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工人日报经济部编辑刘津农:经济新闻“常见病”的透视与诊治

(2007-04-30 16:15:22)
分类: 业务

以独到的创新维护新闻的尊严
——经济新闻“常见病”的透视与诊治
《工人日报》经济部编辑刘津农


  工人日报经济新闻版刊登的绝大多数都是贴近群众、贴近基层、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大众经济新闻。它们新闻性突出,可读性强,服务性优势明显,经常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获得读者反馈。然而,外面的人也许不知道,编辑在组织、编辑、处理这些经济新闻时不知花费了几多汗水、几多心血,有时甚至到了殚精竭虑的程度。
  究其原因,还是由于一些记者写来的新闻稿“毛病”太多,让编辑不得不挖空心思。有的改正错误,有的修枝剪杈,有的甚至推倒重来。下面将这些“病症”拣主要的采撷出来,并试着分析原因,寻找对策,以求“治病救文”,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有创新性的新闻作品。

 

大表扬稿冒充新闻
   
    编辑部每年接到的稿件约有一半以上是大表扬稿。它们或为某地、某企业的成就报道,开头是如何贯彻上级、再上级的某某精神,制定出台某某政策,实施某某计划,采取了一二三条措施,产值、利税增加了多少等;或为新年度的计划与规划,里面充满了市委市政府认为如何如何,公司党委一班人认为怎样怎样,后面就是采取什么措施,达到什么目标等;有的稿件干脆照抄领导讲话,既非名人,又没有新闻,却仍要搞出若干“要求”、若干“指出”,各级政府要怎样怎样,各单位要如何如何,要确保什么目标的实现等。这样的稿件常常洋洋洒洒,千字的算是跟编辑客气,几千字的也不算稀罕。
  大表扬稿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空话、套话连篇,都是一些枯燥乏味的工作性语言,前不见“新闻”,后不见“人物”,中间没有“故事”。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比如发行、广告需要等,这种稿件又必须刊登。编辑只好一遍又一遍地读来读去,不恰当地说,就像在米里挑沙子一样,来来回回地找啊找,最后勉强从几千字中整出四、五百字的新闻交差,苦不堪言。
  
    病因诊治: 

    大表扬稿说明什么?说明记者没有深入采访,没有动脑筋。正面报道为主,不是简单表扬为主。有位名家说过,留心处处有新闻。不是缺少新闻,缺少的是发现、是创新。表扬稿里也可能蕴藏着新闻,关键是要花功夫深入基层、深入生活去跑、去访。功夫到了,大表扬稿也可能写出好新闻来。
  诊治大表扬稿的方法是,要么稿件枪毙,要么提出编辑意见,发回去让其重写。编辑部不应做“好人”,惯记者其实就是害记者。实际上,编辑部每年都要枪毙若干这样的稿件,特别是一些没有时间、没有新闻的稿件。


 

新闻稿原样奉送
   
    记者经常去开一些新闻发布会,发布会弄好了,确实也能出新闻。可是有的记者不去开会,要求对方或者对方主动把新闻稿电子版发到自己的邮箱里。记者便把新闻稿一复制,做些简单的编辑工作,除头去尾,去掉一些段落,加点关联语,便将稿件发到编辑部,发个短信告知编辑,便算了事。其共同的“毛病”是人云亦云,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没有特点,没有问题解答,也就没有新闻,有的就是工作经验反映,看不出为什么要报道它。
  恶劣的是,有的甚至把发布单位新闻稿一字不差地发给编辑部,让编辑部定夺。于是,发现新闻,寻找角度,制作标题,写作导语,归整段落、结构等事情,一股脑儿全部交给了编辑。编辑没办法,他的时间极其有限,只好尽量将稿件编短些,以免少出差错。
  病因诊治:    

    新闻稿的本质是什么?它是某一单位、某一部门要说话。通过说话发布观点,引导大众,维护其自身的利益。对于新闻单位来说,让不让它说话,让它说什么话,说到什么程度,都要从相关的政策和新闻媒体的特点等来考量。把新闻稿当作挣分、完成任务的工具,简单地照搬照抄,不但找不到新闻,有时甚至还可能犯错误。
  诊治这种毛病的方法是多做些研究,多关注相关领域的前沿性问题,有针对性准备若干材料与问题和专业人士,这对自己判断何者是新闻将会大有好处。一旦有机会,还可顺势而作,该问的问,该访的访,这样发布会、新闻稿便会为我所用,稿件自然也就会有深度、有创新了。

 

