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精神

标签:
原创文化时尚 |
分类: 青梅煮酒 |
白衣书生
这两日,摸起床角已买来一阵子的美国梭罗的《瓦尔登湖》,据说也是一部属于死后成名的书,甚至获得极高的赞誉,可是第一篇就没能引起我的兴趣,于是只好无奈地任由它此前的摆躺,待得日后看能否有得机缘走进它的世界与谱系。
对于号称名著,乃至世界名著的书,总是能够无来由地唤起人们内心莫名的仰望与无端地崇敬。原本这应该是个好事情,可以教更多的人去扑入书里,那满是文化与知识的浩浩荡荡的世界。可事实却并非如此,最为具体的是越来越多的人不喜欢读书了,远离了书本。作家的孤独,读者的孤独,爱好者的孤独,活生生地摆在面前,却又无人能解。不知这到底会是谁的悲哀?
不过,作为三者兼而为一的人,关于读书,到底还是可以有上些话来说,就当是与无意间遇见的这些文字的朋友,一次微不足道或显不得正经地交流吧。许是你读到这篇文字时,我还活着,或已死去。其实这都不是顶重要的,重要的是你的看法是否与我有些碰撞或者触发,甚或更为精湛与高巧,入木三分。
我素来倡导多读名著,也读熟识的朋友的书,若可选择,那就尽量挑选自己喜欢或者感到兴趣的去读,要让它成为一种兴趣或者享受,绝不可勉强而行。即使是部名著,甚至世界名著,你也大可如此对待,要不然不但领略不了其中的精华,还会被无辜地激发起厌倦感来,说不定以后会很久都不想摸它,甚至随手扔掉,一点都不觉得可惜。
我买《瓦尔登湖》,实是出于它的声望。就如同当初买贾平凹的《废都》,莫言的《酒国》,钱钟书的《围城》,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蒋方舟的《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雪小禅的《那莲那禅那光阴》,英国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与德国约翰•沃尔夫冈•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等那么。也买朋友的书,涂国文的《苏曼殊情传》,朱晓玲的《朱晓玲中篇小说选》,梵狮子的《秦岭神脉》等。当然,安昌河的《我将不朽》还没有买到,当当网上没有,看来只有去京东。其实上,自青春少年以来,我一直在买书,读书,乃至最终的写书。我其乐陶陶,从不曾后悔过。一个文学的世界就这样在我面前打开,一种随时弥漫的文学的氛围一直包围着我,萦绕着我,在我左右。我也从没有想过,这会成为我至今不断走向孤独的最后也是最为可靠的相遇相知与陪伴,以至于熏染了我生命的色彩,人生的色彩,命运的色彩,沉醉而执著。
只不过,虽是如此,这些书中却仍有我尚未读起感觉的,或者翻过一下,读过一半,譬如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墨西哥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罗贯中的《水浒传》等。就连张承志的《长笛如诉》,至今我都只记得其中的那篇《清洁的精神》,当初也是受朋友推荐因了这篇作品而去买了那一整本的书。包括一些作家诗人朋友的赠书,或者互赠的书,无论读过的,尚未读过的,或者读了一些的,我都以不勉强作为最好的尊重,待得哪天忽然想读了,或者一下子就读起感觉与兴趣了,自是最好的机缘与造化。所以,我希望无论认不认识,活着或者死去的作家与诗人们,都要有耐心,甚至足够的耐心,去等待被读者,或者一群读者,甚至一代读者,去发现,去洞悉,去懂得,并给予恰当的认识与评判。不要去急着想成名,或者带来什么好处,不然弄不好你连死后成名的可能都不会有。
以前我读的书很杂,主要是挑自己喜欢的与能长知识、增趣味、活脑筋的来看。譬如洪应明(明)的《菜根谭》,姬昌(周)的《周易》,德国古斯塔夫•施瓦布的《希腊神话故事》,黄复彩的《佛教的故事》,澳大利亚朗达•拜恩的《魔力》,李宗吾(民国)的《厚黑学》,美国小埃德加•普里尔的《为将之道》,美国斯宾塞•约翰逊的《谁动了我的奶酪?》,瞿凯明的《娶个妖精做老婆》,柯云路的《嫉妒之研究》,陈眉公(清)的《小窗幽记》,美国享利•米勒的《北回归线》,孙武(春秋)的《孙子兵法》,程光熊的《大地边缘人物——禅师故事》,柯岩主编的《古今中外文学名篇拔萃》,段琦编著的《圣经故事》等。至于鲁迅的、琼瑶的、金庸的,那就自是数不胜数的了。当然,也曾长期阅读过《读者》、《奥秘》、《演讲与口才》一类的杂志。
只不过这么些年下来,除了文学的,我留存的实在不多,就连曾经三番五次用以学习的法律书都早就扔得干干净净的了。故而,我也常向朋友赠书,或给喜欢这书的朋友随手扔过去,也有借了不还的,搬家弄丢了的,反正至今留存下来的书,不足曾经买过的十分之一,或者更少。我想,无论是天意还是人为,能够留存下来,到底会是有所价值或者缘分的。我不敢担保,如今手头有的以后还会有,如今手头没有的以后就一定没有,再次买回的事我又不是没干过。只不过,如若读者不愿读,读不起感觉与兴趣,说不定就会是一位著者的失败,或者一部作品的浪费。所以作为作家,一定要有创作的自信与面对读者评判的勇气,不然就难以完善,或成气候。
至于传统文化、宗教文化与心灵鸡汤一类,实在不必去大惊小怪的。你见过哪位文化人,不去涉猎?只不过是或多或少或信或不信的问题罢了。像我这么个专注内心的人,若都没去读上一些,那才真正的奇怪呢!
当然,读书不是搞崇拜,任何东西要经过你自己内心的吸收、消化与沉淀,才会化为你的大脑所需要的养分,不然也只是读死书,成为书呆子罢了。即便是本名著,或者很要好的朋友的书,若你连阅读的快感都没有,那又有什么用?所以我以为,想读时才读,想读多少就读多少,不去信口胡掐,就已是很好。我也见过一些不无“热情”的网友,根本就没认真地读过你的文章,结果大堆的溢美之辞或批驳之声,或者缠着你老讲些无用的话题,打探隐私,议论猫狗,有意思么?反正,我没兴趣,也不觉得有什么意义,大不了就缄默呗。
故而读书,一定要有自我甄别与评判的精神。要有完全属于自己的尽可能客观与准确的看法,才算得上思想的独立,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实在是没多大好处的。至于那些功利浮躁、哗众取宠的作品与言论,就实在不是我所关注的范畴了。要知道,人的时间与精力有限,我得尽可能把它们花在觉得更有价值的地方。这不算得罪人吧?
即便是读书,也还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好。若是机缘好,读者用了心,认了真,深了刻,便是一位作家无上的荣幸与福音。至于读过的感受,你可以说也可以不说,既是你的选择也是你的自由——这就是我所要讲的,读书的精神。
前一篇:走进新年
后一篇:于沉钩岁月打捞昔日青涩少年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