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奇谈11,神仙扎堆的昆仑山

标签:
山海经与古蜀国昆仑山在那里古史杂谈 |
分类: 人文 |
在川西平原西北部,沿着都江堰顺流而上,就进入了岷山山脉。有许多专家考证,岷山就是《山海经》里所说的“昆仑山”。据《山海经》所述,昆仑山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也是神仙扎堆的地方。女娲就是采昆仑山的五彩石补天、西王母的瑶池就在昆仑山、黄帝出生在昆仑山的轩辕台,《山海经》叙述昆仑时曾提到羿,说“羿求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以奔月”。甚至《封神演义》中的大仙广成子、杨戬、哪吒也出生在那里,也是《神仙传》中黄帝问道广成子的地方。昆仑山真是一个神仙扎堆的地方!但昆仑山究竟在哪里?
这些说法让现代晕了,昆仑山不是在新疆南部么,怎么会跑到四川境内来?但说昆仑山在新疆南部,那么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不就变成了新疆南部么?真让人匪夷所思。然而,仔细研读《山海经》,似乎不支持昆仑山在新疆的说法。由于《山海经》的作者并非一人一时,其中矛盾不少,因此不同的专家考证的结果也不一样,人们会发现在中国境内,叫昆仑的地方很多。有人称,在贵州也有一处叫昆仑的地方。晋陕地区也不甘落后,据说也有古昆仑山的遗迹。也就是说,在中国的大江南北、黄河上下都存在着昆仑的遗迹。更巧的是,笔者的家乡四川资阳,也有个叫昆仑的镇,还有个沱江渡口叫昆仑度!
《山海经》中多次提到昆仑,如《山海经·西次三经》载:“又西三百里,约槐江之山…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魂魂。西望大泽,后稷所潜也。”《海内西经》也载:“后稷之葬,山水环之,在氐国西。…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都。”
上面所述的是《山海经》中的海内昆仑。《大荒西经》和《海外南经》中又提到有“海外昆仑”,而且海外昆仑也不止一处。自古海内昆仑有葱岭、祁连、昆仑(今天的昆仑)、岷山、巴颜喀拉山之说,可以说海内海外到处有昆仑。
所谓昆仑,就是“天”的意思,或者是“倚天之柱”的意思。据考,“祁连”是“昆仑”一词演化来的。直到秦汉之际,匈奴侵入河西后,“祁连”这一词汇才开始出现。“祁连”是“昆仑”的匈奴语转音或意译。“昆仑”和“祁连”的语义都是“天象之大”,所以祁连山还有个名字叫“天山”。李白《关山月》诗中有“明月出天山”句,他说的“天山”指的就是祁连山而非新疆那座天山。《淮南子·坠形训》中对古昆仑还有一段描写:“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祁连就是登天之梯,祁连主峰名“天梯山”。
“昆仑”总是和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联系在一起,在古人看来,昆仑就是天地之交的结点,一切都始于此,中华文明就起源于此。因此确定昆仑在何处,也是确定中华文明的起源地。这样看来,昆仑已经不是一座山的概念,它成了一种象征。
近年四川成都有专家著书立说,引经据典,言之凿凿,称所谓昆仑就在他家门口,也就是成都近郊的青城山。如前文提到的,周发伦先生的《山海经与古蜀国—兼论华夏祭祖文化》,考证出古昆仑山即如今青城山的赵公山。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昆仑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渊环绕之”。从这一句话可以看出,“弱水”并不是孤单单的一条河,它与周围许多条河相连,或者说“弱水河”是整个水系的主流。由此还可以看出,它在两千年以前应该是一条河水滔滔、奔腾澎湃的大河。
郭璞注曰:“其水不胜鸿毛。”《十洲记》云:“鸿毛不浮,不可越也。”《玄中记》也指其“鸿毛不能载”。也就是说,这条河水流湍急,连大雁的羽毛落在水上都会沉下去。关于这方面的描写,很容易让人们想起《西游记》中唐僧与孙悟空、猪八戒经过的流沙河,也许流沙河的名字就是从这里来的。因此,确定“若水”或“弱水”在哪里至关重要。
2007年的6月,一个探寻古蜀文明源头的科考队来到四川,考察的第一站就是地处岷山深处的北川县。当地的考古学家告诉他们,岷山就是《山海经》里记载的昆仑山。
按照《山海经》的记载考证,都江堰的河水也就是《山海经》里所谓的弱水。按照专家的考证,《山海经》一书就出自蜀地。《山海经·海内经》、《淮南子·坠形训》这些古文献讲到昆仑时都不约而同提到“都广”和“建木”两个词。那么“都广”在何处?“建木”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树木?
《山海经补注》说:“黑水都广,今之成都也。”“若水(又称弱水)即后之雅砻江,若水之东即雅砻江之东,在雅砻江上源之东、黄河之南之昆仑,自非岷山莫属。是昆仑为岷山之高峰。……昆仑既为蜀山,亦与蜀王有关。盖都广在成都平原,而岷山即矗立成都平原侧也。”《山海经》等所描述的“都广之野”据说是天地的中心,传说建木是沟通天地人神的桥梁。伏羲、黄帝等众帝都是通过这一神圣的梯子上下往来于人间和天庭的。在广汉三星堆中出土的青铜神树上,有枝叶、花卉、果实、飞禽、走兽、悬龙、神铃等,专家认为,这种神树的原型,有可能就是建木。
因此,抱着《山海经》专研,再去三星堆看看,觉得神仙扎堆的昆仑山在蜀山(岷山)更为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