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方言绕口令
(2018-02-28 13:03:10)
标签:
四川方言绕口令杂谈川剧与绕口令望江楼绝对 |
分类: 民俗 |
绕口令又称急口令、吃口令、拗口令等。是一种中国传统的语言游戏,由于它将若干双声、叠词词汇或发音相同、相近的语、词有意集中在一起,组成简单、有趣的语韵,要求快速念出,所以读起来使人感到节奏感强,妙趣横生。
说相声的要练绕口令,唱戏的要练绕口令,学普通话也要练绕口令,为的是口齿清楚,说话流利。绕口令既然是中国民间语言游戏,就必然与民间语言有关。换句话说,普通话有普通话的绕口令,各地方言有各地方言的绕口令,四川也有四川特色的绕口令。
有人说,最虐四川人的是绕口令,99%的四川人都会被绕口令难倒。真是这样吗?其实并非如此。因为绕口令讲究发音清晰,发音却涉及普通话与方言的差别。如果拿普通话的绕口令来让不会普通话的四川人练,当然很困难;如果拿四川方言绕口令让只会普通话的人练,同样恼火。用四川方言俗语表达就是:大哥不说二哥,大家都差不多!
四川方言一般没有翘舌音与平舌音之分,因此有人认为最让四川恼火的绕口令莫过这方面的绕口令。最典型的是:
四是四,十是十;
四十是四十,十四是十四;
不要把四十说成十四,也不要把十四说成四十。
举此例的人说的对,也不对。说它对,是因为四川人对“四”、“是”和“十”的发音都是“si”,难区分,按普通话的标准,四川人说这绕口令绝对说不好,乃至可笑;说它不对,是因为他用的是普通话的标准。如果用四川方言标准,这段绕口令一点都不难,因为在四川方言中“四”、“是”与“十”的区分在音调,说这绕口令一点都不费劲。
以下是一些四川特色的绕口令,四川人练起来难,用普通话练起来不难吗?可能会更难:
爸爸搬白布,
伯伯摆白布。
爸爸不摆白布搬白布,
伯伯不搬白布摆白布。
短床短,长床长。
短床床短床腿短,长床床长床腿长。
短床床腿短腿短,长床床腿长腿长。
用绕口令练口齿,各地都一样。四川人教孩子说话就喜欢用绕口令。笔者至今记得一些小时候父母叫我们说的绕口令。比如简单一点的是:“墙上吊刀,刀吊刀”、“我不吃鹅蛋我变鹅”等;复杂一点的如:
一葫芦酒九两六,
一葫芦油六两九。
六两九的油,
要换九两六的酒,
九两六的酒,
不换六两九的油。
发娃妈让发娃去法院服法,
发娃不愿去法院服法,
反骂发娃妈。
发娃妈去法院把发娃告发,
发娃妈回家又拉发娃去法院服法。
驼子的骡子和婆子的茄子
一个驼子骑匹骡子,
碰到婆子挑担茄子,
驼子的骡子践到婆子的茄子,
婆子拖驼子下骡子,
要驼子赔婆子的茄子。
四十四只狮子
内外有四十四只狮子,
不知是四十四只死狮子,
还是四十四只石狮子。
白布和白果
白布包白果,
白果恨白布,
白布打白果,
白果打白布,
不知白布打痛了白果,
还是白果打痛了白布。‘
3,望江楼绕口令绝对
成都望江楼有一对联,传说是清代一进京赶考的举子路过成都,慕名去望江楼凭吊薛涛,在崇丽阁上触景生情想写一副对联,不料写下上联后,任随抓耳挠腮、撈肠刮肚再也写不出下联。其上联为: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下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有人分析,称此为绝对,一点都不为过。因为联中机关重重,跌宕起伏,特别是有以下几个难点最难应对:
1)“望江楼”为国内知名文物保护单位,能与之相对的起码是国内相当的;
