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豪苏东坡遇上怪医唐慎微
(2017-01-07 22:11:07)
标签:
蜀人唐慎微电影怪医唐慎微药学始祖传奇故事历史 |
唐慎微,北宋著名药学家,成都人。他在多年广泛采集的基础上,于1082年编成《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内容最完整的一部划时代本草学名著。李时珍对唐慎微有很高的评价:“使诸家本草及各药单方,垂之千古不致沦没者,皆其功也。”因此唐慎微可以当之无愧的堪称中华中医领域的药学始祖。
在北宋年间,蜀中眉山“三苏”以苏轼名气最大;被称为中药学始祖的唐慎微,名气也不小。这两位蜀中名人相遇会发生什么奇事?电影《怪医唐慎微》让这两位名人相遇,情节颇为离奇:苏轼、苏辙兄弟进京赶考,苏轼在路上误食野果中毒,生命垂危,被代父进京编本草的唐慎微所救。于是,资历甚浅的唐慎微得到名震京城的苏轼父子的照应,于是在京城演绎一场场的离奇故事。
当然这情节纯属杜撰,因为唐慎微并没有进京编本草,也没有在途中遇到苏氏兄弟。据历史记载:苏轼生于1037年1月8日,死于1101年8月24日 ;唐慎微生于公元1056年,比苏轼约小19岁。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唐慎微刚满一岁。所以苏氏兄弟进京赶考遇唐慎微纯属子虚乌有。因此,剧中将苏氏改为孙氏,苏轼父子改为孙洵、孙轼、孙辙;欧阳修,改为欧阳雄。这就是电影艺术的高明之处!但剧中还有一个情节证明,孙轼就是苏轼:皇上很欣赏孙轼的考卷,问主考欧阳雄(修)为何不将之列为第一。欧阳雄(修)回答说,因为避嫌,他以为那是他的学生曾固的考卷。这是有史记载的苏轼的故事。
此外,该剧有几个离奇的情节颇吸引观众眼球:1,唐慎微替父奉旨编纂《开宝本草》,因孙(苏)轼兄弟相助成了朝廷医官; 2,在京中偶遇辽国郡主萧宁,谈了一场颇浪漫、但没有结果的恋爱;3,唐慎微与兄唐慎言到辽国作了医官,发现辽国南院大王萧天雄欲发动侵宋战争,唐慎微设计让宋朝钦差与兄长逃出辽国回宋,避免一场战争;4,萧天雄发动战争阴谋破产,欲杀唐慎微,成为皇妃的萧宁救唐慎微回宋。剧情惊险离奇,颇似电视剧《女医明妃传》。
该电影故事显然是杜撰,因为唐慎微并没有进京当医官,也没有去辽国当医官,更没有让辽宋之间避免一场战争。作为电影文学无可厚非,为了吸引观众,为了票房嘛!但作为药学师祖唐慎微的故事片,却没有其编写巨著《证类本草》的故事;杜撰其进京当医官、编本草,又得苏轼兄弟相助,有点给唐慎微抹黑。因为唐慎微是在蜀中独自完成那药学巨著的。
唐慎微,字审元,成都人,北宋著名药学家,出生于1056年,逝世于1136年 ,享年81岁。唐慎微出身于医药世家,元佑年间(1086~1094)应蜀帅李端伯之招,至成都行医,居于华阳(当时成都府东南郊);一说蜀州晋原(今四川崇庆)人,后迁居成都,遂为华阳人。唐氏虽语言朴讷,容貌不扬,但睿智明敏,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患者不分贵贱,有召必往,风雨无阻。为读书人治病从不收钱,只求以名方秘录为酬,因此学者喜与交游。每于经史诸书中得一方一药,必录而相咨。从而积累了丰富的药学资料。
唐慎微经多年收集整理,编成《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三十一卷,目录一卷。该书总结前代药物学成就,举凡经史百家,佛书道藏中有关医药记载,均加择录,收药达一千七百四十六条,六十余万字。其书初成于元丰五年(1082年)前后,后经陆续增补,约于元符元年至大观二年(1098-1108年)间定稿,由艾晟校补刊行,名《大观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三十一卷。政和六年(1116年)医官曹孝忠据此重新校正,名《政和新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三十卷。《证类本草》收载药物1558种,多附药图,并说明药物的采集、炮制方法和主治功能,在每药之后附载有关方剂,首创了沿用至今的“方药对照”的编写方法。尚书右相蒲传正看过该书初稿后,要保荐唐氏做官,但唐氏拒而不受,继续修订增补自己的本草著作,约于1098年以后定稿。此书是中国宋以前本草集大成之作。问世后,历朝修刊,并数次作为国家法定本草颁行,沿用五百多年,明代李时珍编撰《本草纲目》时,就用该书作为蓝本
