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赐建大慈寺为怀念杨贵妃?

标签:
365天回镇名由大慈寺玄机梓潼闻铃轶事文史杂谈 |
分类: 人文 |
唐玄宗幸蜀的玄龙门阵——蜀人蜀事杂谈18
到唐朝,巴蜀地区最引人触目的事莫过两个皇帝幸蜀避祸,因此有不少传闻轶事——玄龙门阵,最著名的当属唐明皇幸蜀避祸啰。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仓皇逃到成都避难,改益州为成都府,后再升为南京。此为“南京”一词在历史上之首次出现。唐玄宗幸蜀有两件轶事广为流传,一是唐玄宗到天回镇后就得到安史之乱被平息,从而转回长安,据说是天回镇名称的由来;二是唐玄宗赐建大慈寺,有人说是为了纪念死去的杨贵妃。
唐玄宗在成都的故事,多为一些民间传说和野史札记的只言片语。其中最有名的莫过天回镇名称的由来。
天回镇是古蜀道的起点,在那里出土了世界级的文化瑰宝东汉汉墓。“蜀道门廊”的打造,可以作为输出四川历史和古蜀文化的窗口,并成为西南地区承接丝路文化经济圈的一个支点。天回镇在成都很出名,但在省外出名恐怕要归功于李劼人小说《死水微澜》,尤其是由它改编成的电视剧和电影,因为那故事就发生在成都附近的天回镇。关于天回镇名字的由来,有三种说法:
1,李劼人之说,也是流传最广的说法:在李劼人先生笔下,天回镇的得名远在盛唐。因为唐玄宗李隆基避安史之乱,由长安来南京——成都在那时又号称南京,以其在长安之南的缘故——刚到这里,便‘天旋地转回龙驭’了。皇帝在昔自以为是天之子,天子由此回銮,所以得了这个带点封建臭味的名号。李隆基刚埋葬了爱妃杨玉环,千里迢迢,风尘仆仆而来,已经望得见成都的城阙,却传来了平叛胜利的消息,顿时令71岁的李隆基悲从喜来,百感交集,毫无游玩之意,立马掉头还都。后人可以去任意猜想李隆基当年的心境是多么悲戚!总之,唐玄宗回头走了,他自己也没想到,他仅歇过脚的这个无名小镇,从此有了名号。
其实,李先生这个描述是根据民间传说而来,并非历史事实。但李劼人是在写小说,采用民间传说或野史故事无可厚非。说这传说并非历史,因为唐玄宗幸蜀,不仅到了成都市中心,而且住了比较长的时间,并非到天回镇就调头回长安去了。
2,天回镇豆腐宴传说:成都是世界美食之都,传说都不免与美食扯上关系。成都北门外有一座号称川西第一重镇的天回镇。天回镇名称来由的另一种传说与天回镇的豆腐宴有关。说是唐玄宗在成都期间,闲来无事,有一次来到了此镇,肚子饿了,正好见路边有一小饭馆,就走了进去,谁知别的菜没有,只有豆腐,只好将就。于是点了一碗豆腐大快朵颐,吃完豆腐,正在回味那奇妙的滋味时,忽听收复长安的捷报传来,于是就此打道还都。后人便把天子回去的这个镇子取名天回镇。如今天回镇最有名的美食就是豆腐宴,那里的厨子能用豆腐做出几十种花样,还有那豆花硬是绝,到天回镇没有不品尝那里的豆花的;如人多,必然会享用其特色的豆腐宴!
