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馒头’原是诸葛亮发明的‘蛮头’

(2010-11-22 14:59:10)
标签:

馒头和包子

馒头的故事

诸葛亮

彝地忌讳

称谓的变化

杂谈

分类: 杂谈

          在凉山切忌说‘馒头’         

笔者曾听一个在凉山工作过多年的县委副书记称‘馒头’为面包,觉得有点稀奇,难道凉山习俗与西方一样?得到的回答令人吃惊:“在凉山,切忌说‘馒头’,说成面包或馍馍都可以。彝族人忌讳这个词。如果你说‘馒头’,彝族人一定会很不满的回答‘汉头’!”是啥原因呢?我听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馒头与包子是一回事,是三国时诸葛亮征孟获时发明的。诸葛亮领大军渡过泸水时,士兵遇瘴气多病倒,一了解南夷地方习俗的部下对诸葛亮说:“蛮地多邪术,常用人头祭品上供,祈求神灵护佑,我们也应按此地习俗求神灵帮助。”诸葛亮认为这个习俗太野蛮,没有听从这部下的方法,命人用羊肉和猪肉剁细后做成馅,外面裹上面,做成人头的形状,称“蛮头”,代替人头当作祭品。据说诸葛亮此举被神灵认可,得到神灵护佑,七擒孟获而安定了大西南。诸葛亮发明的‘馒头’受到士兵的喜爱,从此流传到全国,名称也由原来的‘蛮头’变为后来的馒头。但凉山地区却仍然将之听成‘蛮头’,有侮辱少数民族之一,所以忌讳此语。

后来读书,发现这县委书记的故事并非杜撰,有书为证。宋人高承的《事物纪原》就载有相同的故事。不过,宋以前的馒头是有馅的,即如今称的包子。但如今的吴语中,有馅无馅的都称馒头,就是很好的例证。据考,馒头的称谓的明显分化是在清代,北方物产不如南方,作馒头偷工减料,省去馅,也称馒头,有的称为馍馍;有馅的则称为包子。而南方不少地方仍然保持诸葛亮发明的原始称谓,有馅无馅都称馒头。奇怪的是四川某些乡下,将无馅的称为包子,有馅的称为点心,就另当别论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