧扣教材的重难点;要有启发性,“一石激起千层浪”;要有挑战性,让学生“跳起来”才能“摘到桃子”。如此理清主线,就能够于无声处听惊雷,以少许胜多许,体悟文本的深刻意蕴。

(二)多角度解读

鲁迅关于《红楼梦》有一段精辟的话,“一本《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那是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对《红楼梦》的解读。而同一个人从不同的视角解读同一个作品,也会获得不同的理解。

1.《课标》视角,引领阅读,掌握课程的难易程度。

《课标》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要明确阅读教学的文本解读是《课标》引领下的解读。如《课标》明确了从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在备课过程中应认真思考:文本包含了哪些知识点?有哪些能力训练?何处可以让学生经历思维,体验喜怒哀乐等情感过程?何处可以潜移默化的习得学法,习得写作方法?文本给予我们何种人生指向等等。要将《课标》的要求在文本中找到落脚点,掌握难易程度,准确解读。

2.作者视角,立体阅读,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

  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想要传达的意蕴的载体。这种意蕴可以是一种情绪、情感、情操,也可以是一种理解、理念、理论;可以是一种直白,也可以是一种婉曲;可以是对事物的认识,也可以是对人生的感悟;可以是一己有限的心得,也可以是济世博大的胸怀……

“作者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这是语文教师拿到教材文本,在进行解读时,首先要发出的究问。孟子说过:“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不了解作者就无法把握“作者之思”和“文本之志”。对作者的了解,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深刻的理解文本,还可以更好的与文本对话。

3.读者视角,陌生阅读,读出自己的深入理解。

面对文本,我们首先要能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陌生化感知文本,以一种空白的心态面对文本,要求我们在阅读之前首先将自己的认识进行“格式化”。用纳兰性德的诗句来说,就是“人生若只如初见”。不要先看参考书或有关教学资料,而要以一种平静的心态接触文本,用心灵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平静地倾听文字的叙述,倾听作者的叙述,从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之进行情感的交流与碰撞。

走马观花、囫囵吞枣、风卷残云、蜻蜓点水,是读不好文本的。我们要学习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一书中所倡导的思想——“慢慢走,欣赏啊!”暂时忘却教师的身份和教学的任务,以从容的心态,以一个普通读者的放松心态来“慢慢读,欣赏啊!”慢慢读、慢慢品、慢慢嚼、慢慢赏,读出味道,获得自然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审美直觉。学会很随意、很闲适地在作者的文字海洋里倘徉、欣赏。

4.教者视角,智慧阅读,凸显文本的示例本色。

回归教师的角色,把文本当作教材,从组织课堂教学的角度再次研读文本,对文本作地毯式的细究与深读,达到知根知底的程度。再结合具体的语文教学目标来思考、解读,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创造性的建构知识体系、确立解读目标、探寻解读文本的方法途径、挖掘其育人效能。这时,教师可以适当借鉴教学参考资料,合理、有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

叶圣陶先生说过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新课标也提出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由此可以明确: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用活教材,只有用活课文这个例子,才能提升语文教学的真实效果。在教学中真正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鲜明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5.学生视角,个性阅读,探寻教学的起点和生长点。

教师不仅要考虑把文本教给学生,还要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用学生的心灵去亲近文本,用学生的眼睛去发现文本中属于学生创造的那些特质。了解学生学习已有的基础,找准学生阅读文本时的兴奋点,分析学生学习的疑难点。只有这样,才能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引领,才能去探寻教学的起点和生长点。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化经验可能会得出许多新颖的个性化的观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文本解读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充分预设,有充分的准备来应对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只有吃透教材,事先考虑在文本解读时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才能在课堂中得心应手。

教师对课文要有个性化解读,要找准着力点,要深打井,要能和学生品出文章的妙处,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对文字产生深厚的感情。教师上课要有精当的点拨,预设之外总有生成,信手拈来的相关知识,引领学生在思维的海洋里徜徉。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师生可以放声地笑,动情地哭,面红耳赤地争论,争先恐后地发言,聚精会神地思考,字斟句酌地写作……正像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那种抛却一切功利的自然状态,会让每位教师终生难忘。

对于“多元解读”,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多元解读,不能以“一元”压制“多元”;又不能“众说纷纭”,使多元解读失去应有的“度”,影响学生对文本的基本解读;更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将学生错误的解读视为个性化解读。

