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磅专题]电视报纸互联网:谁与争锋

(2007-09-10 17:58:40)
标签:

it/科技

新媒体环境下的体育营销之变

电视报纸互联网:谁与争锋

 

    借势体育营销已经逐渐成为各大企业的共识。然而,体育营销成败的关键在于媒体的选择、应用。科学的媒体组合及传播策略,能够达到精准覆盖,强效传播,从而推动整个体育营销策略的执行。

    在新的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以电视、报纸为主)和网络媒体作为不同的媒体形式,都有其自身的媒体特性和受众群体,对体育营销而言,它们都有着各自的媒体价值。

 


粗放型传播的电视媒体

 

覆盖率——高覆盖下的低锁定

    在电视跨入太空的传播时代,电视媒体的传播范围是相当广泛的。其覆盖率从2001年的89%到2006年的95.1%,在原有的基础上稳步增长,与媒体覆盖率最高的户外广告并驾齐驱(见图1)。然而,单就某个具体的电视台或电视栏目而言,其传播范围又是相对狭窄的。据新生代CMMS2007春数据显示,在关注体育资讯的人群中,居电视媒体首位的CCTV-5覆盖率为28.3%,而第二位的北京电视台体育频道仅占4.6%,远低于覆盖率最高的网络媒体新浪的34.6%(见图2)。

[重磅专题]电视报纸互联网:谁与争锋

图1   

[重磅专题]电视报纸互联网:谁与争锋

图2    

[重磅专题]电视报纸互联网:谁与争锋

    同时,电视媒体的覆盖率一定程度上受到地域的影响,例如地区经济水平、信号的强弱、文化差异、心理作用等因素。对于某些频道来说,在一些地区可能收视率较低甚至根本接收不到。在一项媒体地区对比的调查中,CCTV-5在华东区占到27.8%,而在华南区为8.3%,在西北区仅为3%(见表一)。地区差异对电视媒体覆盖的影响可见一斑。

  表一   

 

电视受众——广泛的社会人群

    对于体育频道的电视受众来说,以CCTV-5为例,在性别上,男性和女性的比例分别为71.4%和28.6%;在年龄上,15~24岁占24.5%,25~34岁占22.1%,35~44岁占25.9%,45~64岁占27.5%;在文化程度上,初中及以下占22.1%,高中、中专占49.3%,大专占16.9%,本科以上占11.4%(见图3、4、5)。

[重磅专题]电视报纸互联网:谁与争锋

                  图3

[重磅专题]电视报纸互联网:谁与争锋

                              图4

[重磅专题]电视报纸互联网:谁与争锋

                               图5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体育类电视频道的受众以男性为主,这主要是由体育本身竞技性的性质所决定的。电视媒体的受众在年龄段上几乎平均占有比重,这表明电视体育频道的覆盖率很高,波及所有年龄层的受众,影响范围较广。从受众的教育水平来看,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受众占到了近一半的比例,而这部分人群居于社会的中层,消费能力一般,以家庭的基本生活为主,额外消费较少,对于时尚和体验式的生活兴趣不是很大。

 

传播效率——信息流失的粗放型传播

    电视媒体是一种图、文、音并茂的媒体形式,对于人的视听有着强烈的冲击,当然对于电视广告形式也是具有同样的优势。据有关调查分析,一场奥运会比赛的现场直播可吸引全球数十亿的电视观众,其广告信息到达率是很高的。但是这些优势同时也滋生了电视媒体传播效率的弊端,尤其是在奥运会、世界杯这样的体育盛典期间,受众长时间观看体育节目,会很疲劳,因此很多人会选择在插播广告的间隙休息、进餐,或者做其它的事情。这对于广告主来说,硬性营销传播的效率将受到极大的降低。

    另外,电视媒体传播范围广泛的同时衍生出信息传播的无针对性。由于电视媒体的传播对象不受性别、年龄、职业、民族、修养等的限制,这就导致广告信息的传播比较盲目,缺乏有效性。再加上电视媒体的持久性很差,传播转瞬即逝。因此,对于广告主来说,很多传播做的都是无用功。

 

广告投放——一掷千金的广告游戏

    对于广告主来说,借助体育营销,在重大体育事件的时候进行广告投放能获得较高的曝光率。但对于电视媒体来说,以2006世界杯为例,CCTV-5的广告额仅一个[重磅专题]电视报纸互联网:谁与争锋月中就近3个亿,联想和伊利的广告投放额均达到了4,200万元。前五大品牌中就有四个已经以不同形式与2008北京奥运会牵手(见表二)。

