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同学和朋友当中,我算戏迷了。从小跟随祖父母去临江寺看戏,读书后一有机会就看去戏。后来到成都读大学,因票价太高很少看戏,但凡是戏剧电影必看,不管是什么剧种。还去川大图书馆借过不少剧本及与戏剧有关的书看。退休后在成都时也是有戏必看,无论川剧、京剧、越剧、豫剧、话剧、歌舞。这种爱好和习惯是从小养成的。
我从小喜欢看戏,祖父母也喜欢带我去临江寺看戏,因为我跟他们去看戏很乖,从来不闹,会一直陪他们把戏看完,不管看懂没看懂都是那样。我喜欢那五彩斑斓的戏装,喜欢那歌舞般的武打。那时候我曾想以后去唱戏,但因读书还行,那愿望早已抛到爪哇国去了,至今不会唱戏,只爱看戏。论理,我不是真正的戏迷,只算一个歪戏迷。
解放前我才三四岁时,临江寺还有三个万年台,分别在三圣宫(临江寺中学内)、万寿宫(原资阳县三区区公所所在地,后来的合力公社政府内)、南华宫(区粮站内),那里从来没见过有菩萨,只有称为万年台的戏台子。一个乡镇有三个万年台是少见的,我家附近的其它场镇都只有一个万年台,大多是开放似的,即在一个大坝子里有个戏台而已。而且这三个万年台都会轮流有剧团演出,在临江寺中学内的也不例外。
临江寺每逢三、六、九逢场(赶集),常有午场戏可看,大剧团来时也有晚场。有本地的业余剧团,县里的专业剧团,外地乃至成都的剧团来演出,有川剧、京剧、歌剧、歌舞、文明戏(话剧)等等。
临江寺的万年台演戏多,可能与川剧资阳河流派有关。资阳河流派是川剧四大流派之一,流行于从简阳到泸州的沱江流域。据考,川剧资阳河因乾隆皇帝赐匾兴隆起来,以前的川剧演员要到资阳唱出名,才能在四川出名。临江寺离资阳城仅三十多里,应该是城郊,受资阳河影响大。资阳川剧团和资阳文工团常来演出。另外,临江寺有一个业余川剧团,每逢节假日都要唱戏,春节会唱好几天,不仅有折子戏,也有大幕戏,比如我看过的《丁佑君》、《借亲配》等。
在几个万年台中,唱戏最多的是万寿宫(先后的区、乡政府所在地)。印象最深的是资阳川剧团演出的大幕戏《虎狼意》、《御河桥》,资阳文工团演出的系列歌剧如《洪湖赤卫队》等。其次是在临江寺中学内的万年台,平时那戏台是我们上音乐课的教室,一有剧团来就还原为万年台。我们的大校门就是万年台的入口,在那里买票进场。我们这些中学生当然就可以优先免费看了。临江寺的业余剧团演出都不卖票,我还记得有名的须生叫施应祥,是我一个朋友的父亲,旦角的艺名叫赖三炮。有趣的是,有一年的三八节,他们在我们学校的万年台演出《借亲配》。
在临江寺看过许多戏,主要是川剧,也看过京剧如《打渔杀家》等。在粮站,即南华宫看戏的机会少些。但印象最深的是在那里看过《新玉堂春》,至今弄不清楚是哪里的剧团,是什么剧种,观众称之为文明戏,但它以唱为主。那剧团有铜管乐队,演出前奏铜管乐,有点像川剧打闹台吸引观众。该剧道白像普通话,唱腔类似歌剧。当年城乡流行有关玉堂春的歌曲,就是那戏的三堂会审时苏三唱的,至今我还能哼几句,觉得有点像越剧的腔调。但奇怪的是,越剧团哪会有铜管乐队?!
我家住在临江寺斜对面,隔着沱江。俗话说隔河千里,没有渡船就只有喊黄天了。临江寺有晚场戏,晚上渡口不开船,那戏就看不成。我就和弟弟商量,晚上偷村里打鱼人的小渔船过河。因为晚上他把船栓在河边的石头上,只把绕片(桨)带回家。我们弟兄两拿瓜瓢当桨,天一黑就偷偷划着打鱼人的小船过沱江,把船栓在石头上,连瓜瓢也放在船上,然后悠哉游哉去临江寺看戏。虽然稍晚一点,会错过第一场的一部分,但这时大门打开,不需买票,看了不少“磨合”(四川方言,趁,不要钱之意)戏。
图片来自网上,特向原作者致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