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五届之恋133,评奖风波
(2019-01-23 14:22:43)
标签:
长篇连载老五届的故事教学评奖 |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上级开始重视基础课教学质量。为此,教育部搞了个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建设项目,以点带动全面。益州大学化学系争取到基础化学教学基地建设,是西南地区唯一的化学教学基地。但要完成这个项目,最后通过验收却困难重重。首先,教育部下达的项目经费有限,要求学校至少按1:1的配套经费拨给,益州大学却一分钱不给,教学条件改善就成了一句空话。
教育部对基础化学课程建设中期评估时,益州大学化学基地“吆鸭子”,即最后一名,硬伤就是教学条件差:教学设备老化,实验室陈旧。这使教务处和基地领导十分紧张,如何改进这些问题,让最后验收过关?但在这关键时刻,他们系和基地内部却闹翻了天,几个教研室主任带头造反了!
教研室主任们为何带头造反,起因是教改成果评奖。教改评奖是怎么回事呢,又与何慧这个“一切顺其自然”的人扯上关系。要说清这个问题,还得从基础化学教学改革和评奖说起。
教育部搞的基础课程教学基地,每年下拨约20万建设经费,要求学校配套同样数目的经费。但当时主管学校经费的副校长不理,一分钱不给。这些钱是拿来改善教学条件的,如购置新仪器,实验室装修等。由于学校不解决配套经费问题,化学系,也是基地领导只得傻傻地埋头搞教改。
教改是基地建设的重头戏,怎么改?他们的系主任兼基地主任,是原益州工学院无机化学教研室主任,他主持各教研室、实验室主任讨论后决定搞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合并教学的教改,并首先在化学专业的新生中试行,由何慧和无机教研室的一位老教师一起执行,系主任并没有亲自参与。搞了两年后,主任决定把这个成果推广到全部化工类基础化学教学中,还没有搞完一届就碰上申报省级教学成果奖,他们申报后获得了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当时申报这个奖时,按规定获奖人只能是五人,结果颁奖下来没有何慧和无机教研室那个老师。分析化学教研室的老主任陈先生为何慧鸣不平,但何慧竟笑而置之度外。因为她觉得争教学集体奖没有意思,何况还涉及院系五名领导干部。此外,虽然这成果主要是他们搞的,是针对化学专业的,系主任暗地接过去,他们报的奖是以全校工科基础化学课程的名义,要扯皮他们也有话应付,何慧何必为此费神呢?!何慧知道这些人要靠这个奖晋升职称。她有发明专利、有国内外著名期刊的论文,升职称没有必要靠那个奖。因此她没有闹,其他参与的教师也不好闹。那是1996年的事,此事很快成了过眼烟云,被人们淡忘了。
基地建设要深化教学改革,无机与分析化学改革已经得了省奖,不可能靠它得国家奖,因为国内其它学校早已进行过类似的改革。改革要深入下去,要提出什么样的教改方案呢?化学系兼基地主任王老师没主意了,于是召集各教研室主任和有资历的老教师在分析化学教研室办公室开会讨论。何慧在会议上提出参考英国克莱德大学化学系的教学体系,打破四大化学界限,实施板块式教学的教改方案。这个方案得到一致赞同,并开始实施,并将“四大化学”统一为一门课程——近代基础化学,涵盖原四大化学的基本内容。此后这教材列入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出版规划中。首先编出讲义,然后就在全校工科基础化学教学中实施。但教改实施没有几轮,教材还未出版,就到2000年,要上报新一轮教学成果奖了。
化学系这个王主任又故伎重演,上报的成果中5个获奖人又没有何慧的份。他们上报前何慧就知道这事,但她还是傻傻地没有在意。她知道他们都是院系领导,要靠这个奖升副教授或正教授,。何慧早已经是正教授,没有必要去争,应该理解他们这种窃取教学成果的行为。但到该成果公布,获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后,有人不依了,公开质问当时的系主任兼基地主任,后来发展到物理化学教研室主任牵头,向主管教学的付校长交了一个签名报告,揭露这个丑事,要求撤换系主任兼基地主任,由全系教职工重选新的系主任兼基地领导人。在当时,甚至现在,这种举动似乎是大逆不道,但主管教学的校长看到这报告后,却不得不重视这事,如不妥善解决这个问题,这些教研室主任摔摊子,以何慧导师陈教授为代表的老教授也不依。如不管,不说这个基地建设任务,甚至正常的教学任务都会严重受创。不得不采取由群众选举的办法,选举了何慧为系主任兼基地主任。此是后话,容后再叙。
当时其它教研室主任和老教师们都责备何慧太老实、太傻,为啥该她得的奖不去争取拿。其实她知道自己无能为力,形势就是那样。当领导的抢成果,什么成果都要抢,干实际工作的只有哑巴吃黄连,有口难言。后来更高级的报奖评奖的怪事充分说明这一点。
到2003年,又该报2004年度教学成果奖了,基地建设也面临教育部验收,那时何慧已成为系主任兼基地主任,报奖问题摆在了何慧面前。通过征求意见和协商,具名问题以公开征求意见方式解决好了,院领导都不再敢来争,五人中只有何慧的“官最大”。评学校教学成果奖,获得校一等奖才能上报评省奖;省里评奖,只有获得省一等奖才有资格上报评国家级奖。这对于他们教学基地建设验收至关重要。校奖评议是由校教学指导委员们执行,教务处主持。结果还未公布,就有评委给何慧透露消息。他们毫无悬念地获得校一等奖,而且是前3名。这个消息很快传遍全校,本来不该有啥问题,但第二天一早本来通知何慧去开会的,但到行政楼开会时被阻,说改为开各院领导会议,她没有资格参加。到后来上报省里的一等奖里,何慧领衔的奖由第三位名次降到第十九位!按省里的规矩,只有前几名才能获得一等奖,才有资格申报国家奖。他们的名次靠后,只得到个三等奖,没有资格申报国家奖。奇怪的是,省内某大学把他们全套教改方案搬过去,上报到省里,结果获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这评奖中的猫腻大家心知肚明,皆因院领导们要争他们挂名的奖项。
这个结果让教务处领导和主管校长很失望,但又无计可施。何慧不知道他们后来如何处理这事的。但不久何慧得到通知,说学校以另外的渠道特报一个奖,直接参加国家评奖。何慧想,可能是他们向教育部反映争取到的,也许其它学校也出现同样的情况,教育部才不得不这么做。真相如何,不得而知,也没有必要弄清,因为人们知道评奖中的猫腻。这种事她遇到几次,后来让他们化学化工学院的院长碰上了。
国家教学成果奖由教育部组织国家教学指导委员在北京进行,他们学院周院长是成员之一。评奖先由项目负责人作报告,然后由委员们评议,最后投票得出结果。对这样难得格外开恩的机会,何慧当然会认真准备。也因他们的项目成果颇丰,在她作报告时评委们反映很好。下来后周院长对何慧的报告很满意,说你的任务完成了,剩下的就看他了。然而,最后他们没有得奖,周院长不止一次安慰何慧:不是你们的问题!具体内情当然不可能透露出来,但何慧知道,这位院长先生也吃了哑巴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