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高考又成为热门话题,拥有自主招生权的各大学新年伊始便展开了生源争夺战,如果用市场的眼光把大学比作买方,把考生比作卖方,眼下很象是个卖方市场。考生凭实力可自由择校,有充分的选择权,各大学则需施展自己独特的魅力,把优秀考生吸引过去。
也有不同,比如各大艺术院校和各大艺术院校的艺考生们,在这儿买方卖方是颠倒的,学校成了买方,众多艺考生却成了卖方。更可怕的,笔者就多次听人讲过,大多数艺考生的家庭,都有一本血泪账。
有熟谙内情的人暴料,艺术院校的领导、教授收钱的方式多种多样:
a.收钱办事。有的教授对自己没把握招进去的考生绝对不收钱,有把握但万一考生没有发挥好,或者文化考试没过的,收了钱也会退还。这属于道德水平较高的;
b.收钱没办成事。有些教授收了钱只保证考生的专业课能通过,但是考生文化课没过,最后没考上,收了钱照样不退。而且考生明年再考,还得向他再交钱;
c.考前辅导。这是最稳妥的收钱方法,比如声乐系,懂声乐的人都知道,考前辅导几个月,一般管不了什么用,但是很多教授不管有用没用,关键是有学生愿来,有钱收。据说某艺术院校一个系主任,每节课收1200元,课时才20分钟,真可谓点石成金。
d.中介。由于考前很多家长总愿想方设法找关系托熟人,于是一些中介就出现了,中介人都声称自己与某领导或教授关系非常密切,并且打包票能够让考生入学,索要金额一般从几万到几十万元不等。当然,这个钱中介拿的只是小头,大头是某领导或某教授的。也有人根本就是打着中介的幌子骗了钱走人。


圈内人士都知道,渗透于艺术院校的各种潜规则已横行二十余年。一般来说,考官或教授手里都掌握有名额,以现如今北京的行情,要想考上本地名牌艺术院校至少需30万元。一个系若收50名学生,除开前三名所谓尖子和天才,学校要靠这样的学生撑门面外,其余都得掏钱。
一位刚从艺术院校毕业,在北京当歌唱演员的同学告诉记者,他上的是外地一所师范大学的艺术系,考试几榜都是第一,但还是在考前拜师辅导,给了教授1万多元辛苦费。
据这位同学说,即使考上了,有可能还得被继续潜规则,一些女同学还得给教授当女朋友,被教授拉到外面去陪酒,或者陪教授到外地看演出,说是开眼界,实际是三陪,陪吃、陪玩、陪睡。各地艺术院校几乎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些“潜规则”。
有媒体报导,去年国内某知名门户网站对100名艺校女大学生随机调查,40%以上的在校女生坦言遭遇过“潜规则”。一些女生为了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无奈之下不得不向考官或导师送上“肉体红包”,于是一些教授私欲膨胀,利用职权大肆敛财,师德、人格全然丧失。
难怪在某些高等院校,本应为传道解惑的教授却被学生视为“叫兽”——会叫的野兽。这个极具贬义的名词,还真是那些热衷潜规则并身体力行的教授的最好注解。只是笔者感叹,功成名就的教授们也要生儿育女,当你的女儿为了艺术梦想被你的同类蹂躏时,你是做“叫兽”还是做教授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