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编辑张弘:《求职地图》是怎么获得中国新闻奖的

(2007-11-30 16:32:16)

编辑张弘:《求职地图》是怎么获得中国新闻奖的

 

《2006:九省市农民工求职地图》获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系列报道三等奖 

 

    去年2月份,经济部策划推出的《2006:九省市农民工求职地图》系列报道,今年获得了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系列报道三等奖。为此,有关编辑和部分记者回顾了这组报道的编采体会。

 

为读者提供有效信息
——《2006:九省市农民工求职地图》策划编辑过程
 张弘


    2006年经济部推出的《2006:九省市农民工求职地图》系列报道获得了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系列报道三等奖,应该说,这是经济部全体同仁和九地记者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报社的荣誉。
    这组系列报道之所以能获奖,主要是它把关注农民工求职的报道和为农民工服务有效地结合起来了,成功地体现了新闻性、可读性、实用性。不仅对政府各级部门解决农民工就业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也为农民工找工作提供了一些实际帮助。
    在推出这一组系列报道时,我正巧担任策划编辑,因此有幸参与了从策划到编辑的全过程。回顾当时的每一细节,的确有一些值得感悟的东西。

 

策划选题找准着力点


    近几年,经济新闻报道一直强调关注民生,从百姓的视角切入经济活动与经济现象,细致入微地反映百姓的需求和呼声,为群众提供有效及时地服务,从而使经济新闻更加贴进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而百姓视角:一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站在大经济的立场,抓经济领域中百姓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使经济报道具有亲和力和吸引力;二是对普通百姓关注的问题和欲知的事情,变成经济报道的话题,解惑释疑。
    本着这一着力点,在策划选题上,我们首先要考虑与读者的距离如何更贴近,与读者的生活如何更密切相关。而题材的角度是从读者未知、想知、愿知的方面入手。于是,我们将关注的目光依旧放到了那些最普通的人群。
    2006年2月春节过后,正值民工潮出现大规模涌动的前夕,农民工找工作难的问题日显突出。他们是通过什么渠道找工作?这些渠道是否畅通?农民工从中能获得哪些有效的服务?作为媒体能否为农民工求职提供一些有用的帮助?
    我们想做一次探索。这就是当时经济部开这个栏目的一个考虑。
    开栏之前,我们向报社总编辑、主管副总编辑做了反映,并征求了领导的具体意见,于是经济部开始策划一组针对农民工求职问题的报道,将报道要解决的问题定位在为农民工提供有价值的求职帮助上。于是,在值班主任的带领下,策划编辑、白班编辑立即行动起来,对农民工比较集中的输入地和流入地进行了分析比较,拟定了策划报道草案,几经修改后,由分管副总编辑最终确定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浙江、福建、重庆、武汉、海南9个城市作为采访地点,并确定以9个省市为单位连续推出。
    该组报道由于在策划时就明确了报道方案的目标,既要突出新闻性,还要突出服务性和实用性,因此,对报道的内容、形式进行了有意识的设计、包装,让这一系列报道的主题明确、内容集中、形式活泼、角度新颖,也使整个报道的可读性和影响力大大增强。这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编采互动形成合力


    一个好的策划方案能否成功地实施,其决定因素之一取决于一线记者能否采写到扎实、鲜活的东西。
    “别耽搁,赶紧与记者沟通。”值班主任王金海说。这一重任自然落在了策划编辑身上。于是,立即将报道方案发给九省市的记者,并与每一位记者电话沟通。为了能让记者对这组报道方案给予足够的重视,几天里,编辑与记者多次联系,讲报道方案,提出采访要求,电话打了不少。记得当决定北京篇作为系列报道第一篇推出时,为了能给后面其他省市做个样板,编辑部里没少“折磨”当时在北京记者站担任记者的刘静。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但记者没有丝毫的怨言,几经采访,刘静写出的主打文章通过了,但“数据调查”显得有些“虚”。于是,对记者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想办法拿到劳动部门的第一手信息。功夫不负有心人,北京市劳动局关于北京企业春季用工的最新调查第一个给了工人日报的记者。
    9地记者在这次系列报道的采访中,他们每个人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由于9地记者积极配合,跑劳动部门获取权威的分析数据,到劳动力市场了解用工信息以及农民工对求职的需求,他们经过深入一线的采访获得了大量的一手数据和鲜活的新闻,为这次系列报道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在与记者的互动中,我感到,当编辑部门提供一个好的选题时,记者们没有半点推辞,不仅全力以赴深入一线采访,而且还会“活化”报道内容,主动将“前方”的新发现反馈到编辑部来。记者们深入一线调查,纵深掘进,用事实和数字说话,最终写出“亮点”新闻。同时,编辑与记者彼此间加强沟通,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往往很多事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编辑用好用活“点睛”术