网络文章抄作新闻
   
    有时,编辑在网上看到某地发生某一事件,便打电话请当地记者去采写,提出若干要求,并把相关材料下载下来,通过网络传给记者参考。可是等到记者交稿时,编辑一看稿件,发现基本上没有自己的采访,就是把编辑传给他的材料整理一下,便重新发回了。遇到这种情况,编辑真是哭笑不得,不用吧,你约的稿,不好意思不用。用吧,实在是有伤大雅,强人所难。
  有的记者从网上发现当地媒体报道了某事,便将人家的东西直接下载过来,换个名字,就发给了编辑部,有的文里“我省”、“我市”等称谓都不改。编辑在网上浏览,经常发现“哎,这稿子怎么跟某某记者写得一样呢?”接下来的事,便是将这样的稿件打出冷宫,或者以几百字简单地反映一下。
  病因诊治:   

    在网络时代,利用网络并不为过,问题是怎样利用。如果把网络上的东西当作线索、当作启发、当作有待核实的材料,为自己采访、写作做铺垫,应该是大有裨益的。换个角度思考,从本报的特色出发,寻找第二落点,有时还会发现新的天地。
  照抄别人的作品属于品质的问题。解决之道一是进行新闻职业道德教育,让其明白要当新闻记者就必须坚守新闻道德;二是给予严厉批评,或进行适当处罚,让其能够吸取教训,知耻而后勇。

 

注水稿件硬充新闻
   
    这有两种情况。一是把简讯硬生生地拉长,当作消息发,甚至当作分析性文章、通讯来整。有的记者去参加新闻发布会,或参加某个论坛,觉得发个简讯不过瘾,便不管有无新闻价值,整一堆材料传给编辑部,空话、套话、车轱辘话连篇,弄得编辑很痛苦。只好一怒之下将其打回原形,发个简讯了事。不是说发布会或论坛不能发消息、通讯,这要看它有无普遍意义,有无典型价值,有无矛盾冲突,有无引导功用,读者关不关心等。一句话,关键是要看它有无新闻价值,有无与众不同。
  还有一种情况,编辑部有时会收到三四千字甚至字数更多的稿件,前面署名记者,后面跟着两三个通讯员的名字。编辑细看之下,便知是通讯员的关系稿,因为每个记者的水平与风格编辑心里有数。再说,写一个单位的稿件,记者也不会动辄写那么长。在某些情况下,记者给通讯员出主意,指导其写稿,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既然挂了名,记者再怎么忙,也应该抽出时间看一遍,帮助改改,弄个差不多再传给编辑部。
  病因诊治:

    注水稿件可能因为时间长了,记者脑海里已有的新闻价值判断若干标准变模糊了,甚至忘记了。建议他们在适当的时候捡一捡,毕竟温故方能知新。
  怎样才能提供编辑部欢迎的“干货”?这要看记者能不能下狠心跳出“挣分”的束缚,真正以新闻价值标准来取舍稿件。拿不准的应及时与编辑部沟通,相信可以从中获益。

 

标题导语比较粗劣
   
    做了十多年编辑,很少见到新闻稿标题、导语不需要改动,十篇中有一二篇就算不错了。标题的问题主要出在随意上。有些记者似乎是有意将制作标题的任务分配给了编辑,随手做个概括性的标题就交差了。既不见画龙点睛之笔,又没有生动形象可言。有的记者洋洋洒洒写了四千多字的稿件,文里连一个小标题都不做,害得记者只好越俎代庖。这让人怀疑他的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人们说题好一半文,可是许多时候记者对制作标题并不重视。只要重视了,认真去做,就一定会做出五彩缤纷的好标题来。如果都推给编辑,最后出来的就很可能是批量生产的产品,因为编辑的风格有定,时间有限,难以仔细推敲。
  导语常见的问题是冗长,一二百字的算是好的,长的能有三四百字。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导语,像中学生做叙述文似的,平铺直叙就下来了,弄的编辑不得不为之提炼导语。还有个问题是导语不“导”,没有灵魂,难以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这反映出记者提炼的功夫没有做到家,糊里糊涂。导语没有灵魂,没有主题思想,整篇文章好也好不到哪里去。而且,许多导语都是使用叙述性的语言,很少使用描写性语言,读来枯燥乏味,根本起不到吸引读者的作用。
  病因诊治:  

    制作标题、撰写导语是新闻同行公认的“功夫活”,要想达到人们一见便说好的程度是难之又难的,需要长期的语言、知识等方面的修养。但是做个说得过去、有点创新的标题、导语,让人一见便知道是下过功夫的,应该不难。对一些老记者来说,在这方面做得很差应该是件羞耻的事情。
  要做好标题、导语应该在新闻业务上多加把火,除了找点基本理论书籍看看以外,还需找点范文读一读,常做点养成功夫,同时持之以恒地以认真的态度来对待新闻标题和导语。
  经济新闻的“毛病”还有很多,以上只不过是一些主要的。那么,怎样才能去除这些“毛病”、提供高质量的新闻作品呢?一句话,必须时时、处处、事事以创新的眼光来观察、认识问题,寻觅到事物本身蕴藏的与众不同的独到之处,并以最合适的形式将它报道出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