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祠离成都仅80公里,但去乐山、峨嵋多次都未去拜访。第一次是在五年前,笔者陪一学术会议的代表去乐山-峨嵋二日游,顺道去三苏祠走马观花半小时,对那里的印象不深,只觉得三苏祠太小,大门口正在搞基建,显得很乱。难道赫赫有名的三苏祠就那样名不副实吗?最近再次去三苏祠,才发现当初的印象完全错了。


如今的三苏祠门前,是一条长长的仿古大街,三苏祠大门与三苏纪念馆相对成趣,令游人仿佛走进古宋街道上。跨进大门,一座富有四川特色的古典式的园林建筑呈现在眼前:周围红墙环抱,绿水萦绕,荷池相通,曲径亭榭,花草扶疏,小桥频架,堂馆亭榭掩映在翠竹浓荫之中,错落有致。从古到今,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来此景仰,吟出优美的诗文;不知有多少高人雅士来此驻足,留下隽永的对联;不知有多少中外游客来此游览观光,追寻三苏的道德文章。楼台亭榭古朴典雅;匾额对联词意隽永。尤其是陈钟祥题大殿的对联,道尽苏轼父子风采,蜀中俊杰神韵:
拜堂堂父子,三君文章与北宋争传,中原雄视无他手;
看滚滚江流,一代人物是西川特出,山水英奇在此眉。
正殿前庭一株六百多年的古银杏树双干同体,给殿内的苏洵、苏轼、苏辙的塑像增添了威严。殿后是苏宅古井和古黄荆树,是当年苏轼一家取水的见证。那棵历经八百多年的黄荆树似乎成了精,至今仍然吐露新芽。那标牌上写着“黄荆条子出好人”,这是四川人教育子女的特别法宝:黄荆是灌木,每年发芽长出细长的枝条,用来惩罚孩子时只有皮肤之痛而不伤骨肉。难道当时苏老泉用这黄荆条子祭过苏轼、苏辙的屁股?如今是无文献可考了。

出了正殿和苏宅古井,是苏宅当年的放生池,池边宽敞的院坝或许是当年苏氏兄弟游玩的地方,一座苏轼的坐塑像飘然屹立,大有东坡先生飘然洒脱风貌,而那道浅浅的山岩上的“连鳌山”几个大字,则是苏轼年轻时留在家乡的笔迹,可见宋朝书法四大家之首的苏轼,年轻时就显现大家风范!


这次有全天时间游三苏祠,祠内园林的每一个角落都不会放过。原来庭院后面茂林修竹,树上柚子悬垂,给人望柚止喝之感;曲径通幽,溪流蜿蜒,池水将一个个亭榭、楼宇连成一一体,是游人和当地居民游乐休闲的最佳场所。除了那累累的柚子外,令人感慨的是园内那如古树般高耸的兰竹,在川西地区的确罕见。园内许多池塘都种有荷花,而且从三苏之时起就出稀有的并蒂莲。然而已是深秋季节,不仅不见并蒂莲,连荷花也未见一朵,足见笔者来此之迟也!



穿过茂林修竹、亭台楼榭,眼前突然开阔,碑亭凸现在游人的面前。据称这里收藏了68种145通碑刻。“丰乐亭记”、“醉翁亭记”、“表忠观碑”和“罗池庙碑”四大名碑的金石碑文或碑拓本,让游人饱览了古书法家们的神韵。

三苏祠对门的三苏纪念馆,收集了自明、清以来大批批文物,其中历代刻印的三苏文集及有关古籍、字帖拓片无数。笔者对苏轼书法作品极感兴趣,还偷偷摄下一张,于此献给博友。


馆内除苏轼馆外,还有苏洵馆、苏辙馆。让我们了解眉山出苏氏父子三大文豪的渊源。小时候听老师说‘苏老泉八十三岁中状元’、‘苏小妹三难新郎秦少游,今方知谬也。苏洵夫妇对子女的教育费尽心机。为让苏轼兄弟开阔眼界,还带领兄弟二人遍游祖国的名山大川。那位传说中的才女苏小妹,原是苏八娘,说是苏轼的小姐姐,可惜错配其表兄,被折磨而死,年仅18岁,成为苏家一大憾事。
三苏祠,这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确值得游览。看来一天时间还是觉得少了点,以后还得再去,尤其应选在盛夏去,还可观赏并蒂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