(三)文本细读

文本细读的起点一定是文章的语言。去教参之蔽、去教材分析之蔽、去他人言述之蔽,触摸文本,咀嚼语言,悉心体味,发掘内蕴。文本解读要避免“浅读”“泛读”,须采取“大火煮沸小火慢熬”的办法,即在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教学的重点,抓住一字、一词、一句、一段,一个个细节,抓住谋篇布局,抓住语言表达,抱着林黛玉第一次进贾府时的那种敏感和警觉,千百次地读,千百次地问:这样写究竟在写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写?用意何在?启示何在?在重点处慢慢煨、细细炖,细细品味,细细琢磨,品出语言的味道。在千万次地问中,文本被掰开了、揉碎了,最后,被消化、吸收。

正如泰戈尔所言:不是锤的击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是鹅卵石臻于完美的。

1.沉入字词,潜心涵咏

有人说,词语是文本美丽的眼睛,擦亮词语美丽的眼睛,就激活了文本的生命。沉入字词,就是从文字入手,把字词融于语句和文本之中,打捞语言背后的所藏,读出文字背后的千山万水。

如北宋周邦彦的咏荷杰作《苏幕遮》,以写雨后风荷为中心,并由此而引入故乡归梦。上下片联成一片,融情入景,不着痕迹。全首突出动人之处,全在“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三句所写荷花的神态。试想,当宿雨初收,晓风吹过水面,在红艳的初日照耀下,圆润的荷叶,绿净如拭,亭亭玉立的荷花,随风一一颤动起来。“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简单的一个“风”字,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的姿态不动声色地勾勒出来了。“举字是最为人所称道的,它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只用寥寥几笔,就写出了这样一个活泼清远的词境,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我们在备课过程中要仔细寻找能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词语。

2.挖掘细节,充分品味

在对文本进行细读时,除了对文章的语言进行玩味、推敲,文本中的某些细节也是我们值得发掘的点。细微描写处,词句关键处,看似矛盾处,逆情悖理处,貌似无疑处,一枝一叶总关情, 皆可品味、感悟和体验,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的世界,回味那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美。

如《项羽之死》乌江自刎中项羽马到乌江,茫茫江水阻绝了去路。悲剧的大幕即将落下,司马迁偏偏在这最后时刻打了一个回旋,为他笔下的英雄形象补上了最后的浓墨重彩的一笔,设计了“乌江亭长舣船待”这个细节。文如水穷云起,又见峰峦。项羽本来已无路可逃,司马迁却写成他有充分的机会逃脱而偏偏不肯过乌江,好像他不是被迫杀得走投无路,不得不死;而是在生与义,苟活幸存与维护尊严之间,从容地作出了选择。江边慷慨陈辞,英雄的形象更加丰满完美。那曾经“泣数行下”的血性男子,临了反而笑了。“项王笑曰”的笑,不是强自矜持,不是凄然苦笑,而是壮士蔑视死亡,镇定安详的笑;显示了他临大难而不苟免的圣者之勇——“知耻近乎勇”。自惭无颜见江东父老,正是由于知耻。这个细节,展示出他的纯朴、真挚、重义深情。对自己的死,他毫不在意;却不忍爱马被杀,以赠亭长。因为,“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五年来无数胜利的回忆,猛然兜上心头。今昔如此,情何以堪!文章写到这里,实已神完气足,司马迁颊上添毫,再加上把头颅留赠故人这样一个出人意表、千古未闻的细节。“故人”追之、认之,必欲杀之邀功取赏;项羽却慷慨赐头,“吾为若德”;蝼蚁之微,泰山之高,两两对比,何等鲜明!

项羽唱《垓下歌》时“泣数行下”,面对汉将赤泉侯“瞋目而叱之”,拒渡乌江时“笑”答亭长,一泣、一怒、一笑,把这位末路英雄的复杂情怀刻画得有血有肉。虞姬悲歌,乌江拒渡,赠马赐头,一波三折,全凭细节传神,使全篇文字达到雄奇悲壮的美学境界,读之令人荡气回肠。在传记文学中,不说绝后,至少空前。

3.把握结构,悉心体会

进行文本细读,“结构”是一个不容小觑的要点。把握好文章的篇章结构,就会对文本有一个更高度的宏观认识。如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文章开篇发出嗟叹,提出论点,语势突兀而起,随后落到立论根据上,再缓缓进入“晋王三矢”的叙事;语势又猛然一升,“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发出对庄宗之“盛”的赞叹,而后语势陡然一降,“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继而步步紧逼,设疑问、引古语而得出“自然之理”;最后,再次评论庄宗的盛衰,语势再升再降,在大起大落之中引出发人深省的教训“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文章于此戛然而止。虽材料繁复,但作者始终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上,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抒发的感情和议论,都是在正反两个方面的鲜明对比中,申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自然之理”,这就使得文章气脉贯通,前后呼应,散而不乱,结构严谨。

