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民俗四川
民俗四川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30,839
  • 关注人气:93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传奇人物易胆大并非杜撰

(2011-03-03 17:21:05)
标签:

传奇人物

四川阿凡提

林如稷

周企何

魏明伦

一个偶然机会读到魏明伦先生的《巴山鬼话》散文辑,其中谈到魏氏成名作《易胆大》的创作,对易胆大的人物素描是:“此人比阿Q下贱,正传歪传一概没有,大抵是个跑滩匠。来龙不清,去脉无影”。将易胆大百度一下,全是有关川剧《易胆大》的新闻、评论。似乎易胆大这个人,是魏先生杜撰的戏剧人物,正如他魏先生所说,无源可考。

也是一个偶然机会,在川大中文系资料室看见一份破损的剪报(文革中损坏的吧),为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成都晚报》文化专栏剪报,其中有署名林如稷、周企何的连载文章《易胆大的故事》(或为易胆大传奇),讲述的是清末明初川剧界的传奇人物易胆大的故事,一集一个故事,短小精悍,幽默诡异,颇似阿凡提的故事。有几个故事印象较深,至今还记得。

周企何,川剧名丑,其代表作《迎贤店》、《秋江》、《请医》等,在川家喻户晓,他对易胆大这个传奇人物应当知之甚多;林如稷则是著名文化人:1920年起用白话写小说、散文和新诗。1922年他作为发起人同陈炜谟、陈翔鹤、邓君吾等成立了“浅草社”,出版了《浅草》季刊,由林如稷和陈炜谟主编。期间创作了大量小说、散文、诗歌以及一些翻译作品。其中小说《将过去》后来被鲁迅先生选入由他所编选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1932年秋,林如稷和杨晦把中断了五年多的《沉钟》半月刊复刊。对“沉钟社”,鲁迅先生誉之为“中国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解放后,林如稷应邀到四川大学中文系任教授,担任过中文系主任,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等职。 1950-1960年间他还兼任成都市文教局、文化局副局长。19761210日,林如稷因病不幸逝世,享年74岁。难怪身在川大无缘见识此名流。林如稷与周企何合作写的易胆大故事,应该不是杜撰,只是今人淡记了这个在四川的传奇人物。

笔者至今对林周二人讲的两则易胆大的故事记忆犹新。一个是用过场戏与乡绅恶霸斗的故事:易胆大的班子在某码头演出川剧琵琶记,说的是赵五娘的丈夫蔡伯喈上京求功名多年不归,家乡干旱,父母饿死。赵五娘背琵琶靠卖唱乞讨,上京寻找丈夫蔡伯喈的故事。演出时当地的袍哥大爷发现赵五娘戴有玉镯,便大叫演出不真实:“赵五娘都穷得讨口了,还戴玉镯?”于是大闹戏院,企图赶走易胆大的班子。易胆大同演员们商量后,决定第二天演出争回这口气。第二天演出的剧目是《群英会》,第一场是过场戏,曹操八十三万人马下江南。只见几个兵从马门出来,从另一个马门进去,如此循环下去,带头的旗牌兵是小丑打扮,出场就说:“昨天我们的赵五娘戴玉圈(镯),不真实,对不起了。今天给大家来真实的,曹操的83万人马下江南,请诸位仔细数,一定要数够哦! ”于是在锣鼓声中,那几个士兵出场,进场周而复始,弄得袍哥大爷无法,只好派人去向易胆大道歉,并叫人付了前一天的演出费,说不必数了,请他们开始演下一场。

第二个故事是有关“亮靴故事:传统戏剧的小生、须生及花脸出场都要穿靴子。但易胆大的班子很穷,全班只有一双靴子。遇到演出要亮靴子的戏,即演员要将一只脚抬起,将脚上的靴子亮出,是一个常有的演出程式。如遇到两个演员一起亮靴,就一人穿一只靴,一人抬一支脚亮靴,从而掩盖了他们只有一双靴子的秘密。但这个秘密不知啥原因走漏出去,让这码头的土豪知道了,便有意点了一出必须四个演员一齐亮靴的戏。易胆大没有推辞这个戏,而是想出一个很绝的招对付那些土豪。他叫要亮靴的演员赤脚去阳沟中抹一层黑色的稀泥(靴子是黑色的),大胆地上场演出。两个土豪在下面看戏,其中一人觉得不对劲,那亮出的靴子有点怪怪的。另一个土豪是个近视眼,但从不承认自己眼神不好。他对另一个土豪说:“靴子是真的,你看那靴子上有一条红条,不是将靴带忘记塞在靴筒里,露出来的吗?!”

原来那演员在涂阳沟污泥时不小心,一块小瓦片划破了他的小腿,在演出时流出血来,让那土豪认为是靴子的红靴带!

因为涉及川剧专业术语不清楚,其它故事都忘记了。但林周二人讲的故事,是有案可查的,并非笔者杜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