“一碗豆花,多放点馓子!”每天中午11点左右,一场“豆府盛宴”在天回镇准时上演。豆花面、馓子豆花、麻辣豆花、甜豆花。热闹的吆喝声中弥漫着股股清香。
3,扬雄之说:《蜀中名胜记》引明代《四川通志》说:“城北三十里,有天回山。扬雄《蜀记》以杜宇从天而降,号曰天隳。及元宗幸蜀返跸之后,土人呼曰‘天回’,今谓之天回镇也。”“天回” 即“天隳”谐音所致。
唐玄宗在成都住了一年半
据流沙河《唐玄宗成都行宫推测》:唐玄宗来成都是至德元载(756年)五月,离开成都是至德二载十月,在成都行宫驻跸一年零六个月。
据《新唐书》本纪第五玄宗条记栽:玄宗于“天宝十五载(756)七月庚辰,次蜀郡以避安史之乱。至德二载(757)十二月,自蜀郡回京,居于兴庆宫。”他在成都的时间也是一年半,只是起止时间略有不同。
玄宗住成都期间曾经由新津老君山、修觉山,并经蜀州来青城山。明《蜀中名胜记》引前代《志》云:“(新津县)南一里,修觉山,神秀禅师庐于此,唐明皇驻跸,为题修觉山三字。《蜀中名胜记》引《外史》云:“唐明皇登青城,于长生宫驻辇。故《志》谓长生宫为玄宗别殿。”又引宋范仲立《青城乙记》云:“上清宫、上皇观、延庆宫,皆明皇幸蜀时造。”
《新唐书》记载的来去时间与流沙河的相差两月,但唐玄宗在成都驻跸时间仍为一年零六个月。住过青羊宫,大慈寺,去过新津老君山、修觉山,还游青城山等。说唐玄宗幸蜀止于天回镇,不是太玄了吗?!
成都大圣慈寺始建于魏晋,是唐玄奘正式出家戒礼的地方。唐天宝十五年(756年),唐玄宗入蜀,为避安禄山之祸。清嘉庆《华阳县志》引《佛祖统纪》称:“唐元(玄)宗幸成都,沙门英干施粥救贫馁;敕建大圣慈寺;凡九十六院,八千五百区。并书大圣慈寺四字额。”这位被遥尊为太上皇的暮年帝王,赐大慈寺“大圣慈寺”匾额并一千亩田,敕建寺宇。
但有人说,唐玄宗重建大圣慈寺,是暗中纪念逝去的杨贵妃。有学者根据“圣慈”这个名称考证,在古代只有皇家太后,皇后等位高的皇室女成员才能使用“圣慈”的尊号,而唐玄宗在逃来成都路上被三军将士逼死了爱妃杨玉环,所以在成都假借一僧行善事迹为借口,赐修大圣慈寺来纪念超度爱妃,这个事在当时唐玄宗是有苦说不出,只有借此名头修一座庙来怀念心爱的妃子,从唐玄宗赐的庙名来揣度“圣慈”,此时只能是指杨玉环,因为若是指其他皇室女性,他就应该是平时在西安修建这类庙。
这个说法也可以从唐玄宗在梓潼写怀念杨贵妃的词佐证。
据地方志记载:天宝十五载(756)七月十七日,玄宗一行到梓潼山上驿,夜宿馆驿,当晚阴雨蒙蒙,淡雾袅袅,与上月杨玉环痛死马嵬驿情景相似。于是李隆基又忆起朝朝暮暮情的杨玉环,长叹一声后,不禁热泪盈眶,没想到自己君临天下,万人之尊,贵为天子,却连自己的爱妃也保护不了,竟然落得个“宛转娥眉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的下场。他自愧自渐难以入眠,夜半风起,驿亭檐角铜铃“啷当”之声忽急忽缓。玄宗屏息静听这“啷当”之声,好似那娇滴滴的玉环在呼唤“三郎、三郎”。“三郎”乃爱妃在内宫对他的昵称,今非“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怎会有如此之声?他怅然而起,急问身旁侍臣黄幡卓:“铃作何语?”黄曰:“陛下特哪当、特啷当!俗称不整治世。”明皇怆然一笑,喃喃自语的说:“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穷尽一时风流梦;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惹就几多相思情。”黄幡卓亦帐然叹道:“细雨霏霏微七曲旋,啷当有声哀玉环。爪牙厚重纲纪乱,前程飘渺路茫然”。遂采其声,作《雨淋铃曲》,以曲寄寓“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的心绪。“自从天子游幸后,此山此名天下知”。从此,“梓潼山”就被改称“七曲山”。上亭驿更名郎当驿,且名扬天下。今存“唐明皇幸蜀闻铃处”石质古碑等文物,并有白居易、王渔洋、张船山等名人雅士所题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