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民俗四川
民俗四川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30,839
  • 关注人气:93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端午节习俗与张献忠剿四川

(2009-05-27 14:27:31)
标签:

端午节

传说故事

习俗

杂谈

     端午节成为国家假日,最兴奋的可能是广大平民百姓。在蜀乡,端午节是除春节之外的最重要节日。他们并不知道端午节与祭屈原、伍子胥或曹娥的关系,但很注重端午节的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抢鸭子(在我的家乡资阳,还将李子等水果、粽子等抛在河里让人抢)、喝雄黄酒、门前挂菖蒲、陈艾,戴香包等。端午习俗全国大同小异,从苏轼的《六幺令》词,可见北宋时期已有这些习俗: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

  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

  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小时候在端午节前,母亲就忙着给我们做香包儿(四川人总爱在后加一儿字)。端午香包儿均用彩色丝缎及丝线做成,分成几段:最上面的是各种形状(一般为长方形)香包,内装香料、雄黄等,据说可辟邪,又香气逼人,故曰香包儿;次一层是猴丝儿(儿语),即彩色小猴子;再下是彩色粽子,最后是垂吊的丝绦。到端午节这一天,孩子们都将香包儿戴在衣襟上,还要互相攀比,看谁的香包儿做得最漂亮,可以说是孩子们在端午节最引以自豪的东西。

端午节吃粽子外,还会有盐蛋,各式动物形态的点心(其实是花卷、饺子),及喝雄黄酒。那是将雄黄与白酒混合的乳浊液,孩子们喝后会感到嗓子特别难受,但大人们还是要小孩们喝一口,说是可以避邪;然后在孩子的额头上、脸颊及耳朵下点上雄黄酒,酒挥发后便呈黄色花脸贝儿。大人们说这可避虫蛇,今后蚊子、干黄鳝(蛇)就不敢咬你了。其实雄黄的化学名是三硫化二砷,虽可以入药,但因砷是有毒元素,喝雄黄酒不是一个好习俗。

关于挂菖蒲和陈艾,四川民间认为是避邪防治病的传统习俗。端午节的傍晚,父母都会用菖蒲和陈艾熬一锅水,用来给孩子们洗澡,避免以后生疮和被蚊虫叮咬;陈艾则一直挂在那里风干,以后作药用。以前农村缺医少药,凡发痧肚疼,嚼一些陈艾干叶子治病很见效。

关于门前挂菖蒲陈艾,我们乡间有这样一个传说:明末义军领袖张献忠入川正逢端午节,他在一草丛拉屎,随手扯一把阔大的草叶插屁股。谁知哪草是霍麻(蕁麻),皮肤接触后立刻引起刺激性皮炎,如瘙痒、严重烧伤、红肿等。张献忠因痒痛难忍,故大骂四川不仅人坏,连草都很坏。立誓要杀尽四川人。但受蕁麻之苦的张献忠被附近一老农用草药水一洗,其难言之隐一洗了之。据说用的就是陈艾菖蒲熬的水。为报答老农之恩,张献忠叫老农家门口挂上菖蒲陈艾作标记,他的兵就不会伤害他们。老农将此信息传给左邻右舍、亲戚朋友,于是有一批人免于张献忠的杀害。后来端午节门前挂菖蒲陈艾成为端午节习俗。这是我的家乡流传很广的故事,在网上还看到其它有关这一习俗与张献忠的传说:

传说一:张献忠的部下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所不为,百姓苦不堪言,纷纷逃离家园远赴他乡,而这些流寇仍然穷追不舍。这时,他们看见前方有一位少妇带着两个幼童匆匆行走在逃难的人群中,而让他们感到奇怪的是,少妇将一个年龄较大的男孩背在背上,却把年小的女童牵着同行。张献忠看这样的状况不解,便追上这个妇人,厉声喝叱道:“你个好狠心的婆娘,为啥子背着大的娃儿,却让小的自己走路?”疲惫不堪的少妇说道:“你们有所不知,因为你们的追杀,我的兄嫂已经死在你们的屠刀之下。为了保留住他们这唯一的血脉,我只好将他背在背上,只怕他走失而对不起死去的亲人。”一席话还真打动了张献忠,他们没有想到,少妇还有这样善良而高尚的情怀,他们良心发现,随即就放了她,临别时还告诉她一个逃生的秘密:马上赶回家,并在家门上挂一束艾叶或菖蒲,当兵的见到门外悬挂艾叶菖蒲的就不会杀了。少妇信了,回到家中她依照吩咐挂上了菖蒲,不仅自家门口挂,还告诉左邻右舍一条街也都挂上了。因此,这条街上的人才逃过了这场劫难,他们也就成为四川唯一的土著居民。而这一天,正逢五月初五,劫后余生的人们为了纪念这个难忘的日子和这段难忘的历史,每逢这一天,家家就有了挂艾叶、菖蒲的习俗。

传说二:相传这一风俗始于明末。义军首领张献忠入川,在剑阁木马驿附近遇险,多亏一老妇人搭救。张临别时说:“我张献忠要是得了势,要把害人的财主们杀绝!“老妇问道,你怎么识别财主与穷人呢?”张献忠说:“你老人家可在门上挂片菖蒲叶。”端午前夕,张献忠率领起义军入川,攻克剑门关,传令全军:凡门上挂菖蒲者,不得扰害。从此,端午节便增加了挂菖蒲的风俗,流传至今。

后来有人为张献忠翻案,说张是农民起义领袖,那些传说是统治阶级制造的污蔑之辞。但翻开四川史,张献忠在四川大开杀戒是不争的事实,否则就没有后来的湖广填四川了。如今在端午节谈谈这些传说,纯属娱乐,我想如今不会有人扣以污蔑农民起义领袖的大帽子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