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渡汉江》的前前后后
(2014-10-06 12:53:46)
标签:
宋之问与李频自荐面首三贬赐死文化 |
分类: 人文 |
在《唐诗三百首》中,有一首脍炙人口的五绝《渡汉江》:
《唐诗三百首》有的版本中,标注的作者为李频。李频(818—876),字德新,唐大中八年进士,寿昌长林西山人,晚唐诗人。由于李频为官清正,政绩颇佳,于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也很美,有人说:这是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诗意在写思乡情切,但却正意反说。写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心听到环的消息,而伤了好的愿望。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李频一生诗作颇多,《全唐诗》中录有其诗208篇,但并无此诗,这肯定是有的版本搞错了。
其实,《渡汉江》是初唐诗人宋之问最有名的诗。宋之问(约656 — 约712),上元二年(675年)进士。由于宋之问在武周时期品行不佳(见后),被贬泷州。
这首诗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翻译成白话为:“我离开家乡到了岭南,经过了冬天,又到春天.因为交通不方便,我和家人没有音信来往,已经有很长时间了。现在我渡过汉江赶回家去,怎知离家越近,心情就越心虚胆怯,因为害怕知道家中有啥不测,以致遇到乡里人,也不敢打听家里的情况。”
宋之问为何“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呢”?其中有一段难言的公案。
据《旧唐书宋之问传》,宋之问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诗,当时无能出其右者。
宋之问曾因受武则天赏识而受宠若惊:有一天,武则天幸洛阳龙门,令从官赋诗,左史东方虬诗先成,武则天以锦袍赐之。及宋之问诗成,武则天称其词愈高,夺虬锦袍以赏之,这是宋之问宦海生涯浓墨重彩的一笔,名曰:“夺袍赏宋”。
年轻、貌美、健壮,是武则天挑选男宠的三个必备条件。上有需求,下必投其所好。那么,是不是符合这三个条件的男子,就可以充当武则天的男宠呢?宋之问很有才华,且“伟仪貌,雄于辩”(《新唐书》),各方面条件都不错。武则天下令“选美少年为左右奉宸供奉”,宋之问蠢蠢欲动,也想为武则天献身,于是专门给武则天写了一首表明心迹的诗《明河篇》。《明河篇》的最后几句是这样写的:
明河可望不可亲,
愿得乘槎一问津。
更将织女支机石,
还访成都卖卜人。
宋之问借用历史典故向武则天表明了心迹:陛下,我能登上你这只船吗?然而,“则天见其诗,谓崔融曰:‘吾非不知之问有才调,但以其有口过。’盖以之问患齿疾,口常臭故也。之问终身惭愤”(《太平广记》)。
武则天拒绝宋之问,除了他有“口臭”,还在于他太露骨。武则天虽然是皇帝,虽然贪恋美男,但她毕竟是女人,仍须保持必要的矜持。宋之问如此明目张胆,况且有生理缺陷,别说武则天不喜欢他,不敢与他亲近,就是喜欢也不好答应。事实上,除了宋之问,凡是公开自荐的,不论是父亲举荐儿子“洁白美须眉”,还是自我标榜“阳道壮伟,过于薛怀义”(《旧唐书》),均遭到了武则天的拒绝。武则天一时糊涂,发出的“选美少年为左右奉宸供奉”诏令,在朱敬则的劝谏下也废止。可见,武则天选择面首还是很注意影响的。
自荐面首失败,好像并没有伤宋之问的自尊,他另辟蹊径,转而抱住了武则天男宠张易之、张昌宗的大腿。为了表示忠诚,宋之问甚至抢着为张易之倒夜壶。 然而,好景不长,公元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被实行兵谏的张柬之斩首。作为张易之、张昌宗的党羽,宋之问与弟弟宋之逊被赶出了洛阳,贬到泷州做一个小小的参军。泷州即今天广东云浮市下属的罗定市,在唐代,那里是典型的瘴疠之地。
