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被饿死的帝王有多少,有的说有七位(夏桀、赵武灵王、齐恒公、楚灵王、齐王田建、梁武帝、袁术),其中最著名的是战国时期的齐恒公,和南梁菩萨皇帝梁武帝萧衍。川剧中有《饿死台城》、《困台城》的折子戏,大幕戏《郗氏箭》、《庆云宫》中,也有梁武帝饿死台城的内容。关于春秋战国时期齐恒公饿死,川剧中有《乱齐廷》,也有折子戏《困夹墙》,都是川剧经典。
齐桓公(-前643年10月7日),春秋五霸之首,早年雄才大略,知人善任,任管仲为相,使齐国逐渐强盛,即史称的齐恒公称霸。晚年任用小人,不听管仲临终遗言,重用奸臣。在他病重期间,五个儿子相互争夺王位,宠臣竖刁与易牙假意把齐桓公封闭到一个小屋(夹墙)里养病,却无人照看,既没有吃的又没喝的,后来活活地被饿死。而他的五个儿子为了争夺权位互相残杀,以致齐桓公死后的尸体在寿宫中整整搁置了67天,尸体生了蛆也无人收葬。川剧中有《闹齐廷》、折子戏《困夹墙》,就是讲的齐恒公被困夹墙而饿死的故事。笔者看过四川省川剧院但志生主演的《闹齐廷》,含《困夹墙》一折。看后觉得齐恒公有些可怜,但不听忠臣言,吃苦在眼前,有咎由自取之感。这戏应该算历史剧,大体符合史实。
梁武帝饿死台城,与齐恒公饿死夹墙有些类似。候景叛乱,只带有一千多人马,宗室勤王人马不作为,让候景坐大,萧衍之侄萧正德甚至做候景的内应。在攻占建康之前,侯景已拥立萧正德为皇帝,为了使自己的叛乱合法化,自然不能再让老皇帝活下去。然而,侯景又不想背上弑主的恶名,于是便对他采取断粮断水的方式,意图将梁武帝饿死算了。太清三年(549年)五月初二,梁武帝饿死于台城皇宫净居殿,虚龄86岁,临终前口渴求蜜水而不得,喊了两声“嗬嗬”,便撒手人寰。一代开国皇帝,最终落得如此悲惨的结局,实在令人唏嘘。此外,梁武帝竟是除乾隆外最长寿的皇帝,活到86岁!
有关梁武帝被饿死的川剧,鬼神气氛太浓,大概受梁武帝沉迷佛道有关。最近看到一篇关于南怀瑾大师当年在成都看《饿死台城》的文章,题目是“川戏《饿死台城》中梁武帝的一句唱词,早知灯是火,饭熟已多时”。该文中描述梁武帝饿死台城后,魂魄不认自己的尸体,即所谓死不认尸。这时早已涅槃的志公禅师出现了,梁武帝向他控诉候景叛乱让他饿死的罪行,大师微笑不语。当梁武帝问禅师那尸体是谁,禅师才说就是你啊!于是梁武帝大悟,唱出那句“早知灯是火,饭熟已多时”。于是感悟的梁武帝魂魄跟随志公禅师而去。这句四川俚语也让南怀瑾大师的感悟,于此不多谈,笔者只觉得这戏的内容,那句唱词,笔者从未看过或听说过,或许因为“封建迷信”的内容,解放过后被禁演。
在网上看过姊妹花川剧团王松主演的《困台城》,但与南怀瑾大师看过的《饿死台城》大不相同,其故事是梁武帝饿死台城前,昏迷间看到金苗二妃的鬼魂前来,向他哭诉被郗氏箭射马踏而死的惨状,随后郗氏出现,驱赶二妃,梁武帝倒地而死结束。其内容与折子戏《别宫出征》相呼应。在大幕戏《郗氏箭》中,也有类似情节。总之,梁武帝饿死台城是史实,但川剧中却与鬼神、禅师弄在一起,成了典型的鬼戏,与历史剧相去甚远。成川新编大幕戏《庆云宫》、《花自飘零水自流》没有落入俗套,算是明智的。但后者称主旨“不在对男性特权的批判,而在对女性权利的人文关怀”。多次提到“变蟒”的传说,成为该剧的败笔。该剧的情节几乎都是杜撰,说不上是历史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