    在世界杯这类体育盛宴期间,对于各品牌来说就是一场“豪门盛宴”,也是一掷千金的“游戏”。获得巨大广告收益的同时,也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实力雄厚的知名品牌对世界杯等体育事件青睐有加。而对于一般的企业来说,这期间有效地借助电视媒体的体育营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表二

 


区域型传播的报纸媒体

 

覆盖率——高覆盖下的区域细分

    报纸的传播范围比较明确,有全国性的和地区性的,还有综合性的和专业性的,不同的报纸有不同的发行区域,即不同种类的报纸覆盖范围各有不同。就报纸本身而言,它的覆盖率由2001年79%到2006年的72.6%,基数依然很大(见图1)。但报纸是一种分类众多的媒体,细分到某类报纸覆盖率就很低了。单就体育类报纸来说,居报纸媒体前两位的《体坛周报》和《足球周刊》的覆盖率也只是并列达到0.8%(见图2),其覆盖范围已经很窄。

    报纸覆盖范围的相对狭窄,导致了报纸是一种地区性传播的媒体。《足球周刊》在华东区的覆盖率为39%,在华北区为14.9%,而在西北区仅为2.7%(见表一)。针对性的地区覆盖,是报纸媒体自身的局限性,但这种明显的区域划分,却也给广告主选择媒体进行阶段性的区域推广提供了一定的方便。

 

报纸受众——感受生活的文化一族

    对于体育类报纸的受众,以《体坛周报》的调查数据为例,在性别上,男性和女性的比例是89.3%和10.7%;在年龄上,15~34岁的占62.8%,35~64岁的占37.2%;在文化程度上,初中及以下占17.6%,高中、中专占44.9%,大专占18.7%,本科及以上占18.6%(见图3、4、5)。

    报纸作为一种主动阅读的媒体,在受众自愿购买或阅读的情况下,最能体现出受众的特征。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体育类报纸里性别的比例差更大,受众基本上是男性。体育类报纸的受众群以15~34岁为主,这个年龄段的人群,年轻、时尚、有活力、爱好运动、喜欢竞争,基本上以学生和年轻的上班族为主。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大专、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到37.3%,明显高于电视媒体。对于他们来说,在校学生没有生活的压力,生活上相对宽裕,但购买能力不是很强;年轻的上班族,基本上以小白领为主,具有可靠的收入,在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基础上,具有一定体验生活的能力。

 

传播效率——针对性衍生的高密度传播

    由于报纸可以保存,反复阅读,因此其阅读率非常高。据评估,报纸的实际读者至少是其发行量的一倍以上。对于体育类报纸来说,受众的阅读主动性相对较强,基本上购买报纸的受众都有阅读需求。这对于广告主来说,广告投放的针对性就很强,有利于广告传播的有效性。但报纸上的广告不可能占据报纸的重要版面,如果在专门的广告版面发布广告信息,由于广告拥挤,某些广告更难被注意到,因而降低广告的实际到达率,影响广告效果。

    另外,由于报纸广告量的不断加大,报纸分量的扩充,这就导致受众阅读报纸内容的针对性更强,从而忽略许多的广告信息。这也会严重削弱报纸传播的有效性。

 

广告投放——体育类报纸媒体的阶段性增长

    据2006年9月《中国工商报》对报刊广告市场的评点,2006年上半年,我国内地报刊广告总额为345亿元,同比增长率为7%,而2005年上半年相对2004年上半年的同比增长率为8.4%。由此可以看出,2006年上半年报刊广告的同比增长率处于下滑态势。

    然而,在报刊增长率整体下滑的状况下,许多体育类报纸的广告依然扭转了负增长的局面,出现了10%以上的增长。体育类报刊广告额的增长与受众对报纸的青睐有关,现在生活水平和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在基本生活的基础上有了关注其它事件的能力和需求。同时,随着工作人数的增多,大家关注电视媒体的机会越来越少,所以就把信息获取的渠道一部分分给了网络,一部分分给了报纸。在这种情况下,广告主阶段性加大体育类报纸媒体的投放量也是有一定分析依据的。但是随着网络营销的逐渐盛行,媒体的投放量将会有新的侧重。

 


精准型传播的网络媒体

 

覆盖率——网民带动下的高速增长

    将一种传播媒体推广到5,000万人,收音机用了38年,电视用了15年,而因特网仅用了5年。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07年最新发布的第20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7年6月,中国内地网民已经达到1.62亿,网民普及率达到12.3%。网络正成为越来越多用户的重要媒体资源,这无疑也包括广告媒体资源。

