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逼迫下的案头工作
事后得知,少相和总编辑孙德宏就这组报道碰了一下。领导的指示、意图是:工人日报要把农民工做为报道主体,农民工就业问题在节后比较突出。提供必要的新闻服务十分必要。另外,报社的上级主管全总已将农民工作为今年的四项重点工作之一。
领导一介入,这组报道的意义诉求,就完全超出一个部门为应付了“填版”所萌生的初衷了。策划预案需要重写。策划实施的第一关是编辑要理清思路,也就是预案;第二关是向记者约稿;第三关是像黄世仁一样催债。剩下的都是体力活儿、人海战术。
做预案必须有案头工作。我们花了两个晚上进行快速学习。在浏览了中央和国务院对农民工问题的阐述,调阅了做农民工比较突出的中国青年报和农民日报,特别是细读了发在农民日报上的刘怀廉(“农民工书记”)的几篇理论文章之后,经济部对这组报道的针对性、出发点以及预期效果,产生了一些新想法,部门内部进行了交流。
当时我们形成的几点认识是,(1)上亿的农民工是一块巨大读者群,它的成长性不该再被忽视。从市场开拓的意义上看,本报应当着手培育这个新市场。(2)就业是农民工问题的实质。报道做“求职”可以将这个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这组报道的主要目标是为农民工提供求职服务。(3)虽然可以肯定,将会有绝对多数的农民工看不到这组报道,但报道或许会对关注农民工问题的机构产生一些影响。
向少相交预案的时间已经很紧了。如果这两天,要是别的报纸把“求职地图”抢先干出来,那我们就白费工夫了。必须加快预案工作,获得领导的通过,迅速给记者。
经过两天的发酵,预案由孙总和秦副总提出意见后通过。
稿件落在版面上的大体摸样预想出来了:
结构上是分九篇: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浙江、福建、重庆、武汉、海南。这些是每年农民工主要的输入地。
内容分三方面:(1)主打新闻——做当地农民工求职市场的趋势新闻;(2)实用信息——包括劳动力市场的服务电话、抢手岗位分布、薪水等内容;(3)特写——对今年农民工的求职特征进行感性描述。
分工流程是:策划编辑张弘全过程操作,与记者沟通、传预案、催稿、编辑、搞定照片;白班编辑刘津农进行精编;白班值班主任王金海做标题、改写导语、提修改意见、协调一些工作环节;夜班值班主任殷兴龙、编辑程莉莉落实版面。
发给记者的报道预案是:
“2006:九省市农民工求职地图”实施方案——
一、每组结构(及各站记者负责内容):
(1)各地2006年求职实用信息发布——图表(记者负责,找劳动局要,或者较大劳务市场提供的信息)。
(2)各省市求职主打新闻(消息、通讯均可以,通讯1500字以内;记者负责)。
(3)特写1个(1000字)(记者负责)。
(4)配图(记者提供或编辑部负责)。
(5)劳动保障部权威内容相关链接(编辑部负责)。
二、各站记者交稿时间(具体时间由张弘确定):
(1)上海:张路(时间略)
(2)北京:刘静
(3)重庆:李国
(4)浙江:李刚殷
(5)深圳:高铸成
(6)福建:肖玉保、吴铎思
(7)广州:叶小钟
(8)武汉:王四新
(9)海南:赖志凯
三、写法举例:
说明:每组推出,以省市为单位推出。体例以北京为例(北京篇已编出来了,并传给记者参考)。
四、记者采写要求:
1、每一组报道主题要体现以下内容:
(1)节后各地劳动力需求情况;
(2)报道的主体为节后返城的农民工服务;
(3)当地2006年求职的新特点、深刻变化要反映出来——这一条相当重要;
(4)报道要区域宏观情况与求职者个案相结合。
2,主打新闻内容要体现:
就业形势的判断(劳动力供求情况);分产业供求情况;劳动力素质现状与要求;不同层次劳动力供求情况及收入、吸引政策;劳动力流动成本。
3,采访单位:
劳动局、劳动力市场、工会、省内专家、人事局等。
4、采访若干农民工。要见人见事见细节。
五、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综合文章拆分到各组文内。
(版面上刊登时做成一天一个提示)
六、通联电话:
经济部张弘
电话:(略)
七、图片负责:
摄影部、经济部、记者站。
报道预案的主要作用是为参加报道的记者提供模型、供分管副总编提出修改意见。预案是一种基本标准,实际传过来的稿子在很多时候会有所变化。经济部的多次策划实施经验证明,操作性强、把握准确的预案,最终结果大多与原始设计相吻合;反之,就有流产的危险。
预案时间跨度约为10天左右,属于有时间限制的报道。由于要一天接一天地做报道,因此报道在第一篇推出后,就不能停了。这要求一线记者不能生病,在规定时间交稿。后期编辑预料每天要处理大约4000字左右的稿件。催稿、补充、返工、编辑、改写,工作强度会很大。
难点在于事先不清楚记者是否能搞到各地的“求职地图”,各地是否有类似上海那样现成的调查报告——这是最大的悬念。另外,记者们跑劳动部门不象跑工会那么熟,采访的难度也是个威胁。再一个未知数是,这组报道的成功率与一些省市的记者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性格特征相关,也必须要综合考虑进去。
“调查数据”是这组稿件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在后面落实预案的时候,让记者去劳动部门必须拿到权威的分析数据,成了我们关心的第一重点。
当北京站记者刘静拿到北京市劳动局最新“春季用工调查报告”后,悬着的心才放下来。当北京和上海两组报道推出后,排在后面的记者看到了报道样板,表示都能搞到类似的信息时,我们才觉得,这组稿子没有大的问题了。
事实上,后来记者们陆续传回来的新闻比我们预料的要丰富。有些内容又激发了编辑部新的想法,之后又颠过来、倒过去地修改预案,给后面的记者增加采访任务,将记者折腾了好多回。
做策划,最希望的是记者的来稿优于预案。我们又一次感到了这种愉悦。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