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与知己
知音,指理解自己特长的人;知己,则是彼此相互了解而情谊深切之人。常言道,千金易得,知音难求。典出“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士大夫俞伯牙奉命来楚国修聘,在江上行舟中抚琴,因一樵夫锺子期偷听而弦断。古人认为有知音偷听,弹琴者的琴弦必断,因此俞伯牙很怀疑这个樵夫懂琴。于是弹琴考核子期。当俞伯牙弹到描写高山的曲调时,锺子期就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在弹到描写流水的曲调时,锺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于是俞伯牙将锺子期引为“知音”,相约第二年中秋再聚。安知后来锺子期因病去世,俞伯牙深痛失去知音,便断弦摔琴,以谢知音钟子期.有诗曰: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锺子期为何早逝?据《警世通言》,原来是俞伯牙临别时赠于黄金,锺子期用来购书攻读,旦则采樵负重,暮则诵读辛勤,因心力耗费而死。锺子期为何要如此辛劳呢?不过是为功名而已。因知琴而与士大夫相交,被视为知音,可两人地位悬殊,难以深交,于是购书苦读,以期位列官阶,能与伯牙同起同坐。所以锺子期虽在山野草莽之间,却向往升官发财;而俞伯牙呢,在锺子期死后,不仅断弦摔琴,而且告知锺父,他办完公事后将辞官,迎接子期父母,养老终身。“吾即子期,子期即吾也。”可见俞伯牙与锺子期是两种思想境界,虽为知音,而非知己。伯牙可学,子期不可学也.
《红楼梦》中林黛玉说“若无知音,宁可独对着那清风明月,苍松怪石,野猿老鹤,抚弄一番,以寄兴趣”。黛玉将宝玉引为知己,但在抚琴上却不是知音,曾说弹琴与宝玉听是对牛弹琴。一次妙玉同宝玉偷听黛玉弹琴,妙玉认为黛玉的曲调过于悲伤,“音韵可裂金石矣,只是太过。”致使黛玉的弦断。妙玉可谓黛玉的知音矣,但非知己;宝玉与黛玉虽非知音,但黛玉并不因此看不起宝玉,宝玉也不因此自惭形秽,他们可谓超凡脱俗之人!
古人常以‘琴棋书画,样样皆通’自鸣得意。知音是高雅的表现,但非人品的体现。白居易的“琵琶行”描写一个女人弹琵琶:“絃絃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可谓深懂曲调语言;又曰:“大絃嘈嘈如急雨,小絃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何等形象生动,白居易可谓懂琴艺矣!然白居易不会将这琵琶女引为知己,而是娱乐之余发发感概而已。
知音难求,知己更难求,既是知音又是知己则是难上加难。但并非没有,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可谓知音又算知己。他们因琴而爱,因爱而结合,因爱而有文君当垆的佳话,真乃古今第一才子佳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