    当前方记者的稿子一篇篇传到了编辑部时,后方编辑开始对每一篇来稿进行加工提炼、补充改写,返工重写,无论是在主题确定、结构安排,还是在标题制作上,努力寻找最佳表达方式。
    (1)提炼主题,选取素材,突出亮点。
    这一系列报道的每一个板块的主打新闻,是要反映当地求职市场的趋势及当地就业的最新政策。如何把最能够体现新闻本质、生动现实的材料用到稿件中,让读者觉得好看有用,编辑们下了不少功夫。
    如,编辑深圳篇时,记者传来了三篇消息和一篇特写,消息主要有(1)深圳首季用工需求近40万餐饮服务加工制造业是用工大户,(2)? “春风行动”为劳务工求职保驾护航10万“春风卡”吹暖万人心(3)深圳一放心职介仅存一天即被取缔/? 39家放心职介成求职者定心丸 /收费最高不得超过400元;特写是“深圳劳务工市场供需两旺/ 三万岗位迎来5万求职者想立足/ 学技术已成劳务工当务之。总共有4000多字。
    深圳篇被安排在第5板块推出,由于版面所限,与前几个板块相比,深圳篇的版面安排需要作适当的压缩。这就要求主打文章更要精编浓缩。从记者采写的稿件以及与记者的电话沟通,我们了解到,深圳的劳动力市场当时更急需的是大量女工。另外,与前几个板块不同的是,到深圳盲目打工的农民工越来越少了,多年在那里打工的农民工凭着自己的一技之长也开始跳槽选岗位了了。于是我们将主打文章重新进行了提炼,精编浓缩后,1100余字文章展现在读者面前。(见报时主题为:深圳今年需要20万女工;副题:提薪幅度不大,平均月薪800元-1200元/凭技术跳槽者众多,农民工学技术蔚然成风/选出39家放心职介,收费不允许超过400元)。
    另外,在主打文章的结构上,以“点”带“面”巧妙结合,通过对农民工求职现场的个案描写,反映出该地劳动力市场的动态。既增加了可读性,又突出了新闻性。
    (2)标题“点睛”
    俗话说,文章是脸,标题是眼。制作新闻标题,一是着眼于挖掘新闻事实本身的内涵。将新闻所报道的最主要的事实、对读者最有用、与读者最贴近的信息,用准确、简约、贴切的语言表现出来。二是选准“卖点”,抓住人“眼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在这组报道中,为了使标题表达尽可能多的有效信息,我们大多采用了实题,既标出了“事实”,又标出了“卖点”,把求职者最感兴趣的东西,以及劳动力市场多方有效信息提供给读者。如:杭州篇的主打文章的标题是:《引题:光凭力气干活儿的时代结束了/主题:手里没“证”别去浙江碰运气/副题:杭州90个工种8类职业的录用要凭资格证书/全省到处在招熟练工人,部分岗位要求职业资格五级以上》

 

成功离不开团队精神


    系列报道的成功推出,来自于集体的智慧。一是领导高度重视精心指导,二是9地记者与经济部全体同仁的通力合作,二者缺一不可。特别是经济部的每位编辑,他们在后台默默地做着大量的编辑工作。白天,白班编辑、策划编辑、值班主任进行稿件精加工,搜索图片;夜里,夜班编辑、夜班主任对版面的精心设计,大家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应该说,齐心合力的团队精神为系列报道获得成功打下了根基。如今,这组系列报道获奖,荣誉应该属于大家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