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方言里的板眼儿
一个乡村教师对不听话的学生们训话,用的是四川典型的方言 :
‘数学都学不好叻人、我是最看不起叻洛、你看你后头叻几个娃儿、后头叻一档档、哪个像读书叻?纯粹就是来混叻、要混嘛混点板眼儿嘛、一点板眼儿都没得、就整些汪儿麻子叻得行得很!’
这教师所说的板眼儿
,在四川方言中是常用的名词,使用频率颇高。不仅乡下人用,城里人也用 ;无文化的人用,知识分子也用。比如在媒体上不少文章题目使用该词 :
行业标准缺失
成都部分精装房蒙人"板眼儿"多。
内宜高速自贡收费站前的“板眼儿”
小时候大家都耍过哪些 ‘板眼儿’
四川展言子即歇后语有,光屁股坐板凳_有板有眼 ;
牙刷儿脱了毛毛,’板眼儿’多!
在四川方言中,板眼儿是个很通俗的词,但其渊源却很文雅。板眼,本来是民乐和传统戏剧如川剧,京剧中的节拍,每小节中最强的拍子叫板,其余的拍子叫眼。如一板三眼(四拍子)、一板一眼(二拍子)。在川剧和京剧中,一板一眼的节拍形式,称为“一眼板”,其板位在第1拍,眼位在第2拍。一板三眼的节拍形式,称为“三眼板”(相当于4拍子),其板位在第1拍,头眼在第2拍,中眼在第3拍,末眼在第4拍。有板无眼的节拍形式,称为“流水板”(相当于1拍子)如西皮流水。每拍皆为板位,但不能理解为每拍都是强拍。无板无眼的节拍形式称为“散板”,如“二黄散板”。亦即自由节拍形式。
以前,戏剧人们是人们文化娱乐的主要形式,戏剧语言必然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用语 .人们受戏剧的影响,这个戏剧上的专业名词便走入民间,并给它赋于新的意义 :比喻条理和层次,
如他说话做事都很有板眼儿,
或他说话做事有板有眼 ;方言中比喻办法、主意,名堂等 :
不仅四川,其它省市均有此词,不过少加儿音,不时出现在作家们的作品中。
比喻规矩;秩序 .如老舍《四世同堂》四四:“他很爱说话,但是他留着神,不让他的话说走了板眼。”
吴组缃《山洪》二三:“吃饭睡觉以及喝茶歇肩,都吹哨子,一点错不得板眼。”
比喻主意、办法、手段。如克非
《春潮急》八:“看不出你个老实人,还会耍这个板眼儿。”
比喻关键的地方。如马烽
《结婚现场会》:“不,你说的都在板眼上。你批评得很对,很好。”
自宋元戏剧诞生以后,板眼这个词就已在民间语言中应用。明朝四川状元,著名文学家,诗人杨慎字升庵的《丹铅总录·物用·鼓刀中音》中说:“
庄子 谈庖丁解牛处云:‘奏刀騞然,莫不中音。’中音者,鼓刀之音节合拍也。刀声亦合乐府之板眼。” 明
王骥德《曲律·论板眼》:“古拍板无谱, 唐明皇 命 黄幡绰 始造为之。
牛僧孺目拍板为‘乐句’,言以句乐也。盖凡曲,句有长短,字有多寡,调有紧慢,一视板以为节制,故谓之板眼。”
可见板眼儿这个词并非俗语,其文化历史渊源颇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