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应变
(2020-08-09 11:57:20)
标签:
长篇连载情感乡音新来女工 |
分类: 传奇故事 |
梦断法兰西122 ,随机应变
有一天上午还不到十一点,餐馆来了一对六十多岁老年夫妻,点名要吃火锅,而且要求要像成都火锅那样麻辣。这时还没有其他顾客,张向东便亲自来招呼这老两口。
“两位是从成都来的吗?”张向东用成都话问道。
“是啊!”那老头回答道,“听口音,先生也是成都人?!”
“是啊!”张向东说,“难得啊,在这里碰到老乡了!你们在我这里一定会吃到资格的成都火锅!”
张向东说罢,到后厨给小李交代后,然后来陪这对夫妻摆龙门阵。孤独、寂寞的张向东,很想和成都老乡摆龙门阵,了解一点老家成都的情况。
“大哥,大嫂,你们是第一次来这里吃火锅吧?”张向东问。
“是啊!”那男的说,“我们来里昂已有几个月,好想成都的火锅和麻辣烫啊,昨天我女儿才打听到你们这里有火锅,所以今天我们就赶来了!”
“我这里早就有火锅了,你女儿没有来过?”张向东问道。
“她怀小孩,胎火重,哪敢吃火锅啊?!”那女的说,“她不敢吃,也就不关心啰。这两天我老头儿叹气说这里的东西好难吃,好想吃成都的火锅、串串香啊!我女儿听到后才在网上查到你们这里有火锅。”
“你们都是成都人,应该都会做川菜啊,为啥不自己做来吃呢?”张向东问。
“哎,不要说自己做了。”男的说,“我们来后就是我俩负责煮饭炒菜。女婿是法国人,吃不了麻辣的,也不吃肥肉,不吃带皮带骨的,你说这川菜咋个做啊?!做出来我们都不喜欢吃,他还背后说闲话。”
“先生贵姓?告诉我们也好称呼。我老头姓刘,我姓郑,我们都是成都的小学教师。”姓郑的女老师说。
“我姓张。”张向东说,“刘老师,郑老师,你们说的情况我都了解,因为我的女婿也是法国人。我也吃不惯法餐,在这里开川菜馆,自己想怎么吃,就怎么做,比你们好多了。”
“其实我们的女婿对我们好,只是各自的生活习惯不同,很难改变啊!”刘老师说,“老张,我们辛辛苦苦为他们做饭,结果是费力不讨好。我们那女婿悄悄在我女儿面前诉苦,说我们天天做米饭,等于剥夺了他这个法国人吃面包的权利,他觉得我们做那些饭菜尝一下可以,经常吃太难受了!”
“张师傅,你说这是怎么回事啊!弄得我女儿在月子里起来给他做法餐,他倒满意了,我们老两口就难过了!”郑老师接着说,“我们只会做川菜啊!弄得我女儿好辛苦,坐月子都要劳累。我女儿还说,法国女人生小孩不兴坐月子,她得入乡随俗。”
“张师傅,你的女婿也是法国人啊,看来情况跟我们一样,但是你没有遇到这样的问题,你开餐馆,没有遇到这些问题。”刘老师说。
“吃的不说,更恼火的我们不懂法语,除了女儿,没有任何人跟我们说话,我们好想快点回成都啊!”郑老师说。
“其实我跟你们的想法差不多,我也想回成都去。”张向东说,“我在这里也不习惯。老了,跟女儿一家一起住不是个法,还是回成都去好。回去继续开我的川菜馆,有空去茶馆坐坐,看看川戏,逛逛公园,多惬意啊!”
“老弟,你的年纪也不比我们小多少,何必回去还开餐馆呢?该休息了,享享清福了!”刘老师说。
“我跟二老不同。我出国十多年了,在国内没有退休金,不开餐馆喝西北风啊?!何况我父母就是开餐馆的,我是继承祖业啊!”张向东说。
“张老弟,你可能已不知道成都如今的情况。”郑老师说,“成都现在是美食之都,旅游城市,开餐馆的多得很,竞争太激烈了。你回去开川菜馆,说不定已不知如今成都人的的口味,你的川菜没有啥特殊之处。如果你会法国菜,回成都开一个法国餐馆,一定很受欢迎。我们知道益州大学有个法国人开的小餐馆,天天打拥堂,生意好得很。我们来法国前去过一次,要排好久的队才吃得上呢!”
