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华尔街日报体”故事化写法的再认识

(2007-11-08 05:20:24)
标签:

时事评论

 

?/P>

“华尔街日报体”的公式(续)

转贴原题:“华尔街日报体”故事化写法的再认识

 

    由于《华尔街日报》可以将枯燥的经济新闻写得生动活泼、通俗有趣,又不失大报风范,自成特色,所以业界往往将《华报》这种文体称为“华尔街日报体”。而且通常把它的特点归结为:“从某一具体的事例(或人物、场景、细节)写起,经过过渡段落,进入新闻主体部分,叙写完毕以后又回到开头的事例(或人物、场景、细节),有时也用总结、悬念等方式结尾。这种写法有利于从小处落笔、向大处开拓,引导读者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地了解新闻事实,所以颇受读者欢迎。”也有学者直接将其称作“小故事,大主题”。但是我们认为这样模式化的总结,不但把“华体”的写作特色简单化了,而且容易造成很多弊端。比如一些记者按照这个新“八股”来模仿,很容易发生如下现象:
    “很多报道过分倚重导语小故事的写作,使得小故事喧宾夺主,而新闻主体反而平平淡淡”;
    “对于导语故事的过分要求,会使得记者或撰稿人在采写新闻事件的时候,过分注重于旁枝末节的追逐,而忽略了主题事件的挖掘”;
   “更有甚者,为了寻找到具有阅读冲击力的小故事,个别人采取了杜撰和虚构的方式,将自己的意图糅杂进编造的故事,以期带活读者的认可”。
    实际上我们认为“华体”的写法,贯穿着一种精神,即用具体的描写代替宏大叙事,用细节的真实刻画整体性的实质,即“一千个人的死亡只是一个统计数字,而一个人怎样死却可以写成一个悲剧”这样一种精神。但在表现上,有很多种类,不拘一格。需要强调的是,其实所谓的“故事”,讲得更准确些,就是能够吸引人注意力的有趣味性的事情,这些事情既包括一些真正的“故事”,即明确交待了非真实的、有情节的,为吸引人而编撰的事情,也包括一些真实的事实。以下我们结合具体实例探讨一下它的几个典型种类。

故事引入主体,再以故事结尾 

    “华体”的传统写法用一个简单的模式来表述就是:小故事(导语)——过渡——新闻主体——再提小故事(结尾)。这种写法业界人士关注得比较多,以至于很多人就把它当作“华体”写法的全部。这种写法较为典型,很早就被西方其他一些报纸也采用了。导语中的故事,其实就是所要写的新闻中的一个小人物的事情。有人把这种模式称为新的“新闻八股”,其实并不为过,如当时美国有很多新闻稿就是下列的套路:
     克劳斯最近失业了,这导致他一家三口面临着严重的生活压力……(小故事
     导致克劳斯失业的原因是:美国经济持续萎靡……(过渡
     美国经济最近几个月以来由于……(大新闻,这是中间的主要讲的新闻事件)。
     克劳斯能否度过他的难关,在下个季度找到工作,一方面要看上帝给他的机会,一方面也要看美国政府如何应对……(最后又以小故事留悬念结尾,人名及事件为作者虚拟
    这种写法恰当的运用会给新闻增色不少,时至今日,在《华尔街日报》中文版上还有很多这样的文章,如在2006年1月13日《钢铁需求旺盛退役船舶吃香》:
    印度裔商人哈什.米什拉(Harsh Mishra)小心翼翼地走在一艘废弃船只起伏不平的船体上。这艘叫“太阳鸟”的海军潜艇救援船已有50年的船龄了。连日来米什拉手下的工人一直像开启大沙丁鱼罐头那样把船体一点点剥开,露出下面密密麻麻的舱室、管道和机器。(导语,小故事开头
    46岁的米什拉冒着喧嚣的柴油机发出的浓烟和陈年船体发出的腐朽气味说,金钱并不总是来得那么轻松。
    将这艘200英尺长的船拆解完毕共耗时3个月,得到了1,200吨废钢铁,总价值约为30万美元,还不包括可单独出售的引擎、锚和推进器。……(
过渡

