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跑口记者切磋:一条消息的不同写法

(2008-01-04 20:51:33)
标签:

杂谈

 

与跑口记者切磋:一条消息的不同写法

 

    电影《投名状》热映,里面讲了一个道理:友情不可靠。兄弟结义,各杀一人,从此兄弟的命就是自己的命,天下的人皆可杀——这就是投名状。

    跑口记者自打分到各部归部门管理之后,也相当于和部门签订了一张“投名状”。跑口记者入了伙儿,的确是充实了部门力量,攻城略地撞开了很多难跑的口子,工作态度一级棒指哪打哪,稿子跑回来编辑认为稿子不好说翻脸就翻脸,并且每个月要忍受低得不好意思拿出来一晒的稿费。这样的记者现在哪儿还能找的到?部门不得不关照。一个部门能够做到的关照之一是,为跑口记者挣够工分而照顾上稿。时间一长,友情滋生。但这会带来另一个问题,有些时候就难免牺牲原则。给部门跑口记者的优先权多了,往往对驻站记者不公平。就那么一块版,登了
甲的,就挤了乙的。鱼与熊掌,总在不断地交替选择。据悉,很多报社均存在这个烦人的问题而无最优解。

    现在要撕掉这张“投名状”,这是部门的选择结果。在过去,企业上市还有一年的辅导期,跑口记者进门也不是新媳妇了,版面需要什么样的稿子也应当都弄清楚了吧。今后,将采取一个标准:稿件好才能上——这个标准对跑口记者和驻站记者一视同仁。

    鉴于版面主编在本质上都是控制狂,尽管有时会通融但那是被迫异化的表现而本质不会改变,所以提醒各位,不要把希望寄托在所谓的友情上,把稿子写好了,一切OK。

    除了要表达上述的态度,还有另一个主题:即与跑口记者探讨什么是编辑心中的“稿件好”。探讨的切口是消息——为了更有现实针对性切口继续缩小,锁定在一些来自政府部委办局的消息身上——这是各位经常要交的作业,不客气地说也是流弊百出之处。探讨的方式是,举几个近期在经济新闻版上刊发的消息作为研究案例,其后附外媒同题稿件,并缀点评。


    欢迎扔砖头。砸倒我,就听你的;砸不倒我,你缴械投降。


一、消息也需要“植入”背景

 

A,本版发的——

   央企向国家“分红”比例确定
   电信石油等企业须上缴10%利润(主)

 
   记者今天从国资委获悉,经国务院批准,日前,财政部会同国资委发布了《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管理办法》。按照这个办法,中央企业今后上缴国有资本收益的比例,将按不同行业区别执行,烟草、石油、电力、电信等企业将按利润10%的最大比例上缴国库。
   《办法》明确,国有资本收益收取对象为中央管理的一级企业。国有资本收益包括:国有独资企业按规定上缴国家的利润;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国有股权(股份)获得的股利、股息;国有产权(含国有股份)转让收入;国有独资企业清算收入(扣除清算费用)及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国有股权(股份)分享的公司清算收入;其他收入。
   根据规定,中央企业拥有全资或控股子公司的国有独资企业,应交利润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年度合并财务报表中反映的、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基数申报。应交利润的比例,区别不同行业,分三类执行:第一类为烟草、石油石化、电力、电信、煤炭等具有资源型特征的企业,上缴比例为10%;第二类为钢铁、运输、电子、贸易、施工等一般竞争性企业,上缴比例为5%;第三类为军工企业、转制科研院所企业,上缴比例3年后再定。
 
B,外媒写的——
   
    央企须上缴5%至10%利润


    内地政府宣布新规定:国有企业须将部分利润上缴,作为给中央政府的红利。但上缴比例并未如预期般高。
    中央政府旗下直接控制的152家国有企业,大部分将要把其税后利润的5%至10%上缴,作为政府应得的红利。之前有报导称,上缴利润的比例多达20%。
    国资委昨天公开一份日期注明为12月11日的通知。通知称,超过77%的国企必须在周四之前将去年的部分净利润作为红利上缴。
    外界从2004年起呼吁国企上缴红利,并指责不少国企过度投资扩张。上缴红利将有助减少国企发展新项目的资金。而政府可以利用这些资金来改善社会福利、教育和保健制度。
    但此规定适用于非上市的国有企业或上市国有企业的母公司。上市公司不受这项政策影响。(南华早报)

 

