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龙门阵2,成都话(上)
(2012-03-07 09:56:25)
标签:
方言的形成地域文化民俗典型成都话杂谈 |
分类: 民俗 |
现代成都话源自古蜀语,但如今的成都话有别于古蜀语,可以说如今的成都话是古蜀语、古汉语的传承,及移民地方言等多种因素影响的产物。
1,由饮食习俗产生的词语:成都人重视烹饪技术,饮食习俗与其它地区相差很大,因而将饮食习俗融入方言中,产生了一些颇具特色的方言词汇:
笋子熬(坐墩儿)肉:用竹篾片打小孩儿的屁股;
吃混糖锅魁:趁机讨便宜;
吃巴片儿:因别人的关系而占便宜;
吃定心汤圆儿:比喻放心、安心;
乱想汤圆吃:比喻胡思乱想,不实际的幻想;
吃整(音耿)笼心肺:比喻独吞全部东西;
吃抹和、吃豁皮:白吃;
吃挂面:指上吊自杀;
油大:指荤腥菜肴,或宴席。参与者称吃油大;
吃宽面:讽刺人脸皮厚;
椒盐:指不纯正、不地道。如带四川口音的普通话称为椒盐普通话;
闪火:比喻中途松劲;
撒葱花儿、淋米汤:比喻说奉承话;
吃回锅肉:指重新来过,做二遍。
二面黄:指两面俱到。烤二面黄,则指里面被人挖苦、戏弄。
盖面菜:本指盖在碗面上的质量好的菜,喻指头面人或物….
打牙祭:吃肉;
害喜: 怀孕;
四眼人:指孕妇;
吃安胎: 干轻松活,泛指享受照顾;
吃坨子肉、赶坨子会、吃豆腐汤汤:指参加丧宴;
吃魌头:比喻占便宜;
顺口打哇哇:比喻随声附和、含混其词;
上寿:本指向人行礼、祝人长寿,引申成为疏通关系而送礼或行贿;
灰毛儿:豆腐。于是豆腐干称干灰毛儿,豆腐乳称红灰毛儿,魔芋豆腐称黑灰毛儿;
端血盆子、接血:指帮凶;
吃一碗的:骂人语,指狗;
吃十碗的:骂人语,十碗,谐音石碗,即骂人是猪;
籇杆:船工用语,指筷子;
灰面: 细面粉;
打丧伙:指参加丧宴,一起打麻将;
搭手:本指乘客上船时,船家用蒿搭个扶手相助,引申为帮助;
吃加班茶:喝别人剩下的茶;
吃讲茶:解决民间争端,即到茶馆或知名人士家中喝茶评理,解决纠纷;
开茶钱:付茶钱,比喻输理、认输;
向儿葵、太阳花:向日葵;
梭老二、梭二爷、干黄鳝、长客、长居士:蛇….
3,由地方戏曲产生的词汇:
颤翎子:本指川戏的翎子功,比喻好表现、好显摆的人;
打假叉:本指鬼戏中的打叉作假,引申为作假,如今成都方言中的假打;
打翻天印:指翻脸无情,犹指学生背叛、攻击老师;
开黄腔:
甩袖头:表给人钉子碰,不理睬或撒手不管等意;
做过场:作假、故意做作而糊弄人,或让人为难;
丢意子:女人飞媚眼;
4,由方言特殊构词法产生的词汇:
稀脏、稀烂、稀粑烂、稀溜粑;
瓜兮兮、哭兮兮、烂兮兮、脏兮兮,冷兮兮,造孽兮兮;
瓜拙拙、笨拙拙、矮拙拙、神拙拙、神拙拙、霉拙拙、昏拙拙;
饿腾了、热腾了、冷腾了、闹腾了、冰腾了、累腾了、水腾了;
热到住、冷到住、烫到住、累到住、瓜到住、挤到住;
饿闭气、累闭气、闹闭气、热闭气、冷闭气;
瓜兮流了、哭兮流了、颤兮流了;
累安逸了、热安逸了、冷安逸了、甜安逸了、苦安逸了、耍安逸了;
成都人对语言情有独钟,常常从生活及劳作中提炼出许多成语、谚语、歇后语,以丰富其语言,从而让成都话幽默、有趣。这方面的词汇太多,有专家曾出版过成语、谚语、歇后语专著,笔者于此略举一二,以飨读者:
踩左踩右:指与人作对、闹别扭。如:“这个老几(人)昼时(时常)给我两个踩左踩右的”。即说某人经常与他闹别扭。但‘踩左踩右’词的产生却有个典故,源自成都人一种特殊劳作——抬重物,如抬石头:
以前运输不便,重物靠多人抬。抬工分前后,前面的人能看清楚路,后面的人则看不清,要前面的抬工提示,于是就有了约定成俗的抬工顺口溜:
前报:斜石一面坡,
前报:天上明晃晃,
前报:踩左,
前报:踩右,
前报(遇见牛粪):天上鹞子飞, 后应:地下一大堆;
前报(遇上坡):越上越陡,
前报(遇鸡鸭):左边毛拱起,
这一呼一答,配合巧妙,不能有一点差错,即一点不能扯拐。如叫你踩左,你却踩右,就会出问题,至少会感到别扭,于是产生了“踩左踩右”这个颇有意思的词。
其它如:
巴地草根多,寡母子的心多;躴精精,瘦壳壳,一顿要吃八钵钵;
……..
篾条穿豆腐——提不得;
牛吃竹子屙背篼——牛肚皮里编的;老婆婆吃腊肉——扯皮;
脱了裤儿打——多余的;
……..
因实在太多,就不一一列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