    接下来主体部分写世界范围内因为钢铁需求旺盛,退役船舶很受拆船商的青睐。文章中间及结尾又有几处提到了导语中出现的人物米什拉,可见这种写法在《华尔街日报》中还是很受推崇。

一个故事贯穿新闻,始终类比

    在“华体”的写法中,另一种比较常见的是讲一个大家都熟知的故事或者寓言贯穿于新闻稿中,而这个故事所要讲的道理和新闻稿所要说明的事情的原委非常类似。这样,一篇晦涩难懂的经济新闻会在这个故事的帮助下变得非常明晰。如2006年1月9日《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络版上一篇文章《2006年别再信口开河了》:
    一位工程师、一位化学家和一位经济学家被放逐到一个小岛上……或许你已听说过这个经典的笑话。不过,这则笑话无论如何还是值得重温一遍的,因为它与股市上周二的上扬十分对景,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的利率决策机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12月13日会议纪要的公布是造成此次股市上涨的直接原因。
    这份会议纪要显然使市场认为,利率紧缩周期即将结束,因为纪要是这样说的:“虽然未来的行动要取决于将陆续公布的数据……但(FOMC的)多数成员眼中的政策前景是:鉴于目前所得到的信息,需要继续坚定迈出的步子可能已不必很多了。”
    再说说那三位被放逐到小岛上的专业人士,他们发现了一罐金枪鱼罐头,但却没办法打开它。
    工程师说:“让我们找块石头把它砸开吧。”
    化学家则说:“这不现实,最好是找些化学药剂来把它炸开。”
    经济学家说道:“你们的想法全不对。只有一个办法:让我们假定我们有一个罐头开启器……”
    设想一下,一批股票交易员被放逐到了Fed政策的茫茫之海上,他们发现了FOMC的会议纪要,然后对彼此说道:“让我们假定本.贝南克(Ben Bernanke)出席了那次会议吧……”
    ……

    这篇稿件较长,以上只截取了开头几段,在稿件中作者拿这个笑话做类比,讽刺那些信口开河的人,使得这个原本非常晦涩的稿件稍变得轻松精彩了。我们也看到,这同传统的“华体”的写法是不一样的,传统“华体”的故事是新闻事件中的一部分,而且强调很自然的过渡,而在这种写法当中,故事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平行的理解新闻的线索和阅读新闻的“调料”。

导语情景化、故事化

    这种类型的“华体”与以上两种不同的是,只有导语中有故事,而后面的部分没有。这种类型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导语中加一个小故事,使新闻变得趣味盎然;另一种是把导语写得具体化、情景化,静态的写成动态的,正常的写成富有悬念的,新闻事实变得非常像一个故事的情节。
    前者如2005年2月4日的《天然气价格下跌,库存降幅太小》一文的导语:
    在土拨鼠日(Groundhog Day)后的第一天,纽约商品交易所的多头们显然是受到了惊吓。不利的短期天气预报和低于预期的天然气库存报告令多头们仓皇逃窜。
    这里提到的“土拨鼠日”(Groundhog Day),是一个美国的习俗节日,根源于一个迷信传说,据说每年二月二日,土拨鼠会走出洞来,如果他看到自己的阴影,那就预示着坏天气将要到来,冬天就会持续六个礼拜。现在美国人仍然热闹地纪念这个节日。

