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婚恋模式的科学探索

(2016-12-05 18:25:45)
标签:

先结婚后恋爱

法国婚恋真人秀

非诚勿扰

时评

分类: 杂谈

    婚恋模式的科学探索

    爱情是永恒的主题,无论小说、电视剧还是电影。因为婚恋牵动着所有的人和家庭。江苏电视台的婚恋真人秀《非诚勿扰》之所以成功,就是抓住了这个永恒的主题。有人认为它进入了一个探讨“当代年轻人情感婚恋和家庭生活价值观”的这一高境界。遗憾的是,它没有沿此路线走下去,而是被商业炒作庸俗化而淡出人们的视线。最近法国电视台推出婚恋真人秀《第一次见面就结婚》,笔者认为这是婚恋模式的科学探索,无论成功与否,都是值得关注的。 

                    颠覆传统的第一次见面就结婚”

近来,法国M6电视台开设一档全新婚恋真人秀节目《第一次见面就结婚》(Mariés au premier regard),从117日起,每周一晚9点播出。参加节目录制的选手通过一系列科学测试进行配对,达到一定般配指数的选手在从未见面的情况下,直接领证结婚。也就是说,当“准新人”在家人与朋友的见证下,于市政府举行婚礼时,他们才第一次见面。

婚恋模式的科学探索

如此颠覆传统婚恋观的真人秀节目,在尚未开播前就引来不少争议。开播首集吸引了300多万法国人收看,第二集更以13.9%的收视率(340万观众)获得当晚同时段收视亚军。

完全依赖科学数据,舍弃爱情的冲动与盲目,彻底由“理性”掌控婚姻,是否会迎来更为幸福美满的结局?节目嘉宾心理学家帕斯卡·德苏特(Pascal de Sutter)接受采访时表示,节目制作组希望,这档节目可以启发人们对婚姻与恋爱的定义进行全新思考。节目组宣称:“经过一系列科学测试手段,我们可以比您更了解谁能使您陷入爱河。”

婚恋模式的科学探索

据节目嘉宾帕斯卡.德苏特向法国“科技与未来”(Sciences et Avenir)网站介绍,候选人需要经过一系列性格测试,包括“大五人格”(Big Five)测试(“大五人格”是现代心理学中描述的五个方面的人格特质,这五大人格特质构成了人的主要性格,包括外倾性、神经质性、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人格。)以及精神病专家罗波特.海尔(Robert Hare)提出的“冷血精神病测试”(test de Hare)。帕斯卡.德苏特表示:“如今,根据已有的对人类心理活动的认知,通过科学手段我们可以建立起受测者的人格特质模型,且可信度达到80%。”

此外,节目组还会安排选手进行一系列尚未得到“科学认证”的测试,如嗅觉喜好测试(节目组会让选手闻一闻异性选手穿了三天的T恤,挑选出喜欢的体味)、听觉喜好测试(每位选手需要挑选出最让自己着迷的由异性选手事先录制的说话声音)、完成一份关于性方面的问卷测试,以及挑选理想的异性体型照片等。通过这些测试,节目组计算出“协调度”最高的四对组合。他们将在对对方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完全相信“科学的选择”,直接在市政府签署结婚证书。更令人感到疯狂的是,在见面才不到一天后,这四对新人就将迎来“新婚之夜”,而且紧接着便是蜜月旅行。蜜月之后,他们会像所有普通夫妻一般共同生活。在第一季节目结束前,他们将分别作出抉择:保持婚姻或者选择离婚。 

 先结婚后恋爱经受考验

《第一次见面就结婚》真人秀节目启动后,制作组共收到1500名单身者报名,通过报名时提交的问卷调查和表明自己参与动机的视频,节目组邀请法国心理学家帕斯卡·德苏特、性学专家凯瑟琳·索拉诺(Catherine Solano)和社会学家史蒂芬·爱德华共同挑选出200名报名者进行进一步测试。节目组宣称:“经过一系列科学测试手段,我们可以比您更了解谁能使您陷入爱河。”一对让嘉宾相当“看好”的“准新人”——29岁的摄影师托马(Thomas)和25岁的蒂凡尼(Tiffany)在婚礼上一见倾心,似乎真的擦出了爱情火花。双方家人都松了口气,纷纷感叹“这对才相见不到一天的新婚夫妇好像认识很久一般”,难道科学数据真的发出效力? “先结婚、再恋爱”的婚姻道路究竟会如何,观众还得等待之后的节目发展。

