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川人是虫,是鼠,还是龙?

(2010-12-20 13:03:00)
标签:

虫与蚕

川老鼠来历

盆地意识

出川成龙

杂谈

不知何时起流传一习语:在川一条虫,出川一条龙。据考,四川古称蜀,蜀字与蚕通,古蜀蚕丛氏开国以种桑养蚕为业,为后来蜀锦扬名天下打下良好基础。古‘蜀’字就像一条蚕,故蜀蚕相通。蚕不是虫吗?后来中原人入蜀,见蜀中人四季劳苦耕作,十分感慨蜀人之勤劳,而蜀人又善于享受生活。并没有对蜀人有啥贬抑。最早说蜀人是虫见于北宋。当时南北文化发展风格不同,四川和福建各自代表着南方文化的某些特点,引起北方文化的反感和鄙视,进而以文字结构为据,提出‘蜀闽同风,腹中有虫’的说法,从而成为侮辱蜀闽人为虫的俗语。据说苏东坡听了此言后,勃然大怒,反驳道:“何得乃尔!”

苏老先生大怒,认为这是对蜀人的侮辱。出自蜀中的苏氏三父子,不是虫而是人中之龙!炎黄子孙都自诩为‘龙的传人’,龙得万物之灵性,志向高远神通广大。人们都希望成为人中之龙,望子成龙,跃入龙门;虫则是卑微弱小,只有蠕动爬行于阴暗潮湿之地,像蚕那样满足于食叶吐丝、作茧自缚。最后破茧而出,也不过一只飞蛾而已。因此说蜀人是蚕,也如说蜀人‘盆地意识’,坐井观天,自我陶醉!

与川人是虫相应的习语还有,即称四川人为“川耗子”。耗子者,目光短浅,尖牙利嘴也。川耗子的来历无法可考。传说是由谐音所致。人们习惯用省的代号加一老子称呼某省人,比如陕西人,称为‘老陕’,蜀是四川的代号,故称川人为‘老蜀’。因‘蜀’‘鼠’同音,便误传为‘鼠’,从而将川人称为川耗子,并无贬义。但后来却转为对川人的挖苦,最早可考的是清朝史学家赵翼,在其所撰《陔余丛考》中说,明代“呼蜀人为川老鼠,以其善钻也”,可见在明代就给蜀人此雅号,讽刺川人鼠目寸光,善于钻营。这与说川人是虫,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过,有人对这些雅号不以为然,反而在虫和耗子中发掘优势,乃至以‘川耗子’自诩,曰:“老鼠精灵、机智、善于应变的积极性格,与川人机敏轻疾,多智善谋的文化性格特征颇为相似。”;有人也自称‘牙尖帮’,自认为伶牙利齿的川耗子。

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视这些缺点。那些习语对川人而言是刻薄了点,我们引以为戒就行了,何况那是以前的说法,不必太认真。笔者喜欢的是“在川一条虫,出川一条龙”这话,既有批评,又有鼓励,最适合如今四川人自勉。

自古蜀中多豪杰,文豪辈出。从汉以来,司马相如、杨雄、陈寿、李白、陈子昂、苏氏三雄、杨慎,都是人中之龙;新中国的开国元勋邓小平、朱德、刘伯承、陈毅、聂荣臻,文豪郭沫若、巴金等,都是出自蜀中之龙。古今蜀中人才辈出,是其它省市难以比肩的。然而纵考这些伟人,无不是出川后才扬名天下的。因而后来有“在川一条虫,出川一条龙”的说法。笔者认为,这说法已不带贬义,只是鼓励川人走出盆地,开阔眼见,发挥自己才能,为国为民大有作为之意。这话不仅对四川人,也对其它地区的人适用。比如在我国的最高学府北大,也流传同样的谚语:“在校一条虫,出校一条龙”,同样是鼓励北大学子走出校门,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之意。

但走出去不等于都成龙,还要争取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才能有所作为。当初司马相如的文采在川蜀中颇有名气,但在全国的名气很有限。他决定出川发展,发誓要有四匹马拉的车载誉而归。到京城后通过人举荐当个小官,不足以发挥其才能。后来辞官,东游到当时文化活动的中心梁国(今河南商丘附近),经几年的学习、磨练,写出著名的“子虚赋”后,确立了汉赋大家的地位,才得到汉武帝的赏识,最终能乘驷马大车而归,让成都驷马桥留下司马相如的印记。同样,李白不出川,不能成为诗仙的李白,苏轼不出川也成不了宋词大家,杨慎不出川也不能成为明朝著作最丰的大文豪,郭沫若、巴金不出川就没有了后来的郭沫若和巴金!

成才,也是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大有作为的意思。像司马相如、李白等文豪,如果没有在蜀中打下扎实的基础,在外也不会有扬名天下的机会。不是人人都能成为大文豪或能臣武将的,只要自己有本事,能将其发挥出来就算成才。改革开放后,四川大量民工外出,他们出川后有多大成就就很难说了。但笔者在三亚见到几个达州农民,他们到那里承包了大片蔬菜地,利用他们在川种地的经验和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在这片土地上生产出大量的新鲜蔬菜,不仅为繁荣三亚农产品市场作出贡献,自己还在三亚置下房产。笔者认为,这也是出川成才的事例吧。

在国家开发西部的大好形势下,在川也不是不能成龙的,只要克服那些‘虫’和‘鼠’的缺点,放眼中华的崛起,也会大有作为,如今在川有大作为的人不少,就是最好的例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