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簇焰火
现在很多人相信,人类籍以存身的这个宇宙,始于140亿年前的一簇“焰火”——这个说法叫“大爆炸理论”,是关于宇宙起源的“科学”,学问大得了不得。据说,大爆炸理论基于上世纪春天的三大发现。
一是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固然伟大,却犯了一个伟大的错误。本来,从
他的广义相对论引力场方程可以推导“宇宙不是膨胀就是坍缩”,可是,作为一介推倒经典物理学大厦的勇士,他也向世俗“屈服”了,弄了一个所谓的“宇宙常数”去按捺广义相对论本身的革命性。后来的观测实验证明“宇宙真的在膨胀”,令爱因斯坦懊悔不已。苏联宇宙学家弗里德曼于1922年把爱因斯坦没有做完的事,接着做下去,发现了广义相对论引力场方程的一组重要的解,即“膨胀宇宙”的曲率分别为正、负、零时的3种图景,史称“弗里德曼宇宙模型”。
二是哈勃的发现。上述“弗里德曼宇宙模型”,被美国天文学家哈勃的观测实验所证实。哈勃发现宇宙正在膨胀:他发现所有的星系都在直接地相互离开,所有的星体“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这种情形,就像一个画上了许多斑点的气球被吹胀,随着气球逐渐膨胀,“任何两个斑点之间的距离逐渐加大”——墨滴儿,你还记得6年前洪山广场上空的焰火吗?我们的宇宙,就是被某个巨人点燃的“一朵无比宏伟且绚丽绽放着的焰火,我们所谓地球,乃是这一朵焰火中的一粒呈现蓝色的烟尘。(此处引文见本博文章《月光如水照缁衣•天人合一》)”
三是伽莫夫的发现。伽莫夫“预测”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在1960年代被实际探测到,致使大爆炸理论获得决定性的胜利,以前流行的“稳恒态宇宙”理论从此被打入冷宫。
墨滴儿,我们复习一下老聃关于这簇“焰火”的描述。《道德经》第40章认为:宇宙的开端是一个“无”的状态,即“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聃所说的“无”,是“真正的无”,即空间、时间或事件全都是“无”。所以,老聃在《道德经》的开篇即以无比坚定的口气宣称:“无,名天地之始”,与2500年后的霍金说的一模一样。
薪尽火传
好!通过“焰火”教育,我们知道了宇宙的开始,老聃说“能知古始,是为道纪”,可是还不够啊!因为,我们还不知道宇宙的结局呢?关于宇宙如何结束的话题,我在乱翻古今中外书籍的过程中,发现惟有无产者导师恩格斯的某些见解“是为道纪”!恩翁的《自然辩证法·导言》写道:
无限时间内宇宙的永远重复的连续更替,不过是无限空间内无数宇宙同时并存的逻辑的补充;这一原理的必然性,就是德莱柏的反理论的美国人脑子也不得不承认了。
这是物质运动的一个永恒的循环,这个循环只有在我们的地球年代不足以作为度量单位的时间内,才能完成它的轨道。
在这个循环中,最高发展的时间,有机生命的时间,尤其是意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生物的生命的时间,正如生命和自我意识在其中发生作用的空间一样,是非常狭小短促的;在这个循环中,物质的任何有限的存在方式,不论是太阳还是星云、个别的动物和动物种属、化学的合成和分解,都同样是暂时的,而且除了永恒变化着、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以及这一物质运动和变化所依据的规律外,再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
但是,不论这个循环在时间和空间中如何经常地和如何无情地完成着,不论有多少百万个太阳和地球产生和灭亡,不论要经历多长时间才能在一个太阳系内而且只有一个行星上造成有机生命的条件,不论有无数的有机物一定产生和灭亡,然后具有能思维的脑子的动物才从它们中间发展出来,在一个短时间内找到适合于生活的条件,然后又残酷地被消灭——我们还是确信:
物质在它的一切变化中永远是统一的,它的任何一个属性都永远不会消失;因此,它虽然在某个时候一定以铁的必然性毁灭自己在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而在另外的某个地方和某个时候一定又以同样铁的必然性把它重新产生出来。
墨滴儿,当我第一次读到恩翁此言,哭了三天三夜!原来辩证唯物主义、“道纪”、广义相对论、量子引力论、自然科学、“科学哲学”乃至全部的真理,就是四个字:永恒循环!
