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闻报道中策划角色的强化
《工人日报》经济部编辑程莉莉
以策划报道为中心
从近几年新闻竞争的实践来看,一种全新的新闻理念正悄然流行:策划制胜。作为一名编辑,本人几年以来的编辑工作,历经了这种理念的诞生和强化,也恰恰印证了这个趋势。策划的作用必须日益增强,这是现实决定的,也是媒体竞争决定的。
为什么说是现实决定的?从本报现状出发,一定程度上讲,策划是应对稿荒的产物。我经常在想,究竟为什么记者不写稿子?是他们已经没有了新闻理想?是他们已经懒惰?为什么他们热衷于各种关系稿件,和企业打得火热,而不屑于报道真正的新闻?
激励机制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目前,与有偿性新闻相比,真正的新闻是“廉价”的,媒体能够直接给予记者的经济酬劳太少,稿费太低,就像我们的人工、产品,相较于别国也是廉价的一样。也正因为如此,新闻记者越来越倾向于不屑于追求真正的新闻、精致的新闻,不屑于写稿,带来的结果就是稿件的匮乏,尤其是好稿的缺失,还有独家新闻的消失。当然,这种情况的产生也有其他原因,比如稿件压力较轻,经营任务较重等等。
这种情况也存在于本报。适应这种变化,策划的角色日渐重要,2003年初,本人乍到报社经济部时,记者稿件尚多,至少可以满足每天一个头条、一个卧底通讯的需要,但是,时隔三四年,至今已经到了每天没有一篇像样稿件的地步,最多只有三五个简讯。
这是不是一种悲哀?每当谈到这个问题,大家的答案都是肯定的,但是回顾以往,我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或者具体来说,对编辑的工作量来说,可能是种悲哀,但是,对于版面新闻质量,的确是一种提高。
其中的原因不言自明。首先,记者只写一口(分口、领域)一时一事,而编辑可以通览全局,尤其在网络如此发达的“硬件”条件下,其次,编辑通晓版面的需要,比被动地接受记者来稿更具主动性。
以往,记者写来的稿件多是“一事一报、一事一因”的报道模式,而策划可以从某一个事实或线索入手,主动挖掘各种背景材料,对报道的内容、形式进行有意识的谋划、设计和包装,其策划过程是对新闻价值再认识的过程。
通过策划,我们的报道主题更明确了、内容更集中了、形式更活泼了、角度更新颖了,可读性和影响力也大大增强。
从稿荒到策划,再到稿荒日渐加剧,版面的质量不再依赖记者的主动性,而是依靠记者配合编辑进行多方位联合报道,这不是退化是种进化。
回顾初到经济部不久,部门在多功能厅召开的那次研讨会,在我的发言材料上,清晰地写着:“现在二版的稿件基本处于一种被动局面,记者写什么,我们就用什么,有的记者稿件多,有的记者稿件少,反映在版面上,就是有的地方新闻多,有的地方新闻少,我们的版面已经快成了海南、济南、重庆等地的专版了。”
而现在,这种情况已经不再,尽管记者不再写稿,我们的报道却没有越来越差,而是越来越跟得上主流,并越来越增强了报道的社会性,也开始追求一种“你无我有,你有我新,你新我快,你快我深”的效应。这是策划的作用。
因此,无论记者现在或以后是否写稿,策划一样不能减弱,现在网络的发达为遴选好新闻,提供了丰富的来源和可能。所以,无论记者以后写不写稿,必须以策划报道为中心。
通过了解其他媒体,也可以发现他们对于策划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这也是媒体竞争的客观需要造成的。比如羊城晚报用“策划”两字来概括新闻竞争策略的核心;华西都市报把策划当作报纸发展的助推器;新民晚报则提出了“编辑策划本位论”,认为编辑在新闻策划中的本位职能必须强化,从过去的“重采轻编”逐步走向以编辑策划为中心、记者采写为依托的联合运作机制。以上都是这种理念的体现。
经济新闻策划的薄弱之处
对于经济领域的报道,其专业性和社会性总是一对矛盾,似乎难以调和,对于记者编辑来说,其经济领域的专业知识越多越好,但是报道却是越通俗越生动越好,尤其对于类属于“大众经济”的工人日报经济报道而言。而如何深入浅出,困扰了太多的编辑记者,包括一些备受推崇的财经媒体也是如此。
个人认为,《21世纪经济报道》在这方面的探索很成功,以往每次看过标题就罢,现在细读,发现他们也在追求《华尔街日报》的讲故事手法,而且实行的很好。其一版有一个“特稿”栏目将这种特点体现到了极致。
这就是他们做到了把高深的理论和复杂的经济现象,用比较生动、故事化、场景化的语言展现出来,这是优秀的经济报道者的素质,但是大量的从业者处于自己根本不懂或者懂的不多的地步,如果很多事自己也没有搞清楚,那就只能用一些专业术语来讲了,所谓“半瓶子醋晃荡”,这是经济报道比较普遍的现象,也是成长中必须经历的过程。
目前策划已经取得了一些经验,但是迫于各方面的原因:比如日报的短周期带来的时间匆忙,没有多余时间思考比较,还有个人知识面、能力所限,导致很多策划也是比较薄弱的。
现在的新闻报道基本可分为三种:一是就事说事,大量报道都是这样的,二是就事论理,也就是探讨性的深度报道,说明新闻的价值是什么,对企业、老百姓有什么影响,三是就理说事,是一种主题性的报道,先确定一个观点,在找典型的相关的事实、例子。第二种和第三种报道都不多,是我们需要增强的。
另外,独家策划、跟踪报道式策划等也非常薄弱。如何多些独家报道?除了一些具有本报特色的报道,比如有关职工的报道,我们可以比其他媒体稍胜一筹外,其他题目,如何做到独家?有时,一些“人人眼中有但笔下无”的题材,容易成为独家新闻,比如至今令我仍然记忆犹新的《治疗非典要花多少钱?》就是典型,当很多人潜意识中都有这个疑问,所有媒体却都在关注这种疾病对人们身体健康的影响和生命的威胁时,我们跳出这个圈子,就做到了独家。
与独家策划相比,“观察跟踪”式的报道容易的多。采用“观察跟踪”式报道策划,有时可使一些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的报道收到事半功倍的社会效果。可惜我们做的很不到位,记者对此兴趣不高,往往报道了问题就没了下文,即使有了下文,版面处理时也没有突出强化,或时间间隔太久,而使人忘记了原始报道,失去了良好的宣传效果。这些也是需要加强的地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