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业务 |
以独到的创新维护新闻的尊严
——经济新闻“常见病”的透视与诊治
《工人日报》经济部编辑刘津农
工人日报经济新闻版刊登的绝大多数都是贴近群众、贴近基层、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大众经济新闻。它们新闻性突出,可读性强,服务性优势明显,经常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获得读者反馈。然而,外面的人也许不知道,编辑在组织、编辑、处理这些经济新闻时不知花费了几多汗水、几多心血,有时甚至到了殚精竭虑的程度。
究其原因,还是由于一些记者写来的新闻稿“毛病”太多,让编辑不得不挖空心思。有的改正错误,有的修枝剪杈,有的甚至推倒重来。下面将这些“病症”拣主要的采撷出来,并试着分析原因,寻找对策,以求“治病救文”,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有创新性的新闻作品。
大表扬稿冒充新闻
大表扬稿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空话、套话连篇,都是一些枯燥乏味的工作性语言,前不见“新闻”,后不见“人物”,中间没有“故事”。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比如发行、广告需要等,这种稿件又必须刊登。编辑只好一遍又一遍地读来读去,不恰当地说,就像在米里挑沙子一样,来来回回地找啊找,最后勉强从几千字中整出四、五百字的新闻交差,苦不堪言。
诊治大表扬稿的方法是,要么稿件枪毙,要么提出编辑意见,发回去让其重写。编辑部不应做“好人”,惯记者其实就是害记者。实际上,编辑部每年都要枪毙若干这样的稿件,特别是一些没有时间、没有新闻的稿件。
新闻稿原样奉送
恶劣的是,有的甚至把发布单位新闻稿一字不差地发给编辑部,让编辑部定夺。于是,发现新闻,寻找角度,制作标题,写作导语,归整段落、结构等事情,一股脑儿全部交给了编辑。编辑没办法,他的时间极其有限,只好尽量将稿件编短些,以免少出差错。
病因诊治:
诊治这种毛病的方法是多做些研究,多关注相关领域的前沿性问题,有针对性准备若干材料与问题和专业人士,这对自己判断何者是新闻将会大有好处。一旦有机会,还可顺势而作,该问的问,该访的访,这样发布会、新闻稿便会为我所用,稿件自然也就会有深度、有创新了。
网络文章抄作新闻
有的记者从网上发现当地媒体报道了某事,便将人家的东西直接下载过来,换个名字,就发给了编辑部,有的文里“我省”、“我市”等称谓都不改。编辑在网上浏览,经常发现“哎,这稿子怎么跟某某记者写得一样呢?”接下来的事,便是将这样的稿件打出冷宫,或者以几百字简单地反映一下。
病因诊治:
照抄别人的作品属于品质的问题。解决之道一是进行新闻职业道德教育,让其明白要当新闻记者就必须坚守新闻道德;二是给予严厉批评,或进行适当处罚,让其能够吸取教训,知耻而后勇。
注水稿件硬充新闻
还有一种情况,编辑部有时会收到三四千字甚至字数更多的稿件,前面署名记者,后面跟着两三个通讯员的名字。编辑细看之下,便知是通讯员的关系稿,因为每个记者的水平与风格编辑心里有数。再说,写一个单位的稿件,记者也不会动辄写那么长。在某些情况下,记者给通讯员出主意,指导其写稿,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既然挂了名,记者再怎么忙,也应该抽出时间看一遍,帮助改改,弄个差不多再传给编辑部。
病因诊治:
怎样才能提供编辑部欢迎的“干货”?这要看记者能不能下狠心跳出“挣分”的束缚,真正以新闻价值标准来取舍稿件。拿不准的应及时与编辑部沟通,相信可以从中获益。
标题导语比较粗劣
导语常见的问题是冗长,一二百字的算是好的,长的能有三四百字。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导语,像中学生做叙述文似的,平铺直叙就下来了,弄的编辑不得不为之提炼导语。还有个问题是导语不“导”,没有灵魂,难以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这反映出记者提炼的功夫没有做到家,糊里糊涂。导语没有灵魂,没有主题思想,整篇文章好也好不到哪里去。而且,许多导语都是使用叙述性的语言,很少使用描写性语言,读来枯燥乏味,根本起不到吸引读者的作用。
病因诊治:
要做好标题、导语应该在新闻业务上多加把火,除了找点基本理论书籍看看以外,还需找点范文读一读,常做点养成功夫,同时持之以恒地以认真的态度来对待新闻标题和导语。
经济新闻的“毛病”还有很多,以上只不过是一些主要的。那么,怎样才能去除这些“毛病”、提供高质量的新闻作品呢?一句话,必须时时、处处、事事以创新的眼光来观察、认识问题,寻觅到事物本身蕴藏的与众不同的独到之处,并以最合适的形式将它报道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