我以为,所谓“无限时间内宇宙的永远重复的连续更替,不过是无限空间内无数宇宙同时并存的逻辑的补充”,是向我们泄露了一条“天机”!如果说“我们的这一个宇宙”是永恒循环的,是有生有灭的,是140亿年之前的一次“无中生有”,或将于140亿年之后“复归于无”,然后再来一次“无中生有”……这些道理,我们通过《道德经》、通过爱因斯坦或者霍金,已经知道啦!那么,与“我们的这一个宇宙”同时并存着“无数宇宙”,而且“无数宇宙”同样是永恒循环的,这是铁的逻辑,铁的规律,铁的必然性,则是恩翁无比睿智的独创。
老聃是支持恩翁的!《道德经》第6章说“谷神不死”——惟有“谷神”所代表的“永恒变化着、永恒运动着的物质”是永恒不灭的,
惟有“道”——“这一物质运动和变化所依据的规律”是永恒不灭的,除此之外“再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道”由“谷神”传递,在旧宇宙膨胀与坍缩或者生与灭之际,“道”便由“谷神”送达新的宇宙。庄周也说过,薪尽,火传,前薪虽尽,后薪以续,前后相继,火种不灭。
恩翁的这番话,乃是典型的“道是无情却有情”。什么叫“无情”?无情,就是说出真相。什么叫“有情”呢?有情,就是明知真相而肯安心。不仅对于“天道”而言是这样,对于“世道”与“人道”来说,也是这样。比方说,我长叹息赤县蜩螗兮,哀民生之多艰,上浮戾气、骄娇乎焦哉,下赋流形、乱烂斯滥矣——我明明知道如此真相,还肯安心,吃我该吃的饭,做我该做的工,说我该说的话,走我该走的路,爱我该爱之善,憎我该憎之恶,不亦有情乎?
聃循环论
9日的博文说过一番“聃子”,我感到言犹未尽。因为,“量子场”的粒子不过是场的局部凝聚(或曰“涨落、扰动”),甚至还有一种轻蔑的说法,说粒子是场的完美状态的某种瑕疵,我想,“聃子”对于
“聃场”来说,也是如此罢。“聃场”是个啥家伙呢?
我所谓“聃场”,是以“量子场”为物质基础而上升至老聃哲学层面的场,有点像爱因斯坦孜孜以求的“大统一场”。如果说量子场论描述了它的物理性质,那么《道德经》则更多地描述了它的哲学风范。聃场是物质的,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确确实实存在着的特殊物质;聃场包括物质、能量与信息,“波动”是它的一般存在形式,“粒子”是它的特殊存在状态,或者说“聃场”物质此起彼伏、时散时聚,伏之散之表现为场,起之聚之表现为粒子;如果说粒子是“波包”,则波与“波包”是对立的统一,波随时随处形成“波包”,“波包”随时随处融汇入波。《道德经》许多章节,已经不厌其烦地讲述了“聃场”系列故事,略举数例。
第4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第6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第14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第21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本着“把书读薄”的原则,我且以老聃的材料为“聃场”定义:聃场,强字之曰“夷希微”,乃天地之根、万物之宗、众妙之门、不死之谷神,冲兮玄兮、绵兮绳兮、渊兮湛兮、惚兮恍兮、窈兮冥兮、寂兮寥兮,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周行而不殆”是永恒的循环,但还不是我说的“聃循环”。我所谓“聃循环”是在聃场之天道的照耀下,绵绵不断地倾向于柔弱者的永恒的循环,用符号表达是“弱→强”的永恒循环!同上,《道德经》许多章节,已经不厌其烦地讲述了“聃循环”本状,亦略举数例。
第36章:“将欲弱之,必固强之……柔弱胜刚强。”第40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第42章:“强梁者不得其死。”第43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第76章:“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第77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第78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如果接过上文恩翁的话茬,便是:在物质运动的这个永恒的循环中,向内——包含着无穷层次的循环即“总体循环套局部循环、大循环套小循环、小循环套微循环”,也正是向外——并存着无数宇宙的逻辑的补充;但是无论在何宇宙、何时间、何空间、何层面的循环中,必然有一种循环照亮一切宇宙一切时间一切空间和一切层面,这就是柔弱胜强刚的永恒循环。
记起来了,亲爱的墨滴儿,我小时候常听祖父说一句“人家说我弱,我说我不错”,一直不得其解。这次学习《道德经》,好像有点“开悟”,祖父“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第67章)”,一辈子很平凡或者叫“平庸”。我在他的庇护下,享受着温馨的童年和少年。祖父的死非常安详,真正的高寿正寝无疾而终。中午,母亲还在给他喂酒、喂“锅盔(烘烤的面饼之类)”。下午,人乏了精神。傍晚,我握着他的手,看着他平平静静地西去,他的手温暖柔软。这就是“人家说我弱,我说我不错”,而留仙台镇的几个“强梁者不得其死”。
记起来了,亲爱的墨滴儿,墨西哥有一支人民武装叫民族解放军,即“萨帕塔”(我们不能学媒体说人家是“恐怖组织”),其副司令马科斯,既是佐罗式的英雄,又是庄周式的文豪,他的作品集《我们的语言就是我们的武器》里有一句话,我十分喜欢,“我们就是你们——马科斯是旧金山的同性恋者,是南非的黑人,是欧洲的亚洲人,是西班牙的无政府主义者,是以色列的巴勒斯坦人,是圣克里斯托瓦尼尔街头的玛雅人,是德国的犹太人,是波兰的吉普赛人,是魁北克的莫维克尔族人,是波斯尼亚的和平主义者,是夜晚10点钟还在地铁里面的单身妇女,是没土地的农民,失了业的工人,苦闷的学生,当然,是山区里的萨帕塔人……”,一句话,“马科斯”同时是一切弱势群体,不过,柔弱终将胜刚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