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奇谈9,天下之中在四川

标签:
山海经与古蜀国美洲与山海经华胥与伏羲黄帝与嫘祖文史杂谈 |
分类: 人文 |
一,古蜀山人最先发现美洲?
有一个叫亨莉埃特·默茨的美国女律师写了一本书,被翻译成《几近褪色的记录》,非常详细地讲述了《山海经》和美洲大陆的关系。她根据《东山经》在中国大海之东日出之处的记载,在北美试着进行按经考察,经过几次失败后,她一英里一英里地依照经上记过的山系走向,河流所出和流向,山与山间的距离考察,结果查证出美国中部和西部的落基山脉、内华达山脉、喀斯喀特山脉、海岸山脉的太平洋沿岸,与《东山经》记载的四条山系走向、山峰、河流走向、动植物、山与山的距离完全吻合……。于是默茨宣告:“过去2000多年一向被中国人认为是神话的《山海经》,不是神话,而是真实的文字记录。珍藏在中国书库中的这部文献提供了充分的证据表明,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中国人便已到达美洲探险。
因此,有人说《山海经》确实是上古先民认知世界的记录,其囊括的范围大大超越了现今的中国本土。如若不然,《山海经》又如何被分为“海内”、“海外”与“大荒”等不同地域而分别叙述呢?“海内”,大体包括如今中国及东南亚乃至印度;“海外”与“大荒”经,则是远至美洲的历史地理;还考证出,印第安人是古蜀羌族后裔。因此,最早到美洲的不就是古蜀山人吗?!
在三星堆文化遗址和金沙遗址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许多保存完好的象牙,而今日成都平原又不是野象栖息地;遗址中还出土了很多玉器,而成都平原并不出产玉石。这些东西从哪里来的呢?有人认为是通过南方丝绸之路进口的。但为何那么多呢?
翻开《山海经》便可找到答案.《山海经·中次九经》指出:“岷山……其兽多犀象,多夔牛”;“岷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白珉。”白珉即是白色的硅质类岩石。这就指明了三星堆遗址中象牙和玉石器的来源。在古蜀时代,岷山之中有象出没,也产玉石。此外,三星堆出土的人首鸟身青铜像,也与《山海经·中次八经》中的山神形象相合.
在《山海经》里,有两处文字涉及“成都”,其出处分别在《大荒北经》和《海外东经》。据《大荒北经》中讲:“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追溯到上古时代,“成都载天”的都广之野已有了“天府之国”的原始雏貌。据专家学者研究考证,现今陆续发掘出的诸如广汉三星堆、成都金沙遗址、成都羊子山土台等,其祭祀方向均为西北,可见古蜀先人把西北方向一直奉为神圣的向往。我们于是可以这样说了,“成都载天”就是远古神祇们聚集的西羌岷山。
三
关于《山海经》中所说的“天下之中”,我国著名学者、《山海经》研究专家、四川大学已故教授蒙文通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所写的论文《略论〈山海经〉的写作时代及产生地域》曾有所论述。“中华总先妣西王母、造人的女娲氏、自然风光、历史人文,与中原文化所说的‘天下之中’迥然不同。”当代著名学者胡太玉先生在《破译山海经》一书中更进一步指出:“《山海经》不仅是以巴、蜀、荆楚为天下之中,更以其详记岷江中上游水道而引人注目,当属古巴蜀文化……”。
伏羲和女娲兄妹俩居住在昆仑山上,为了繁衍后代,两人结为夫妻。《山海经》记载:当宇宙初开之时,女娲和伏羲兄妹两人居住在昆仑山,相依为命,两人商议结为夫妻,又觉得羞耻,于是把自己的命运托付给上天,决定用占卜的方式来决定,他们各自点起了篝火。发下大愿心,说:“上天如果不让人类绝迹,要让我兄妹二人结为夫妻,就让两堆火的烟合为一股吧;若不同意我们结为夫妻,就让两堆火的烟分开吧。”两股浓云纠缠在一起的时候,两人为了繁衍人类开始交合,伏羲拿用草编织的扇子遮住彼此交合时候的表情。
黄帝家族在蜀山,黄帝正妻嫘祖的故乡在四川盐亭,也得到了充分的佐证。当地出土的“嫘祖圣地碑”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老师、韬略家赵蕤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为金鸡乡民修葺嫘轩宫告成而作的碑序。碑文记载着:“女中圣贤王凤,黄帝元妃嫘祖,生于本邑嫘祖山。”当代学者杨超根据这一史料认为:“嫘祖文化是传说的文化,是上古时的正史。赵蕤这个碑,客观总结了唐以前几千年的嫘祖文化和远古文明的历史。”
要读懂《山海经》,不到四川不行。2007年,中央电视台科考队邀请一些专家参与,到以三星堆为中心的成都周边考察,可以说是“抱着《山海经》,穿越到古蜀”。此后他们以“山海经的故乡四川篇”为题,发表了许多文章。笔者在以后的系列有关古蜀文化的文章,将部分采纳其内容。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上,特向作者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