环境如此恶劣,宋之问不想干下去了,难道就在这瘴疠之地坐以待毙?有句成语叫“胆大包天”,正好形容宋之问兄弟的行为,他们居然未经皇帝批准,便从泷州逃回了洛阳,上述宋之问的名篇就是在这次逃亡路上写就: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逃回洛阳的宋之问、宋之逊不敢公开露面,而是躲进了张仲之家里,对于张仲之而言,这是货真价实的引狼入室。当时张仲之正在与驸马都尉王同皎谋划彻底铲除武三思以安李唐皇室,张仲之和王同皎情绪高昂,话语激动,他们以为是在自家私宅不以为意,却忘记了家里这两个姓宋的人。
宋之问在门外听得清清楚楚,里面人的谈话让他心惊肉跳,同时又心潮澎湃,自己一直在等待东山再起的机会,这不就是机会吗?在宋之问的授意下,宋之问的侄子宋昙火速向武三思做了密报,结果毋庸多言,张仲之、王同皎死于非命,家产被没收,而所有的告密者都得到了重用。宋之问、宋之逊的逃逸罪被赦免,而且在洛阳为官,加授朝散大夫,从五品,相当于如今的局级干部。
宋之问继续自己寻找靠山的道路,他像一只流浪猫,在武三思、太平公主、安乐公主之间求食。武三思死了,他投向了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的势头弱了,他又投向了安乐公主。
在唐中宗时期,宋之问还是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如中宗选拔文学之士,宋之问与杜甫的祖父杜审言一起成为修文馆学士。后来宋之问主持典举,所引拔的人才多数都是后来知名的人物。看来,宋之问选人还是非常有眼光。
有如此良好的表现做基础,再加上有安乐公主这棵大树,中宗李显准备提拔宋之问为中书舍人。中书舍人为天子近臣,负责起草诏令,如果能够得到这一官职,日后登堂入室进而成为宰相也未可知。
但是,这时一个位高权重的人物站了出来,对宋之问说“NO!”,说这话的人是宋之问昔日抱大腿的太平公主,她因为宋之问弃她而去怀恨在心,在这个关键时刻,她投下了反对票。宋之问得罪了皇帝尚要礼让三分的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的反对的理由很简单:宋之问在主持典举时收受贿赂,是个贪官;不该升职,而该“双规”。中书舍人的梦破灭了,宋之问被贬作汴州长史。但还没启程,新的圣旨又下来了,不去汴州了,直接去越州。汴州在今天的开封,越州在今天的绍兴,前者离洛阳近,后者离洛阳已远。
后来睿宗李旦即位,宋之问在越州也待不住了,睿宗以宋之问尝附张易之、武三思,再贬徙钦州,钦州在今天广西的钦州,离北部湾不远。
困顿在钦州的宋之问不会想到,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他连钦州也待不住了。
玄宗李隆基登基后,除恶务尽,宋之问这个先后依附于张易之、武三思、太平公主、安乐公主的问题人物终于走到了路的尽头,被玄宗赐死。
关于宋之问被赐死,《新唐书》是这样记载的:
宋之问得诏后汗流不止,满地乱走,不知道该怎么办。一同被赐死的冉祖雍向使者求情说“之问有妻子,请允许他们告别。”使者许之,而宋之问哆哆嗦嗦词不达意,什么事也没有交代成。冉祖雍怒曰:“我和你都辜负了国家按罪当死,你还啰嗦什么呢?”宋之问闻言,乃饮食洗沐就死。
如果不说宋之问的品行,其诗才还是值得赞赏的,尤其是那首《渡汉江》。
《新唐书》评价初唐诗人沈佺期、宋之问曰:“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语曰‘苏李居前,沈宋比肩’,谓苏武、李陵也。而在宋之问的身后,他的诗风深刻地影响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他曾经的同事杜审言的孙子——诗圣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