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看《舌尖上的中国》,因为它传递的是中国的饮食文化。餐饮行业无不重视其产业的文化氛围,比如以前成都科华北路有一家颇有名的餐馆,名曰《广阔天地》,就打的"知青文化"这张牌,吸引了不少食客。可惜这家颇受欢迎的餐馆在火锅,烧烤的冲击下倒闭了。最近回成都,发现另一家颇有意思的餐馆,名曰"走人户",就主打四川民俗文化牌.
说起“走人户”,便勾起我儿时的回忆:走人户是四川方言,意即走亲戚。无论是农村的走人户,还是城里的走人户,都不得“打甩手儿”,即不能两手空空,得提点“礼信”。“礼信”,也是四川方言,可以理解为礼节性的礼物,一般是猪肉、点心、一只鸡,或酒等礼物,穿上平时舍不得的好衣服前往。主人家割肉买酒,热情款待。这是四川汉族社会习俗,凡遇年节或婚嫁、新居落成等情况。都要到亲戚家串门探望。小时候特别喜欢跟大人一起走人户,因为它意味着穿好的,吃好的,还可能收到主人家给小孩子的红包,还有许多小朋友在一起玩。在走人户的酒宴上,摆的是传统"九大碗",吃的是大鱼大肉,喝的是转转酒,特别有意思。
这家餐馆的新奇名字,勾引起中老年人的记忆,也引起年轻人的好奇,笔者不得不去见识一下.走进餐馆,笔者就被那亲切的蜀乡风味吸引了:老式的四方桌、条凳、条柜、还有那风车、鸡公车、纺车、蓑衣斗篷,以及墙面贴的四川方言,无不显示出四川农家风貌。服务员招待客人,给你送来的,不是常见的瓜子,泡菜,而是一碗生花生;免费饮料不是廉价的茶水,而是一碗米汤;所有的碗都是大小不等的"土巴碗",所上的菜都是大钵大碗,用四川一句土话来讲,其内容都"旺实得很",又"相因"(便宜之意)又实惠.关于店内陈设,不用笔者赘述,看看下面的图片就明白了。

去“走人户”,不带“礼信”带钱包!

鸡公车、大酒瓮,看到就吓你一跳。

如今谁见过纺棉花啊?见识一下纺车也不错!

这风车不是那风车,蜀乡称为风簸箕,专为分离谷壳和米用。

这些四川方言你懂吗?

看看大堂陈设,是不是很土啊?!

蓑衣斗篷下,可以看到桌上的米汤、和生花生。小朋友特别喜欢喝米汤,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喝过!

这柜子够民俗吧!

木格窗下的缝纫机,蝴蝶牌最时尚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