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民俗四川
民俗四川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30,839
  • 关注人气:93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成都惊现《禹王碑》拓本

(2010-11-19 08:52:39)
标签:

蝌蚪文

禹碑的故事

成都拓本

杨慎译文

文化

           成都惊现《禹王碑》拓本       蜀山怪客

继成都天府广场发现东汉古碑不久,昨晚成都电视台又报道,一市民家藏有《禹王碑》拓本。对其文字不识、来历不甚了解。《禹王碑》是国宝,其拓本也是稀有古迹。蜀山怪客对其渊源略知一二,特在此介绍如下:

  成都惊现《禹王碑》拓本

禹王碑,又称《禹碑》,因最先发现于衡山岣嵝峰,又称岣嵝碑,位于岳麓山顶禹碑峰东,与黄帝陵、炎帝陵被文物保护界誉为中华民族的三大瑰宝。 禹王碑镌石崖壁,宽 140厘米,高184厘米,碑文9行,每行9字,共77字,为夏代蝌蚪文,字体苍古难辨,郭沫若曾花三年研究,仅识三字,有谓蝌蚪文,有谓鸟篆。系宋嘉定年间摹刻于此。1935年建石亭护之,亭侧有清欧阳正焕书“大观”石刻,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成都惊现《禹王碑》拓本

岣嵝碑所用文字为夏代官方文字,早于商周金文。这种文字到战国末期逐渐消亡。秦汉文字改革后,绝大多数文人无法识读了。明代学者杨慎为解读禹碑第一人。

  成都惊现《禹王碑》拓本

关于《禹王碑》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相传大禹父亲鲧被尧选中治水,采用造堤绳坝的办法治水,达九年之久,不但没有把水患治住,水患反而变大。舜继位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察看,他发现鲧治水不力就把鲧杀于羽山(今山东郑城东北)。舜又根据四方部落推举,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继承父业,开始头七年治水也没有取得成效。但他顽强不屈,一方面与老百姓一起凿山挑土,一方面找治水良法。一天,他治水来到衡山,舜说黄帝把一部以金简为页、青玉为字的治水宝书藏在衡山上,但具体在什么地方却无人知道。大禹治水心切,就杀了一匹白马,祷告天地,接着他便睡在山峰上几天不起。直到第七天晚上,他梦见一位长胡子仙人,自称苍水使者,授与他金简玉书藏地密图。醒来后他按照密图寻找,果然找到了这部书。他抱着宝书日夜细心研读,求得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大禹按照书上指点,率领众百姓凿山开石,疏通壅塞,把危害百姓的洪水引进江河,归顺大海。大功告成后,大禹把金简玉书送回原来的地方,仍用盘石压盖起来,并在岣嵝峰上刻了一块碑。 后来,人们就把大禹杀白马以祭祀的山峰叫做“白马峰”,把掘出宝书的山峰叫做“金简峰”,把那块石碑叫做“禹碑”。

  成都惊现《禹王碑》拓本

 东汉赵哗《吴越春秋》就记载了这一传说。后来禹碑失传很久,直到南宋嘉定五年,何致游南岳,遇樵者引至碑所,始摹其文,而后又不知下落。明嘉靖十二年太守潘镒在土人帮助下搜得此碑,将之拓下藏于岳麓书院,但无人识得。云南安宁人张碧泉时掌管岳麓书院,知杨慎当时住在云南安宁,便将此拓本带回安宁,请杨慎认读。

杨慎揣形会意,花了很长时间将这禹碑的77个字破译出来。张碧泉后来将之带回岳麓书院,此译本就流传于世。

                   杨慎禹碑释文

  承帝日咨,翼辅佐卿。洲诸与登,鸟兽之门。参身洪流,而明发尔兴。久旅忘家,宿岳麓庭。智营形折,心罔弗辰。往求平定,华岳泰衡。宗疏事裒,劳余神堙。郁塞昏徙。南渎愆亨。衣制食备,万国其宁,窜舞永奔。

杨慎是破译禹碑第一人,功不可没。自此以後,《禹碑》的铭文流传日广,研究也愈加深入,译文也不少,“其中就数杨慎的译文最为文从句顺,也最通行。杨慎对推动《禹碑》的研究功不可没。今所见杨慎行书《禹碑考证》残卷,乃清宫旧物,著录於《石渠宝笈续编》,通过与其传世古籍文献中的相关内容互证,可再现杨慎对《禹碑》的研究过程,亦使今人体会他不平凡的政治生涯和学术成就。

有意思的是,相传禹是四川羌人。杨慎是成都新都人,这次《禹王碑》拓本惊现成都,不是巧合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