他们正谈得起劲,小李端上火锅底料来,张向东拿出菜单让他们点菜,那老两口闻到火锅味,一齐叫道:“好香啊!”
“两位老乡慢慢吃,我就不奉陪哈!”张向东只得离开,准备迎接中午食客的到来。
这时张向东下定决心:多赚钱才是出路。有了钱,他可以回成都去开餐馆,但不应该是川菜,因为成都的川菜馆多如牛毛,他那点手艺在成都根本上不了台盘,回成都就必须开法餐馆。他开始研究法国美食,在他的餐馆陆续推出一些法国名点和美食;有了钱,有了法餐功底,如果邹丹早他而逝,他也可以到巴黎去开餐馆,和儿女们在一起。想到这些前景,张向东干得起劲起来,他的餐馆生意也好起来,甚至比阮琳在时还好,但显得人员不足,员工们都喊太累。
有一天上班,小李对张向东说:“师父,小赵做了收银员、我到了后厨,阮姐又没回来,如今在大堂服务的只有三人,其中一人负责采购和送外卖,余下两员工还得分两班,实际上跑堂的只有一人,他们都叫忙不过来,建议至少要新招两个人才行。”张向东表示同意,并很快在网上登出招聘广告。
前来面试的人不少,但大多数是在读学生,不能保证每天的上班时间,最后录取了常年在餐馆打工的一男一女。男的姓魏,是刚毕业不久,滞留法国又没找到工作的小伙子,在其它餐馆跑过堂,张向东决定让他继续跑堂;女的姓杨,是个三十多岁的单身女人,据说她以留学生身份来法,除在语言进修班学法语一年外,一直在餐馆打工,当过洗碗工,也跑过堂。张向东决定灵活安排她的工作,忙时跑堂,闲时在后厨帮忙,主要做洗菜、洗盘子等工作。由于她的年龄比较大,其他员工都叫她杨姐。
杨姐对人和气,工作上勤快,手脚麻利,员工们都喜欢她。杨姐闲时也爱和员工摆龙门阵,从她的谈话中,同事们了解到,杨姐名杨兰兰,是国内名牌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本科生。杨兰兰的父母都是政府机关公务员,她是独女,很受父母的宠爱。毕业后,杨兰兰也考入政府机关当上公务员。公务员是铁饭碗,收入也不错,是年轻人羡慕的工作,怎么会跑到国外来洗盘子呢?
当同事问到她时,她笑了笑说:“你们为啥要到法国来啊?为啥也来餐馆打工?我跟你们的想法差不多。只不过我工作了几年,觉得坐机关很无聊,想到法国这个浪漫国度看看而已。”
“杨姐,你是里昂哪个大学毕业的?毕业多久了?”小赵问道。
“里昂大学啊!”杨姐毫不犹豫地说。
“里昂一大,二大,还是三大?”小魏问。
“肯定是二大嘛!”另一个员工说,“杨姐是文科毕业,只能在二大。一大是理工科,三大是医科。”
“说得对,我是来学法语,学法国文学!”杨姐顺口答道。
张向东听了他们的交谈,心里暗自想到:这个小杨城府深,不会说出她的真实身份的。但张向东招聘面试时,问清了小杨来法国的情况:她除了学法语外,没有上任何一所大学。她来法国是学生签证,每年得续居留,靠的是一个中介机构和里昂二大联合办的法语培训班的关系续的居留。张向东不太清楚有关学生续居留事宜,因为他是靠与邹丹的婚姻关系来法的,不久就拿到长期居留,相当于绿卡,后来在里昂申请了加入法籍,也就是成为法国公民,不再关心续居留的事。所以在面试时,张向东没有继续问杨兰兰,也没有必要问。他和她的关系,只不过是雇主和雇员关系吧了,她不愿意说的,问了也白问。
此后张向东不再介意那杨姐如何说,谁知几个月以后,那杨姐居然主动找到他谈她的私事,让张向东又经历了一次考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