2)“望”字,“流”字均为动词,并在发音上相当;
3)“楼上”到“江流”用一个“望”字连接,从上至下,空间感觉十分形象;4)两个“千古”,用得十分恰当,都是良好的祝福,又将时间从当时拉到后世,充满了时间的厚度。
1)濯锦城,濯锦绣,濯锦城中濯锦绣,锦绣流芳,锦城流芳。
2)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3)赛诗台,赛诗才,赛诗台上赛诗才,诗台绝世,诗才绝世。
4)瞻海阁,瞻海角,瞻海阁前瞻海角,海阁万年,海角万年。
5)赏雪岭,赏雪景,赏雪岭头赏雪景,雪岭万冬,雪景万冬。
6)雨尘心,雨尘染,雨尘心上雨尘染,尘心一时,尘染一时。
7)听雨阁,听雨落,听雨阁中听雨落,雨阁三更,雨落三更。
8)观苍海,观苍松,观苍海里观苍松,苍海万年,苍松万年。
9)听雨榭,听雨诉,听雨榭中听雨诉,雨榭万年,雨诉万年。
10)彩云天,彩云间,彩云天上彩云间,云天永久,云间永久。
11)会诗楼,会诗友,会诗楼上会诗友,诗楼永久,诗友永久。
12)读书亭,读书声,读书亭中读书声,书亭万年,书声万年。
西大街有两座楼:东边楼上住了一个和尚他本姓刘;
西边楼上住了一个和尚他本姓柳。
正月里我在郊外把路走,就看见几个孩童在把气呕。
他就拣了一块小石头,那个乒砰,就砸在了对门楼上柳和尚的楼。
那个柳和尚,他就下了那边的楼,上了这边的楼。
上楼去, 是解忧愁,说冒了火,两个人抓到就打拳头。
嗬!来了一个人,他牵了一头牛,就将牛拴在那个楼后头;
他就上楼去,是解忧愁。说冒了火,三个人抓到就打拳头。
嗬!来了一个人,他牵了一只猴;就将猴拴在那个牛后头。
他就上楼去,是解忧愁。说冒了火,四个人抓到就打拳头。
嗬!来了一个人,他端了一瓶油;就将油放在那个猴后头。
他就上楼去,是解忧愁。说冒了火,五个人抓到就打拳头。
嗬!来了一个人,他身怀一匹绸;就将绸放在那个油后头。
他就上楼去,是解忧愁。说冒了火,这六个人抓到就打拳头。
拳头打,是打拳头,楼一垮,就咂倒牛,牛一倒,就压到了猴,
猴一蹬,就蹬倒了油,油一倒,就打脏了绸。
愁要楼,要楼卖牛,去不了的猴,愁要牛,要牛卖猴,去不了的绸,愁要猴,要猴卖油,去不了的绸,愁要油,要油卖绸,去不了的楼。
这楼不能赔,牛不能赔,猴不能赔,油不能赔,绸不能赔,楼牛猴油绸。
一个罗汉他是红粉面,一个罗汉他是粉红面。
红粉罗汉他手中端了一碗粉红饭,
粉红罗汉他手中端了一碗红粉饭。
红粉罗汉手中粉红饭,他要想换那个粉红罗汉手中那个红粉饭。
粉红罗汉手中的红粉饭,他又不愿换那个红粉罗汉手中的粉红饭。
红粉罗汉手中粉红饭的碗,打烂了,那粉红罗汉手中红粉饭的碗。
粉红罗汉手中红粉饭的碗又把红粉罗汉手中粉红饭的碗打烂。
饭不红粉粉红饭,粉不饭红红粉饭。
二只龙舟真好看,那头龙方上有两个老汉,
一个老汉他是个老陕,一个老汉他是老皖。
老陕他爱吃点蒜拌面,老皖他爱吃那蒜拌饭。
老陕手中的蒜拌面他要想换,那个老皖手中的蒜拌饭。
老皖手中的蒜拌饭,他又不愿换,那个老陕手中的蒜拌面。
老陕手中蒜拌面的碗,他打烂了,那老皖手中蒜拌饭的碗。
老皖手中蒜拌饭的碗,又把老陕手中蒜拌面的碗打烂。
是面不拌蒜蒜拌饭,饭不拌面就面拌蒜。
三只龙舟更好看。(语气疾)那龙头方上两个判官,
一个判官是胖判官,一个判官是瘦判官。
那个胖判官,生来就是手杆短。
那个瘦判官,生来就是个断手杆。
那个胖判官,手杆短,可以按到满案板。
那个瘦判官,断手杆,只能按到半案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