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诗词看元宵节习俗与洋标签
(2009-02-09 10:00:43)
标签:
灯会汤圆情人节杂谈 |
元宵节是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元宵观灯或灯会是一广大民众都参与的活动。元宵观灯在唐朝就很盛行。小说《薛刚反唐》中有描写元宵灯会造成拥挤,薛刚在元宵灯会踩踏人惊动圣驾而获罪的情节。唐诗人卢照邻的诗《十五夜观灯》生动地描写了元宵灯会的盛况: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明朝才子唐寅伯虎的元宵诗更将灯会与元宵节连成一体: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清朝唐顺之的《元夕影永冰灯》更描写冰灯盛况。
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
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
烛花不碍空中影,晕气疑从月里看。
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
由上古人诗描述来看,元宵节灯会、或放花灯,是元宵节的主要活动。
元宵节吃汤圆,预示团团圆圆。
元宵节吃汤圆,也是自古以来国人的习俗。不过南方人吃汤圆,北方人吃元宵。但是北方人的元宵与汤圆是由区别的。元宵多是现做现卖,用馅在江米(南方称糯米或酒米)粉中不等滚动,裹上江米粉成汤圆状。这种元宵煮熟后比较硬,不如汤圆软和,即比较有嚼头。这是北方人的嗜好,如吃面条,也要粗大、有嚼头一样。在古人的诗中,关于汤圆、元宵都有描写。宋人姜白石的诗道: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清人符曾的《上元竹枝词》便是北方的元宵: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因此,近日媒体纷纷将元宵节说成中国的情人节,其依据为辛弃疾和欧阳修的词: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据说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
说元宵节是中国的情人节也不无道理。不过早就有人提出将七月七日牛郎与织女鹊桥相会之日定为情人节,似乎也有神话和浪漫色彩。两者之争有何结果姑且不论,中国的创痛节日硬要打上一个洋标签却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