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记者站
2006年春节刚过,我就接到了经济部副主任王金海的约稿电话,说正在策划一组“农民工求职地图”的报道。
在整个稿子的采访写作过程中,我接到过经济部值班主任和策划编辑的电话不下10次,相互之间了解情况、通报信息,切磋稿件的写法,并对稿件进行了精心修改。编辑部和记者间良好的互动,终于使报道从内容到形式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聆听农民工渴望帮助的倾诉
上海记者站
2006年2月春节刚过,便接到报社精心策划的《2006:九省市农民工求职地图》系列报道要求,看着策划方案,那些求知者的期盼焦急的脸立刻跃然于脑海中,好像听到了他们渴望得到帮助的呼声。
“让没有目标方向地奔向城市的打工者进入我的镜头,用我的笔为他们提供新闻服务。”我即刻在一摞信中找到一位给我写信求助的农民工兄弟——罗东明。按照他的手机打去,他刚刚在城郊的一个很小的工地上找到一份搬运工的活儿。我立刻赶了过去,这个今年刚满22岁小伙子,还满脸稚气,虽然已经辗转好几个城市,但初中没毕业就辍学,又没有任何技能的他,总是不能在哪里稳定下来。后来听同乡说上海招工机会多,就又奔上海了。
这让我深深感到,报社要做的这张“求职图”,其实正是广大劳动者的需求图啊。
而在接下来辗转数个劳动力和人才市场的采访后,我的这种感受更为强烈:在求职就业的艰难过程中,劳动者更需要事先的帮助,比如哪里有更多机会就业,哪个工种、哪种岗位更缺人,可以参加哪些培训储备哪些技能,等等。
我们的报道正是向着这个方向而去的。令人振奋和欣慰的是,上海政府有关部门和工会都已经关注到了劳动者们的呼声,并着手或者已经作了大量工作,包括推出求职地图、强化就业指导、规范中介市场等等。
希望多一些这样到位的策划
重庆记者站
去年初,经济部根据全总和报社领导关于要切实为农民工求职做一些实实在在工作的指示精神,联合全国九大记者站推出了一组关于各地农民工求职地图的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各地好评如潮。
编辑部在这组报道上首先是策划到位,经反复修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报道方案,并多次与各地记者站反复沟通,了解情况,确保采写出的报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影响;其次,在采写过程中,编辑反复与记者交换意见,力求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做到东西南北中,不同发达程度的地区都有所反映;再次,稿件初步完成后,编辑与采访记者反复磋商,归纳出地方特色见报,保证了稿件的客观、真实和全面,做到了地方政府部门满意、农民工感到看了报道有收获,读者认为这组报道有深度、有意义。
对重庆记者站而言,对这组报道高度重视,从接到编辑部的任务开始,便多次与重庆市总工会、重庆市劳动局相关部门进行联系,听取他们的意见,与有关人员商量采访的地方,摸清楚了重庆农民工求职的主要方式。随后,记者再深入到重庆农民工求职的几个主要场所,与劳务市场的管理人员和求职农民工进行深入交谈,了解到很多一手的材料,为以后的写稿奠定了扎实基础。
稿件采写完成后,经记者写的稿件交给了相关部门负责人,请他们提意见出主意,对稿件进行了反复的完备与充实,对相关举措进行了补充,这样才将稿件发回编辑部。相关编辑在审完稿件后,又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很强的稿件,记者再次进行修改补充,通过这样反复的几上几下,保证了稿件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