婚恋模式的科学探索

节目火热的收视率也引发不少心理学家的担忧。不少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接受采访时对“用科学数据得出的协调性指数”表示质疑。社会学家约翰-克劳德接受《巴黎人报》采访时坦诚,这档节目令他感到异常尴尬。将“科学分析”当作神奇的魔法帮助人们找到真爱,交友网站也拥有相同的信念,但这都是“欺骗行为”。他对节目组的测试方式提出质疑:“避免无法接受的‘体味’就能找到真爱?恰恰相反,爱情可以给予人们接受讨厌的东西的能力。”

利用科学数据配对,先结婚、再恋爱的真人秀节目并非法国首创,目前共有7个国家播放过此类真人秀节目。根据Blasting News网站报道,在这一概念真人秀节目的首创国丹麦,12对配对者中仅有2对新人在节目结束时没有选择离婚。在美国,播出的四季真人秀节目“Married at First Sight”(中文名为“婚后试爱”),共有7对新人在节目结束时决定保持婚姻,但只有两对目前还没有离婚。如果对所有此类真人秀节目选手最终的婚姻结果进行统计,节目结束后仍保持婚姻的概率为18%

笔者认为,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婚恋模式的科学探索,而不是商业炒作。江苏电视台的《非诚勿扰》曾经风靡全球,其每一季有多少对现场牵手?总计可能不到18%吧。

古今中外,婚恋问题都是普遍关注的问题。中国古代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言的婚姻,也是父母按所谓“门当户对”、“郎才女貌”等条件进行选择,也是一种“先结婚,后恋爱”的模式。由于封建礼教的限制而恋爱不自由,父母包办的婚姻造成许多悲剧。如今恋爱自由,却受环境、条件所限制,让年轻人接触到的适龄异性有限,也会造成婚恋的无奈,从而造成婚外恋,家庭破裂等悲剧。所以,从科学角度探索适当的婚恋模式,是值得赞赏的。如果通过科学配对,让其结缘、恋爱,不急于结婚,或许更值得社会认同。 

            商业运作害了婚恋真人秀

婚恋真人秀的观众之所以庞大,是因为这个问题牵涉的人太多。老年人对儿女婚恋的关心、已婚人士对婚恋的迷茫、青年人对婚恋对象选择的局限性,都让他们对这样的节目感兴趣。前几年《非诚勿扰》最火的时候,一家人围着电视看这个节目很普遍,笔者也看过很多期。然而,后来对这个节目不大感兴趣了,因为其中的商业运作,让人感到有受骗的感觉。

有人认为,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一批电视婚恋交友节目,号称是普通人参与的“真人秀”,但是许多观众发现,节目中所谓小饰店的老板、煤老板的女儿,不过是兼职模特、临时演员;所谓的婚恋交友,不过是用有彩排、有设计的表演拿不知情的观众开涮。这不仅违背了真人秀节目的真实性原则,其低俗的语言、片面的观点还严重损害了荧屏健康和社会道德。从母女同场到双胞胎姐妹,从嘉宾的自我炒作到哗众取宠,一些相亲节目并非全面、真实地展示不同群体对幸福观、财富观、婚恋观的态度与选择,而是通过人为策划,刻意突显来挑战人们道德底线的价值观念,故意夸大人性的丑恶面,放大社会阴暗面,不仅无益于包容差异、凝聚共识,也无助于社会和谐。 

婚恋真人秀不重游戏化,不重商业炒作,而重展示个性和科学性,超越了“相亲”的界限,进入一个探讨“当代年轻人情感婚恋和家庭生活价值观”的这一更高境界,才会长盛不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