由以上史实可见,唐慎微是在他的《证类本草》初稿完成后名震京城,但辞官未进京,而后应蜀帅之邀到成都,继续修订他的《证类本草》。
唐慎微在北宋是一位传奇人物。据记载唐慎微治病是百不失一。宇文虚中的父亲曾患风毒(即风疹)之病,经唐慎微治疗后很快痊愈。但这种病不易断根,唐慎微就亲笔写了一封信交给他,并在信封上注明某年某月某日,可以开封。到了这个日子,宇文虚中父亲的风毒之病果然再次发作。按唐慎微的嘱咐,患者打开了封存已久的留书,只见上面写着三个方子:第一个方治疗风毒再作,第二个方治疗风毒攻注作疮疡,第三个方治风毒上攻、气促欲作咳嗽。患者按方治疗,半个月即获痊愈。
尽管唐慎微治病如神,但唐慎微平素从不炫耀自己的本事,仍是沉默寡言。唐慎微看病时谈证候总是寥寥数语,点到即止,决不哗众取宠。
唐慎微虽是“深于经方,一时知名”,但决不因此恃才傲物,作风非常朴实,为人治病诊断处方仍很谨慎。他终生热爱医学事业。不为官禄所动。
北宋开宝年间,由政府组织人员编写了《开宝本草》;嘉祐年间,又由政府组织儒臣医官分别编写了《嘉祐本草》和《本草图经》两本药书。这两次对本草学的整理,使许多重要的本草学著作得以保存下来。但是,上述两次官修本草时,对古代的医药书籍只是有选择的采录,还有很多药学资料被遗弃了。如果不及时加以收集,这许多手抄的古代药学资料就面临着湮没的厄运。尽可能让前人所有的药学知识流传千古,就成了唐慎微的最大心愿。
但这样一位地处西南一隅的民间医生,要完成本草学(中国传统药学)集大成的工作,要收集众多的古代手抄药学资料谈何容易。怎样才能实现这一宏愿呢?有志者事竟成,唐慎微利用自身的优势,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好办法。唐慎微想,读书人接触的书多,让他们来帮着自己收集资料不是更好吗?为此,唐慎微定下一个规矩,凡是士人来找唐慎微看病,分文不取,但有一个条件,就是希望他们帮助收集名方秘录。这个新奇的办法深得读书人的欢迎。他们在看各种经史百家书时,只要发现一个药名、一条方论,赶紧记录下来告诉唐慎微。就这样,经过长时期的积累,唐慎微终于收集到了大量的医药资料。依靠这些资料,唐慎微编成了本草史上划时代的巨著《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
唐慎微凭借个人之力,终于圆了他自己的一个梦。他以自己的智慧克服了收集资料不易的困难,他用毕生心血凝成的《证类本草》一书,在本草发展的历程中树起一块丰碑。
唐慎微与菩提贴的故事颇为离奇:菩提贴是外用巴布贴剂类,主要成分为麝香、没药、菩提子等,功效为行血祛淤、散结止痛、驱风除湿、生肌强筋,适用症为骨质增生、颈椎病、肩周炎、风湿等。青年时代的唐慎微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为世人疗病时,不管寒暑风雪、不论富人穷人他都亲自前往,而且治疗不论报酬,但求名方、秘录。菩提贴原处方就是在那时由其收录、整理。因疗效独特、快捷,被当时尚书左丞蒲传正相中,贡入皇室,成为皇家贵族的独门用药处方,绝隐于世。直到明朝明世宗召集李时珍入朝为太医,才在宫中内库见到按照宋人唐慎微《证类本草》编篆的《本草品汇精要》一书,侥幸得到本方。李时珍不忍良方被深藏深宫,于是一年后辞官离开皇城。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并在此期间逐步完善定型本药方,但一直也没有取个正式名称。
直到有一天,李时珍在太和山考察五龙宫产的贡品“榔梅”仙果时。途遇一游方僧人在树下跏趺而坐,两人歇脚叙话。李时珍发现此僧人不仅佛理通达,且还有极深厚的医术造诣。一轮对话下来,感触颇深,欣喜之下遂把本方拿出供于僧人,求其佛力推广,济世救人。僧人感其虔诚,收下此方,并把此方正式定名:“菩提膏”,即后来的菩提贴。在随后的岁月中代代相传,济人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