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经济部的一次例会

(2007-05-18 17:51:00)
分类: 业务
 
经济部的一次例会 
 

    ■本报实习生   刘耀刚

    来工人日报社实习将近3个月了,对这里的工作流程熟悉了,我也曾试探着,看能否发现什么问题,而终究还是感觉束手束脚的,放不开来。

    5月15日下午,经济部里比平日热闹多了,值夜班的刘老师(以下暂称为“团长”)、不怎么见着面的董沛老师(听说有人称“董事长”)也都到了,正当我纳闷儿时,秦总径直走到窗下坐了下来面朝我们,大家纷纷拿出了笔和纸。这是我第一次参加部门的例会。

    例会重点议的是“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系列报道,以及近期如何报道股市题材等话题。这里,我想说说几点感触。

    一、更换报道视角,变被动为主动,可将规定动作变成出新闻的平台。

    秦总指出本报经济还是缺乏重大亮点,没有形成强势报道,在事件新闻和主题新闻报道上还做得不够。

    以科学发展观主题报道为例讲。经济部承担这一系列报道两年多了,大多数时候都是转自新华社,而且内容相对枯燥,篇幅也不小,每月还得写一份报道总结,有时候真让人“头疼”,但不报道是不行的。今天,秦总讲道,要把这一主题报道做成我们的独家强势报道,要真正从《工人日报》的角度看待此栏目,可以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着眼点,自己策划,可以考虑不受版面限制。

    这样一来,既完成了规定的报道任务,发挥了本报作为主流报纸的引导作用,又不是那么的被动和乏味,何况我们有这方面的报道传统优势和人力。这一改为了报道而报道,从小处讲,可以集众智,整合利用部分人员的空置资源,若形成报道亮点的话,还可能提高记者写稿的积极性;从大处讲,工人日报社也能更好地尽其职责,赢得更多的尊重和赞誉,对大家不无坏处。所以,微妙的正是从他我向主我的转变。

    另外一点,高莎老师跑的口儿是农业部和税务局,如果说税务局和“钱”还有点关系的话,那对《工人日报》来讲,农业部往往被怀疑成“冷衙门”。《工人日报》经济新闻题材的社会性、做民生新闻从何而来?秦总提出多做些延伸选题,抓第二落点。老盯着农业部的动作,就会受制于人。他提到,《农民日报》整个编辑部“瓜分”的才是农业部这一个大口儿。我们可以多做些边缘性的选题,如食品安全、绿色认证、乡镇企业改制、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农村企业的劳资关系等等,王主任还提到“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的“新乡村试验”等,都是很好的选题。

    听了对上述两个问题的讨论后,我想起了卞之琳《断章》的诗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我想,在桥上看风景时间长了,再上楼看看,视野可能会更开阔。

   二、结构的微妙调整,可能会更好地整合利用资源,至少得试图改变一下

    存在不一定合理。

    例会决定让张敏老师负责策划科学发展观主题报道,并让她先进行调研,拿出初步思路和方案,张老师负责联系财政部、国资委、商务部、质监局,与企业接触较多,这样可与她的工作更好的结合起来。由王主任、殷主任牵头、写每月报道总结,由其中轮换休息者主抓,再让高莎、董沛、李秀玲协调,既利用了上述几人的空闲时间,又减轻了“团长”等编辑的负担。这也和“团长”提出的“弹性稍大”的要求相一致。

    另外,张弘老师提议:中班没有大量策划,负责“媒体联播”不是问题,白班应主要负责策划,中班主要负责编辑一般性新闻;两位主任工作方式也应转变一下,每人值一周的话,快到周末时也会出现疲劳症状。当然,现行的这一套方式是否完全合适还有待斟酌,但对不合适的地方至少得想法“革新”,结构微调的效果有时会是非常奇妙的。

    三、例会是工作沟通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乃至解决问题的好途径

    在学校时,我们负责的校园报纸每周都有例会,一段时间里我感到有点流于形式,开例会变成了一种负担。今天,报社副总编辑下到部里开例会,对我来讲大概是个新鲜儿,我觉得效果不错。

    定期或不定期地开例会,可以更好的上情下达,大家可以提出工作中的问题,提出自身的困难,当然还可分享自己的收获,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中,大家可以更加方便地发表一些看法。这样,解决一些问题可能会更有针对性、更加便捷、更有成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