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为了应付春节之后的稿荒
最初,搞这组策划的目的是为了应付春节之后的稿荒。后来报社领导介入,事儿才变大了。
依惯例,正月十五(2006年2月14日)过后,记者站的稿子才会陆续上来。初八上班,编辑部各部门都在为缺稿发愁。此时,各地记者站办公室的电话多数没人接,年还没过完呢。
2月份轮到张弘做策划。这个月份是“新闻淡季”,很难出活儿。上班之后,经济部做了几个节后市场的稿子。但接下来,就没什么新闻点了。翻了翻这几天的各大报纸,版面上都很乏味。初九,王金海问张弘找到什么线索没有,她回答,电脑收藏夹里的十几个经济网站都搜遍了,没什么过硬的线索。
守株待兔只能开天窗,一天都不会等来头条。靠夜班使用新华社通稿也指望不上,节后这些天新华社的日均发稿数量只有100条左右(平时则接近300条)——而其中能用的经济新闻寥寥无几。
“做一组求职地图吧”,初十上午,王金海对张弘说,“昨天晚上,我在网上看到上海几家报纸都登了‘求职地图’的消息,特别棒。我们可以搞一组,做大了。”
获得这个灵感必须要感谢上海媒体。这条稿子的大意是——
标题是:
“上海公布2006版求职地图”;核心内容是:“上海各区五大板块将求职分布列出,让求职者一目了然……”、“今年的招聘岗位包括先进制造业中的软件、电子器件制造、电子元件制造、汽车零配件制造……批发贸易、餐饮娱乐、仓储物流、广告、会展等。”消息来源是上海市劳动保障局。
上网点击,这条消息在新华网、新浪网等大网站上占据了显要位置。在GOOGLE上一查背景,发现这已经是上海第二年公布求职地图。要说起来,还是上海市的工作到位,这种做法贴近性很强。而媒体能够提供这些丰富的求职信息和供需趋势,一定会有读者。
春节过后,求职是最大的新闻点。就做这个。
王金海和张弘商量,要把“求职地图”从上海一个地区扩大到数个省份,目标读者锁定在白领和民工身上。
报道规模扩大必须做预案。中午,经济部打出了一个最初的报道预案: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浙江、江苏五个省市列作为重点报道地区;报道内容分两个方面:一是发布各地相关求职信息,体现实用性,二是报道今年各地求职的最新趋势和供需特点,体现新闻性;预案对记者的采访提示中,强调了新闻要素:要对当地就业形势进行判断、职业供应与求职数量对比、招聘要求、不同层次求职者的收入预期与实际给付、当地就业最新政策、劳动力流动成本等——如果没有这些内容,那么就不是新闻了。
张弘开始动手给五个省市的记者打电话。与此同时,王金海向分管经济部的副总编辑秦少相汇报了这个设想。秦总同意。
第二天,秦总又来到经济部办公室对王金海说:“金海,这组策划要再扩大几个省市,到十个左右吧。目标读者只对准农民工,去掉白领部分。”(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