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工人日报经济部编辑张弘: 让普通百姓“唱主角”

(2007-04-30 16:14:23)
分类: 业务
让普通百姓“唱主角”
《工人日报》经济部编张弘

    经济报道如何形成具有鲜明的个性化风格,这是经济新闻工作者一直探索的问题。翻开近两年的工人日报经济新闻版,我们发现,经济新闻报道的视角逐渐发生了变化,视角转向平民。从内容和形式上,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让普通百姓“唱主角”。
    一、转向平民视角  关注实际生活
    经济报道的视角发生了变化,把目光转向普通百姓,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息息相关的。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有关经济的话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传达经济政策,透视经济现象,分析经济运行中的矛盾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方方面面的影响等。面对许多复杂的经济现象,百姓需要解惑答疑。但对经济现象的分析如果只是宏观综述,而缺乏微观视角,报道会显得空洞而缺少说服力。把抽象的宏观背景和读者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才能使经济报道更加生动。
    同样,伴随着经济体制、经济政策的改革、调整,经济生活中一些深层的矛盾渐渐呈现出来。经济报道的视线如果仅停留于经济效益、财富增长、建设规模等物的层面上,忽视了对未来经济发展中越来越激化的理性与非理性、人性与非人性的深刻的矛盾与困境的揭示,经济报道同样会缺少贴近性、可读性。
    当然,更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工人日报读者群是职工群众。
    对普通百姓来说,人们既有生存的需要,包括衣食住行、安全、尊重等,同时也有求知的需要。在经济报道中关注普通百姓的生存方式、生活环境,反映他们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关注他们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才能使其新闻具有贴近性、亲和力。
    当经济报道的视角转向平民,其报道内容也发生了变化——让普通百姓在媒介中“唱主角”,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2006年,我们的经济新闻报道,可以说在这方面作了探索和实践。如,系列策划报道,“九省市农民工求职地图”,针对农民工求职问题,为农民工提供出有价值的求职帮助。“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索骥”针对中低收入家庭关心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问题,选择了11个省市为报道对象,提供各地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实用信息、成功经验。另外还有“亲历城市百姓出行”、“关注供热改革关心百姓冷暖”、“走进社区医院”等,都是从百姓最关心的、与经济生活密切相联的现实问题入手,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同时,也为政府极为重视的民生问题,通过导向性、指导性、引导性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于广大职工的实际需要。
    二、见人见事  将经济新闻赋予更多的人文内涵
    经济新闻宣传,其目的是通过报道,将达到提高群众的对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的政策认识,提升老百姓的经济思想觉悟,激发人们把握经济规律的热情,从而坚定受众的信心,促进党的经济方针和政策的贯彻落实。
    要实现这一目标,经济报道应赋予更多的人文内涵。见人见事,关注个体的人,特别是突出采写市场经济中的人的活动。通过讲故事的叙事方式,对个体的人给予关注,可以使读者产生共鸣,从而提高传播效果。例如,在《聚焦供热改革  关心百姓冷暖》系列报道中,开篇推出的是“走进家庭”板块,《“屋子暖了,心情也好了”》、《北京:取暖价格要让普通百姓承受得起》、《我渴望有个18度的温度》,哈尔滨、北京、石家庄三地的记者分别走访了当地困难职工家庭,真实地记录了他们对采暖状况的不同感受。在《亲历百姓出行》“记者体验”板块中,上海记者采写的《加速、变道、超车/“我坐了回最差公交车”》,兰州记者采写的《周末夜归人——与兰州百姓一起体验乘车》,等等,也是通过讲故事的叙述形式,客观报道了公交行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记者亲历,令读者产生强烈共鸣,联想到自己身边发生的类似现象,读起来会有一种亲切感,人文内涵也饱含其中。
    当然,我们所说的讲故事并不是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表达思想、说明事实、反映问题。通过对人和事的叙述,目的是让读者产生共鸣,然后,再通过其他板块的报道层层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出其规律性“问题”特征,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把新闻事实放在时代大背景下探究它的特点和价值,通过事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加以分析比较和阐释,从而跳出“就事论事”的框框。
    三、力求形式出新,提高经济报道“新鲜度”
    经济报道要吸引受众、打动受众,除了内容重要外,表现形式创新也十分重要。如果报道的表现手法新颖,形式也很别致,就会一下子把受众吸引住。因此,不断创新报道形式也是提高经济报道“新鲜度”的一个重要途径。
    对于多篇幅的系列报道,我们在形式上采取了不同的方式。
    平面式,多角度。仍以“九省市农民工求职地图”系列报道为例,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浙江、福建、重庆、湖北、海南9个省市以每个省市为板块进行集中报道,内容上既有当地农民工求职市场的趋势性新闻,又有实用信息,包括当地就业最新政策,劳动力市场的服务电话,用工岗位的分布,同时还有对2006年农民工求职特征进行的感性描述。这种形式,特点是让受众者对某一个地区的用工有了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与感性认识。“百姓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索骥”也是采用了这一报道形式。
    纵向式,多层次。如,“亲历城市百姓出行”、“聚焦供热改革关心百姓冷暖”的两组系列报道,在形式上又作了这种方式的尝试。这种方式以专题形式出现。 “亲历城市百姓出行”分为百姓视角、记者体验、深度调查、专家解读四个专题,每个专题都有来自不同城市的记者对这一主题的多角度的报道。这一方式的特点是多层次的角度,能深入挖掘主题。
    形式创新在日常稿件处理中同样也能实现。如,《北京一消费者退货遇阻力引发争议》(工人日报2006.9.9四版),这篇消息说,北京一消费者在退货中与商家发生争议,由此引出有关反悔权的问题。而这一概念对中国的老百姓来说是陌生的。什么是反悔权?消费者该不该拥有?读者读了这一消息后,可能会产生很多疑问。编辑匠心独运,在消息后面,又分了四个小板块:《权威声音:合同不正义消费者就该有反悔权》,《专家观点:反悔权起码应表达两层意思》,同时还有记者的新闻分析,《推行反悔权会扰乱市场吗》,以及《反悔权在国外》。每一板块虽然只有几百字,但篇篇内容层层递进,明白简洁。读者不仅能够揭开疑团,也为将来为维护自己合法的消费权益增加了知识。   
    总之,增强经济报道“新鲜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从形式上说,“采用同一主题多层次、多角度、多重性、多个人物的主体交叉报道,重心归一,产生强烈的组合重拳效果”,将会在受众者心中激起强烈的认同和情感的共鸣。但形式上的创新只是一个方面,它与主题出新,角度出新是分不开的。
    另外,语言创新也是提高经济报道“新鲜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篇报道如果语言干巴,同样也提不起受众的精神。多用普通百姓喜欢的生动形象语言,才能使读者具有亲切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