C,点评——
   
   “新闻背景”是一些数据,一些过去的事情,甚至是一些藏着掖着的动机与目的。它还是新发生事实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事实间的关系,是事实存在的那个环境,是粘在事实后面的那个东西,是更多的事实。但这些东西是许多跑口新闻里最稀缺的元素。

    “央企分红”问题自今年提出后,为人所关注已有一段时间了。分不分红?分多少?国资委发布国资收益收取管理办法,是对这一悬念的回答。因此这条消息对读者重要,而且排版时也应当放在比较高的位置。这是编辑拿到稿件之前的考虑。

   “消息A”发布了三类央企向国家“分红”的比例,并清楚地列举了三类企业的行业性质。但也仅此而已。毛病是缺背景,信息含量低。

   “消息B”弥补了这些缺点。它向读者展示了“红利”问题的一些新闻背景:此前的舆论认为上缴比例可能在20%左右,但最后是“5至10%”;“红利”用来做什么?将为发展国企新项目提供资金、改善民众福利;继续告诉读者不断变化的央企的最新数字——152家——数字放在一个定语中显露出来。再次回顾这些背景,有助于读者消费这条新闻时能够了解前因后果。

    另外,“消息B”有一个自然段提供了规定的适用范围:“上市公司不受这项政策影响”,这个信息也有一定价值。

   “消息B”是干货,没有一丝儿脂肪,很简练——简练到编辑拿到这样的稿子没办法下手删。尽管短,但却做到了主要新闻要素并不缺乏。对一般读者来说,这条消息已经胜任。可能一些企业界读者希望了解具体的分类,如果考虑到这一层读者的需要,那么将“消息A”的最后一段加上就够了。

    关于央企“分红”问题的新闻现在并没有结束。比如从民生的角度去做,今后上缴的“红利”是否会落实到改善社会福利、教育和保健制度的身上?又有多大比例用于此?人们依然关心。可以继续追踪。这就向跑口记者提出了下一个题材。

    因此,跑口记者必须掌握相关背景,每当一个题材出现新的新闻事实时,要将背景灵活地、不断地重复“植入”。因为读者需要背景做参考去理解新闻。没有背景的新闻是不完整的。写新闻别忘了背景,即使对一条消息也应当这样来要求。

   

二、写给读者看,而不是写给消息源看

 

A,本版发的——

 

   国家提高成品油价格
   每升约分别提高0.4元和0.46元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10月31日发出通知,决定自11月1日零时起将汽油、柴油和航空煤油价格每吨各提高500元。
    近一段时间,国际市场油价持续大幅度上涨。纽约原油期货价格10月29日收盘价格已经突破每桶93美元。国内成品油与原油价格倒挂加剧引发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为保证国内成品油供应,促进能源节约,国家决定适当提高成品油价格。汽油和柴油的全国平均零售基准价分别由每吨5480元和5020元调整为5980元和5520元;上浮8%后的全国平均零售价分别为每吨6460元和5960元,折合每升约分别提高0.4元和0.46元。液化气出厂价格相应提高。国家还决定适当提高化肥以外工业用天然气出厂价格和车用天然气销售价格,以缩小天然气价格与可替代能源价格的差价,抑制工业项目用气的过快增长和汽车用气的盲目发展。
    成品油价格调整后,相关的铁路货运、民航客运、公路运输等服务价格或收费需适当调整。为减少对群众生活的影响,铁路客运、城市公交、农村道路客运和民用天然气价格不作调整。同时,国家对农业、林业、渔业、城市公共交通和农村道路客运、出租车行业给予适当补贴。
 
 
B,外媒写的——

 

