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百姓生活捕捉鲜活事件
——工人日报经济新闻重大选题的组织与策划
《工人日报》经济部副主任殷兴龙
2006年是工人日报经济报道较为辉煌的一年,也是报道理念、报道视角发生重大变革的一年。这一年,经济部连续组织、刊发了“九省市农民工求职地图”、“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索骥”、“亲历城市百姓出行”、“关注供热改革关心百姓冷暖”等七八组重大报道。这些由经济部精心组织、策划的报道,紧紧抓住一个时期百姓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深入实地采访,不追求“轰动效应”立足于帮助党和政府的工作,立足于帮助百姓解决实际问题,在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各级领导的关注点和百姓利益的所在点上找到了汇聚点。稿件刊发后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树立了工人日报经济报道全新的里程碑。回顾这些报道的组织过程,感悟颇深。
首先,一组好的报道选题非常重要,而好的选题几乎都是靠精心策划出来的。我们近几年加强了策划岗位的力量,实践证明受益匪浅。而以上几组有分量的报道正是精心策划的结果。
由于这些报道突破了工人日报经济报道以往的旧有模式,在组织实施中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难。
报道都采用了编辑、记者联动的形式。由经济部先策划出选题,再请各地记者具体采写,稿件全部到齐后再由编辑统一编辑。出于记者们的惯性思维,这种报道很容易采写成反映一个城市某个方面工作的成绩式表扬稿或是揭露问题的批评稿,但这都不是我们组织、策划的初衷。我们所希冀的是,真实地反映百姓的所思所想,找出问题存在的症结,给他们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帮助他们找到最佳的解决路径。
和以往靠会议材料、政府文件改写经济报道所不同的是,我们的这些报道要求记者真正深入生活,走进百姓的生活之中,去捕捉鲜活的事件。这些仅靠坐在办公室里翻材料、从网上扒素材那是绝对办不到的。以2006年12月1日起推出的“亲历城市百姓出行”系列报道为例。我在值班时收集到一些百姓的反映,北京公交车1降价后,由于一些配套措施跟不上,上下班时公交车非常拥挤,严重影响了普通百姓的工作、生活。联想到解决城市居民的衣食住行,是和中央提出的构件和谐社会的大目标紧密相连时,我们决定抓一组反映群众出行难的报道。一开始,我们制定了采写规则:深入百姓,亲历亲为,跟车出行,写真实的人和事。第一批稿件来后,我们发现有的记者确实下了功夫,象广州“百米车龙”等待进站引来乘客不满,上海市民自行评选最差公交车,北京跟百姓一起乘坐公交车上下班等,如果不是记者亲自深入实际采访,是写不出如此鲜活的新闻事实的。但我们同时也发现,有些稿件还是一个大表扬稿,把当地政府及公交部门的工作表扬一番,没有任何新闻价值,对于这样的稿件,我们一律发回重写。
我们体会,一个记者只有把自己真正溶入到普通百姓中去,亲身经历他们的喜怒哀乐,亲身感受他们的无奈与烦恼,才能真实的反映出百姓的心声,写出的报道才感人、生动。
其次,一个主题多点切入才能使主题更加深刻。在组织这些重大报道中,我们将一个主题分解成几个层面,请不同城市的记者分别去采写,这样写出的稿件显得十分有说服力,照顾了方方面面,也是的主题论述的更加深刻。但是,这种组织形式却要冒一定的风险。各地记者的稿件必须统一布置,及时完成。有一个地方的记者稿件晚来都会影响整个策划行动的进程。比如2006年11月15日我们正式推出的“聚焦供热改革关心百姓冷暖”系列报道,就请了八九个供热城市的记者共同来完成。分别从“走进家庭”、“体验新政”、“探索实践”、“案例分析”、“前沿思考”几个角度来采写。稿件布置下去后,记者们因各种事由稿子来得有早有晚,而我们要将所有稿件按不同层面分门别类归纳,再按顺序刊发。如果稿件来得晚了,所归属的层面已经刊发,这篇稿件便很难刊发了。这种组织形式虽然给记者、编辑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尤其是编辑,需要把所有的稿件区分出角度,有的稿件甚至一拆为二再编辑,无形中增加了许多工作量,但这些报道从形式到内容非常好看。在经济报道中,一个经济新闻事件的产生,往往有着十分复杂的原因,但丛一点是很难写深写透的。加之一个政策的执行,各地情况不同,客观条件不同,做法也不尽相同,采取单地报道形式,很难把一个有价值的主题写完整。
另外,要注重策划的科学性,抓出工人日报的特色。策划是一组报道的灵魂,好的策划要善于从最普通的的事件中,发掘出最重大的题材。这需要我们的策划者有最敏锐的头脑,也要有最平常的百姓情节。尤其是作为工人日报的经济报道,要紧紧贴近百姓。我们平时要多把眼光盯在普通职工身上,从中发现有价值的线索。在如今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要想写出独家新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的事。我们往往很难抓到事件的第一落点,一些地方报纸、都市类的报纸比我们有更大的优势。我们的策划是要在主题的深入挖掘、突出工人日报特色上下工夫。在组织记者采写中,我们遵循一个原则;相同的内容抓题材,相同的题材抓角度,相同的角度抓特色。比如同样抓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报道,其他媒体已报道的相当的多了,我们则从普通职工群众的角度出发,根据他们最需要知道如何购买经济适用房、怎样才能租到廉租房的实际想法,组织记者采写,不仅有别于其他媒体的报道,也体现出了工人日报的鲜明特色,起到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