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美食的麻辣渊源

标签:
花椒调味史古蜀食物也麻辣现代川菜的麻辣美食杂谈 |
分类: 美食 |
前文谈到西周春秋时期,花椒主要用于祭祀和定情信物。可以推测,那时人们一定会把花椒这种香料用到食品中。
把花椒用于食品的最早记载是伟大的诗人屈原,他在《九歌·东皇太一》中有这样一句,“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表明椒酒已经作为祭品祭祀天神。屈原最早将花椒和辛夷、兰花等香料制成香囊随身佩戴,还将花椒加在食物当中,甚至用来酿酒。
魏晋时期郭璞写过一首诗《椒赞》,其中有:
椒之灌植,实繁有榛。
薰林烈薄,馞其芬辛。
服之不已,洞见通神。”
古人认为能“洞见通神”的花椒,能辟邪,在春节还有摆椒盘、喝椒酒的习俗呢。
东汉时刘熙所著的《释名·释饮食》中,记载了用花椒烤肉。到北魏末年的《齐民要术》成书时,使用花椒作为香辛料已经成为了一种饮食习惯。《齐民要术》中就记载了中许多用川椒做配料的食谱。
在唐宋时期,食品中使用花椒达到最高峰。到明朝时期,宫廷一年就需从四川采购花椒8000斤余斤。可见在清朝以前,花椒在食品中应用普及全国各地,并不限于四川。但在元朝时期消失了,据说元朝因宗教原因曾禁种禁用花椒。但在边远的四川,没法禁止,花椒一直在巴蜀生产、畅销。
《華陽國志》称“蜀人好滋味,尚辛香”,原因是地理条件所致。一千多年前,蜀人使用花椒做食品做香料,配以茱萸、生姜,形成古代巴蜀食品的原始麻辣味。
蜀中出产上等花椒,是蜀中风行在食品中使用花椒的原因。春秋时期范蠡所著的《范子计然》中写道,“蜀椒出武都,赤色者善。”
南朝梁时陶弘景写道“蜀椒出蜀都北部,人家种之。皮肉厚,腹里白,气味浓。”所谓“人家种之”,意即当时每个家庭都在宅院前后的空地上种植花椒。这是蜀中广泛种植花椒并普遍食用花椒作为调料的有力佐证。
四川出甘蔗、出糖,在食品中加入糖很自然。据记载,三国之后,甜麻味逐渐在川菜体系占有一席之地。花椒和茱萸、蜀姜一起被称为“三香”,再加上糖,可谓古川菜的四剑客。其中花椒以其特有的味道在巴蜀美食界独领风骚,到唐宋时期达到了最高峰。
扬雄在《蜀都赋》中就写到蜀地饮食有“甘甜之和,勺药之美“,这里的“甘甜之和”便是说的川菜中复合甜味。在汉晋南北朝这一时期,巴蜀地区因为“好辛香”,所以在用花椒、姜、茱萸这“三香”调味之后,又“加蜜以助味“,逐渐地就形成了巴蜀之地特殊的“甜麻姜香”的复合口味了。
甜麻姜香成为古蜀食品的特有风格,花椒的麻与茱萸和生姜的辣结合,可以说是麻辣川菜的雏形。这种饮食特点也保留在在现代巴蜀食品中,如川点中的椒盐味,至今是巴蜀人的至爱:椒盐酥、椒盐月饼、椒盐酥鱼、椒盐花生、怪味胡豆、椒盐桃片、椒盐烤鱼、椒盐大虾、椒盐蘑菇、椒盐土豆,椒盐味狼牙土豆等等。椒盐味至今是川菜常用的味型之一。有趣的是,如今将混合了川味的普通话为椒盐普通话,四川人常用“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四川人说普通话”来调侃椒盐普通话带来的“笑果”。
在辣椒传入中国前,茱萸、生姜是川菜辣味香料的主要来源。至明代中叶,食茱萸已成为四川食物中广泛使用的调味品。《本草纲目》记,食茱萸“味辛而苦,土人(此处“土人”指四川湖北一带——引者)八月采,捣滤取汁,入石灰搅成,名曰艾油,亦曰辣米油。味辛辣,入食物中用”。在中国千年历史里,茱萸也曾扮演十分重要的辛香角色,是六味中“辣”的主要来源。
因茱萸多为野生,采摘不易,而且处理工序较为复杂,在明代后期辣椒传入中国后,辣椒逐步成为辣的调味,茱萸才逐渐退出厨房。
辣椒在清乾隆年间进入巴蜀之地之后,让整个川菜体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麻辣味骤然崛起,风头无处能及。到清末民初之后,花椒在全国美食界的地位也逐步被蚕食,最终只保留在它的原产地巴蜀地区,成为巴蜀之地饮食上的特长。从此辣椒和花椒一起携手,开启了现代川菜麻辣的新篇章。
川菜常见的味型可分为麻辣类、辛香类、咸鲜酸甜类三大方向。麻辣味就就单独占据了一个大体系。而麻辣类的味型里又可以细分为麻辣味、红油味、煳辣味、酸辣味、椒麻味、家常味、荔枝辣香味、鱼香味、陈皮味、怪味等12种味道。除去专门的椒麻、麻辣两种,其他诸如怪味、五香、荔枝、家常、陈皮等味型都多多少少要放一点花椒提味去腥。可以说花椒几乎占据了川菜味型的“半壁江山“。
作为川菜中一味重要的香辛料,花椒成就了许多经典川菜,如水煮牛肉、水煮肉片、麻婆豆腐、夫妻肺片、水煮鱼、口水鸡、火锅、麻辣烫等。在这些名菜里面,花椒和诸多调味料一起,共同打造了一个个经典的四川味道。可以说没有花椒,就没有现代的麻辣川菜。
(图片来自网络,特向原作者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