    这里巧妙地提到“土拨鼠日”和天气,无疑是在讲正题之前先将一个小故事放在读者的脑海中;再加上“受到惊吓”、“仓惶逃窜”等生动语言,使这条原本枯燥的报道立刻变得生动而有趣。可见,作者是巧妙地组合各种新闻要素,使其具有故事情节的。
    后者的写法如2006年1月10日《冰雪盛会依旧污染顾虑犹存》的导语:
    在西伯利亚正南方的哈尔滨,出现了一处奇怪的俄罗斯风情景观,这里有列宁雕像、有圣彼得堡的沙皇夏宫、还有红场,而所有这一切都是用冰块制成的。
    这是写2006年哈尔滨冰雪节的新闻,但我们看到,在导语中一个非常富有悬念的情景首先展现在我们脑海中了,这样会使读者的兴趣大增。

背景加故事,增加新闻厚度

    在“华体”的写法中,故事也加进了新闻背景之中。我们知道新闻背景的运用可以使一个单一的事件富有历史的纵深感;而且故事化的叙事方式使新闻变得人性化,即新闻在增加了作者价值倾向的同时,变得鲜活了起来。如2006年1月13日的《中海石油考虑收购加拿大能源公司Nations Energy》:
    知情人士透露,中国海洋石油(中国)有限公司(CNOOC Ltd,简称:中海石油)正考虑出价20亿美元收购加拿大能源公司Nations Energy Co.。独立石油生产商Nations Energy在哈萨克斯坦拥有一处大型油田。
    前几天,中海石油刚刚宣布了22.7亿美元收购尼日利亚某油田开采权的消息。中海石油一直在海外市场寻找石油资产的收购机会,来满足国内因经济飞速发展而激增的能源需求。去年8月,中海石油185亿美元收购美国油气生产商加州联合石油公司(UNOCAL Corporation)的计划功败垂成。
    ……

    这篇新闻稿本身较短,记者对这个事件本身的信息并没有挖掘到很多,但在第二自然段,记者加入了新闻背景,使这条新闻有了纵深感。背景中又把去年中海石油收购失败的事情也拿出来讲,这样的背景材料的运用当然是遵循了西方的价值观念,但客观地说,同时也使得这条新闻变得具有故事化情节了。
    “华体”这种写作风格,与其说它有什么模式,不如说它只是一种“故事化的情节”,以至于新闻之外的其他一些文体中,故事化的叙事手法也非常多见。有的题材本身故事性就很强,有的很严肃的话题似乎也由一些小故事串联起来。
    前者如《华尔街日报》中文版中的“非常之道”栏目中的一些文章,如2006年1月10日的《有时,市场会告诉你它需要什么》:
    1980年,刚刚高中毕业的帕特里克.马特希(Patrick Martucci)揣着300美元,开着他那辆庞蒂亚克Trans Am离开家乡克利夫兰,直奔达拉斯。他在那里的一家公司找到了一份每小时6美元的活。
    ……

    这篇文章是讲美国UAC公司的创办人如何白手起家成功的,像一个传奇。如果说它有什么案例分析的因素的话,在这篇1200多字的文章中只有最后一句话:
    经验总结:如果你们还不能提供顾客需要的服务,这就意味着,创新的机会就在眼前。
    读着这样的文章的时候,其实和读故事的感觉是差不多的,唯一的差别是相信这是真实的。
    后者如2005年12月27日的《2005,足以令人欣慰的一年》(具体文章请参见原报),在岁末之际,各家报纸都对2005作了一番点评,这篇文章正是《华尔街日报》的年终盘点,但是整篇文章的风格与我国报纸这类文章的风格正好是相反的两个方向。具体来讲,《华》努力将事情讲得具体化,像在讲一个个故事,采用平民化叙事。而中国的报纸则尽量把事情高度凝炼,高度概括,避免挂一漏万;评价不高不低,力求恰到好处。这样也许规避了政策风险,但却使新闻像领导讲话一样。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华体”写法不拘一格,远远不是一个模式可以概括的,它在“故事情节”的想象中,巧妙地组合新闻中的各种要素,使其具有悬念或者趣味性,变成通俗生动的美文,其文体的“故事化”写法似乎可以给国内报纸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

 

 

    原文作者不详,出处:http://www.xici.net/b244699/d56626013.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