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朝凤》揭示民俗文化传承的窘境
(2016-05-26 13:42:58)
标签:
电影评论民俗文化传承文化 |
分类: 影视 |
看电影《百鸟朝凤》有感
电影中描写的北方唢呐艺人,是为民间红白喜事而生活的。他们世代传承的技艺,也随着人们办红白喜事习俗、观念的改变而走向衰亡,这是不言而喻的。然而,这些唢呐艺人世代传下来的技艺应该因此而消亡吗?这个问题很难得到肯定的答复,因为要看社会的发展,更要看政府的作为了。
要看所谓社会的发展,是指有的民间习俗的变化。比如红白喜事习俗,如今办婚事都风行不土不洋的婚庆,讲排场,讲气派,谁还去请民间艺人吹唢呐?!至于丧事,即所谓红白喜事中的白喜事,也时兴追悼会、与遗体告别等仪式。在四川,则更多的是搭悼念棚,打丧伙麻将。人们早已忘记以前民间艺人如何办红白喜事了。四川的传统红白喜事艺人,与北方不同,他们是不同的两拨人:为结婚喜事的称为吹鼓手,与北方相似;办丧事一般是迷信职业者,为逝者做道场,其中伴随有民俗文化演艺。以前红白喜事习俗被当作封建迷信,消失已久。找不到会做道场和嫁娶吹鼓手艺人了。我曾写过一篇有关博文,名曰《有趣的四川道场》,就是回忆那些已经消失的民俗文化。(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c0be890100o8h9.html)
因此,民俗文化的传承,不是要把那些过时的习俗恢复起来,而是把其中有价值的部分传承下来。比如电影《百鸟朝凤》中,应抢救、应传承的是那些唢呐曲牌,而不是把办红白喜事的习俗传承下去。“百鸟朝凤”的唢呐曲牌,在文革前就风靡全国,我想该曲就取材于电影中描述的那些办红白喜事艺人的曲牌。又如,四川有一首很有名的民歌“槐花几时开”,也是源于以前求神拜佛的歌曲。有关部门应该收集整理其中精华,将之传承下去,才是真正为民俗文化有所作为。该电影取名“百鸟朝凤”,其实有一点蒙人,在整个电影中,没有从艺术角度来讲故事,也没有完整地演奏这首名曲,感到有点遗憾。对于涉及的政府部门的所谓民俗文化传承,也只是插科打诨。政府能扶植这样的婚丧习俗演出吗?当然不能!这是该电影编导自己都弄不清楚的问题,政府有关部门该有啥作为?只能让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