    中国汽油柴油零售价分别上调约10%


    路透北京11月1日电(记者Emma Graham-Harrison)中国国内汽油和柴油价格将从周四提高10%,这是17个月来首次涨价,政府紧急采取措施,通过缓解国有炼油厂亏损额的方式,来平息更趋恶化的供应危机。
    此举将有助于亚洲最大炼油企业中石化改善收支平衡,该企业在以低于市场价的国家规定价格销售燃料时承受了不断增加的损失。中国政府以规定价格来避免高通货膨胀率和社会的不稳定。
    中石化在美国上市股票比上一交易日收盘价飙升10%。
    中国周三宣布,11月1日起将汽油、柴油和航空煤油价格每吨各提高500元人民币,并表示有关机构还计划在不久的将来调整“严重偏低的”车用和部分工业用天然气的价格。
    官员们希望收入的增加能刺激炼油厂增加产量和进口量,改变目前造成加油站前排长队、大面积限额供应和至少造成一人死亡的油荒局面,尽管国内油价和国际市场间的鸿沟依然不小。
   “聊胜于无,但仍然不会改变炼油厂的亏损局面,”一位拒绝披露姓名的炼油企业消息人士在政府声明后向路透记者表示。
    此次调价将汽油零售价格上调9%,柴油价格上调10%,不过目前零售价比2003年初仅上涨不过三分之二。而国际原油价格自2003年以来已上涨两倍,周三达到创纪录新高——每桶95美元多。
    此次的价格上调符合中国政府逐步放开自然资源价格的长期承诺。不过因为政府在9月作出过年内不会对国家调控油价上调的承诺,此次的动作可视为对快速蔓延的油荒局面的关切。
   “成品油价格与原油价格倒挂的矛盾恶化,导致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国家发改委在其网站上的一份声明中表示,“适当提高油价,是保证国内成品油供应、促进能源节约的迫切需要。”
    分析人士说,价格倒挂导致中国在过去两年间遭遇国内历史上最严重的燃料危机,政府与旗下日益独立的石油企业间就谁该为燃料补贴埋单问题的紧张对峙更趋加剧。
    尽管政府要求保证供应,但炼油厂减少造成亏损的炼油作业。因此柴油的短缺及限额供应一个月前在沿海省份爆发,本周已波及到首都及其它内陆地区。
    河南警方表示,当地一名男子在加油站排队时因加塞引发的冲突中被打死。政府明确表示,预期价格的提升会保障充足供应,可能意味着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的消费需求会有上涨。
   “各成品油加工企业要努力增加成品油产量;中石油、中石化两大公司要增加柴油进口,严格控制柴油出口。”发改委声明中表示。

 

C,点评——


    揣测有人没有足够的耐心读完“消息A”,很可能只是扫了一眼标题。“让人读不下去”是报社内部对大多数来自部委办局新闻的评价,有人甚至说:“可能只有总编室挑错别字的校对才有耐心逐字逐句地看到底。”
    把重要的新闻写成了文件,对读者来说是一种折磨。能不能把跑口新闻写得活一些呢?能不能加进一些新鲜生动的事实信息和对生活的直接描述呢?
    读者希望了解政府上调油价的真正意图,并希望告诉他们这些信息将对他们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本应是必须提供的内容,但“消息A”没能做到。在“消息B”里,读者获悉了这一切。知道了政府调价政策出台的过程和国际国内背景,了解了炼油厂在承受亏损,还知道了加油站供应紧张大排长龙的状况——而一名加塞男子在冲突中被打死的细节使新闻变得更为可信,读者会记住这个细节。
    但在日常编稿中,编辑发现一部分跑口记者并不关心读者对某一条新闻的关注点是什么,甚至也不清楚该从哪些方向去“取悦”读者。写出来的稿子似乎总在“迎合”部委,更难以原谅的是记者的作业方式,考虑到直接使用政府官员的术语最安全和更容易,习惯于大量粘贴政府部门网站上的资料,然后署上自己的名字传给编辑。这是跑口记者遭到编辑压缩甚至封杀的原因。
    记者可能会说,对一条消息的要求是不是太高了?要做到这些采访成本得多大啊?回答是:“不高。这只是基本的规范。”
    再回到“消息B”进行解构,它仅仅使用了两条直接引语:炼油企业内部人士和发改委声明——这个可视为记者的采访成本。那么这个采访成本有多大呢?前者只需打电话求证——如果你有人脉的话;后者来自发改委网站。此外,“消息B”的大部分都是背景资料的组合,而且这些背景资料在政府提价前已有“预热”报道,也就是说,它们是现成的。就这条稿子而言,跑口记者下功夫的地方,只是调动自己的积累将相关背景有机“植入”。
    如果你将一条跑口新闻写成了“消息B”的摸样,编辑会把它推到头条位置——这是编辑能够给予你的回报,另外还要附上利息——对你上稿保持一段时期的绿色通道。
    请跑口记者用与邻居说话的方式去报道自己“口儿”里的事,别对你的邻居整段整段地念文件。
    如果你坚持认为“消息B”的结构有些不适应,那么退而求其次,希望今后传过来的一些消息回答三个问题:
   (1)官员们说了什么或决定了什么?
   (2)为什么这么说或做这个决定?
   (3)告诉读者对他们的影响是什么?
                                                                                  (待续)
                                                                                                                     工人日报经济部编辑
                                                                                                                       2008年1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