    网络的普及,网民的增多,使得网络媒体的覆盖率保持快速的增长,据2001~2006年CMMS中国市场与媒体研究数据显示,网络媒体的覆盖率从2001年的20%猛增到2006年的42.9%,虽然基数还不是很大,但增长的趋势却很明朗(见图1)。单就体育频道而言,从以上的分析数据也可以看出,居于各媒体首位的新浪网覆盖率达到34.6%,高于相应的体育类电视、报纸媒体(见图2)。这足以说明网络媒体中单个网站的高覆盖率。

 

网络受众——体验时代的“自媒体”

    网络受众相对于传统媒体受众而言,更追求时尚和价值,更具开放和冒险精神、对新技术敏感,热衷于品牌消费,喜欢分享。网络受众的年龄大部分集中在18~35岁之间,以青年人群为主,主要是学生和上班族,受教育程度较高。但同时网络的平民化趋势也在加强。他们喜欢和善于接触新鲜的事物,乐于上网了解信息、与人交流,甚至是网上购物。尤其是近年来网络互动的盛行,更加刺激了他们的这些特性。

    而且,这些人群恰好是体育爱好者的主力军,他们年轻、有活力、热爱生活,有拼搏进取的精神。在2006年世界杯期间,专题网站访问者的男性比例高达74%,保证了网站专题高居不下的访问量(见图6)。这些网友通过网络第一时间了解比赛状况,一起分享激情和快乐,逐渐以“自媒体”的形式成为网络的主人。他们对网络体育的喜欢,尤以新浪为最,截至到7月16日,世界杯频道的累积独立访问者人数达到5,768万,访问者的平均周回访率近40%。比照CNNIC当时对中国网民数量的统计,访问新浪网世界杯站的独立用户数已接近中国网民总数的一半,创下了中国单一体育赛事访问量新纪录。

[重磅专题]电视报纸互联网:谁与争锋

图6    

    另外,据华通明略2006年第四季度网民追踪数据显示,新浪网民的比例高达37%,远高于第二位搜狐的12%和第三位网易的9%。

 

传播效率——互动中的润物细无声

    网络是一种集声、图、影、音为一体的科技型媒体,强大的信息资讯、搜索引擎、电子信箱等平台资源,为网民提供的全面、迅速、交互的海量信息,尤其是近年来网络互动的盛行,使得受众参与的积极性得到空前的提高。甚至根据CTR一项调查显示,网民对于网络视频中插播广告的认同度都接近40%,使得营销推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有效和精准。

    从传播的效率来看,只有“一次传播”的赛事或活动是不能在短期内将影响力提升到最佳效果的。也就是说,为了让还不了解相关信息的人最快地被告知并参与其中,“二次传播”的意义就非同寻常了。以新浪为例,新浪体育通过专家团、体育明星、网友等的博客、访谈、留言等形式,把体育赛事以外的事情通过“二次传播”,把事件的关注度和期盼度在互动中迅速提升。同时,广告主可以通过隐性营销、置入式营销、参与式营销等方式,让自己的品牌与体育赛事同呼吸,加强品牌的亲和力和认可度,使得网友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你的产品!

 

广告投放——发展战略的必然之选

    网络广告日益勃发的生机和良好的效果,为网络广告市场提供了充沛的增长动力。据一项调查的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网络营销市场规模超过60亿元,比2005年的40.7亿元增长了48%。仅2007年第一季度,新浪的广告营收就达3,180万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43%,充分表明了网络媒体高速发展的强劲态势。

    在网络营销不断升温的情况下,把网络体育营销提升到一个战略的地位一点也不为过,从可口可乐、三星这些国际上表现不俗的体育营销品牌来看,都已经不仅仅是将体育营销作为一种战术层面的营销工具来看待,而专门设立了与体育营销相关的部门。对于这些全球极具价值的品牌来说,体育营销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引领了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

 

综上所述:

    电视、报纸与互联网三大媒体在覆盖率、媒体受众、传播效率、广告投放方面都具有各自不同的优势和劣势(见表三)。对于体育营销来说,电视媒体高额投放,广泛传播却又受到时段和受众的极大限制;报纸媒体区域覆盖,具有目标针对性的同时带来传播的效果却相对有限;互联网精准传播,互动参与与二次传播促使网络营销的持续增长。不同媒体的差异性特征影响着体育营销的价值大小。因此,对广告主而言,如何借势体育营销、选择有效的媒体至关重要。

[重磅专题]电视报纸互联网:谁与争锋

表三   

 


奥运知识:

【奥运会】

奥运会起源于希腊,是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办的世界综合性运动会。每四年一届,北京奥运会是第29届。奥运会目前已发展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运动会,其口号是“更高、更快、更强”,精神是“友谊、团结和公平竞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