4.揣摩写法,多番感悟

除了感悟文本思想内容、体会其思想感情,还需要进一步领悟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即文意兼得,这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统一这一特点在阅读教学中的体现;只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没有对语言表达的体味,得意妄言得意忘形的阅读教学是不完美的,是残缺的。如杜牧的《阿房宫赋》文采焕然,使用了很多形象生动的修辞手段,如写阿房宫的占地之广、建筑之高就用了夸张的手法:“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描写楼阁之间的钩连环绕的形势用了比喻:“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描写宫中歌舞的感受使用通感:“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描写宫人梳妆和出行盛况的句子既是排比,又是比喻:“明星荧荧,开妆镜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描述六国的宝藏使用互文:“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描写秦人弃置珠宝用比喻“鼎铛玉石,金块珠砾”。述说秦王奢靡的六个句子既是排比,又是对比:“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这些夸张、比喻、通感、排比、互文、对比等手法结合起来,共同营造出文章的参差披拂之美,丰富着文章的内容与主旨,为最后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对这样的语言形式岂能放过?我们要仔细品味表达上的妙处并揣摩其写法,不仅能够更深层次地感悟内容、体会情感,还能使学生获得、积累一些表达上的知识、技巧,为习作提供储备。

正如特级教师王崧舟所说,用生命去挖掘、敲打文本中的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片断,开掘言语的多层内涵,并将自己的感悟与他人的观点融会贯通,然后走向课堂,课堂就会精彩不断。

四、怎样提高文本解读的能力?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到:“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意思是说练习一千支乐曲之后才能懂得音乐,观察过一千柄利剑之后才知道如何识别剑器。教学也是如此。只有大量阅读,才能开阔视野,积淀深厚的文化功底,教学时才能做到深入浅出,才能从更高的视角把握文本,优化教学。可以这样讲,教师的阅读面有多宽,教师的教学视野就有多宽,就能引领学生的思想走多远;教师的阅读有多深,教师的教学研究就有多深,就能引领学生登上怎样的高度。只有“会当凌绝顶”,才能“一览众山小”。所以,不是文本决定着你的解读,而是你的文化视野、言语禀赋、审美情趣决定着你的解读,是你的阅读决定着你对文本的解读。

那么,对我们广大语文老师来说,苦练内功,多多阅读,就是提高文本解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名著营造的精神殿堂里,在阅读这盏明灯的恩泽下,教师举手投足、一笑一颦都是课程,信手拈来、旁逸斜出即是风景。

记得 刘海粟先生说过:“演员比来比去,比的是文化。”其实教师比来比去,比的也是文化,一位教师只要具备了厚重的文化内蕴,至于教学的方法技巧都是第二位的。真正支撑我们的教学步入高境界的,是那些无形的而又极其重要的文化内蕴,这恰如“冰山的下面”,不一定“显山露水”,但却是须臾不可或缺的支撑。有一等襟抱,自然成一等事业。

分享一个小做法,那就是营造师生的阅读生活:读中国的、外国的名家杰作,引领学生行走在大山中。我们学校的图书馆藏书不足,为了解决学生读经典的难题,我们组内全体奔赴图批,分门别类,精挑细选了第一批15种书,一种60本。每星期一次阅读课,两周共两节,其余时间保存在自己手中阅读,累计半个月读完一本,并完成读书报告。一年两个学期加上寒暑假,大约可以读完20种书,两年半就是50本。

学生读,老师同读。如此读,想不提高都难。

多抄抄别人的东西,没事读读。学生抄,老师也抄。如此抄,想不提高都难。

像钱钟书的《管锥编》许多都是抄外国的,那是一页页的抄,令人叹为观止。

我们给师生搭建了一个展示写作能力的平台,创刊《犊耕园》,学生写,老师也写。如此写,想不提高都难。

我们要像他们、像欧阳修善于利用马上、枕上、厕上的时间读书,像郑板桥善于利用舟中、马上、被底的时间读书背诵。

“回首向来萧瑟处”,教师向上发展的过程,也是向下寻根的过程。化用特级教师曹勇军的一句话和大家共勉,“你想作文文教学好吗?请你吃苦!”。“你想阅读教学好吗?请你吃苦!”。“你想语文教学好吗?请你吃苦!”。

以上是我为大家汇报分享的内容。由于我学浅识薄,只能谈一些肤浅的东西,但如果因此能够抛砖引玉,得到方家的指教,就是我最大的收获了。谢谢大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