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影子银行带来的潜在风险
(2013-08-12 08:36:36)
标签:
经济发展杂谈经济政策 |
分类: 宏观经济 |
中国影子银行的过度发展是制造金融泡沫和酿就银行钱荒的主要成因。影子银行存在的潜在风险值得警惕,需要我们认真化解、严加防范。
第一,期限错配造成的流动性风险。中国影子银行体系面临的一大风险是资产方与负债方的期限错配。从负债方来看,由于商业银行之间存款竞争激烈、监管机构对贷存比进行季度考核等因素,导致影子银行产品呈现出短期化趋势。从资产方来看,为了获得更高的收益率,影子银行资金的投向越来越偏向于中长期项目。例如,影子银行体系最主要的投资产品——城投债的期限平均为5至8年。期限错配意味着,要保证资产方的稳定以获得较高收益率,影子银行必须依靠短期理财产品的滚动发行(发新还旧)来应对由期限错配导致的周期性流动性压力。一旦老的理财产品到期,而新的理财产品不能足额发行,那么影子银行体系不得不通过紧急出售中长期项目债权来为理财产品还本付息,而在紧急出售中长期项目债权的过程中,影子银行体系无疑将会遭遇较大损失。
目前流行的“资金池”理财业务,进一步放大了影子银行体系的期限错配。“资金池”理财是指商业银行将来自多个不向理财产品销售所得的资金汇入一个总的资产池,之后将该资产池的资金投资于不同类型、不同期限、不同风险的金融资产,例如信托计划、债券、股票基金、货币市场工具等。资金池依赖发行理财产品募集资金,募集的资金均被用于投资较高风险、较长期限的金融产品。这在市场繁荣时期均能给商业银行带来不菲的利润,但都面临着期限错配的风险。此外,这种集中运作模式使得资金池业务变成了一个“黑匣子”,以至于相关信息披露严重不足。购买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不清楚自己投入的资金究竟被用于购买了何种具体资产,以及需要承担何种风险。一旦资金池所投资的部分高风险资产出现亏损,这可能导致理财产品投资者对整个资产池的安全性失去信心.甚至可能引发集中赎回的风险。
第二,信用违约风险。中国影子银行发行相关产品的收益率普遍较高,而一旦所投资项目出现经营问题,不能提供如此之高的回报率,那么影子银行产品就可能出现信用违约。目前中国影子银行资金运用最集中的三个领域,即工商企业、基础设施与房地产,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问题。一旦此起彼伏的违约削弱了投资者信心,未来新募集资金规模可能显著下降,这又会通过加剧期限错配而引发进一步的负面影响。
因为大量银行、信托以及其它金融机构纷纷采取借短期投长期和杠杆投资的策略,大量投资房地产、地方债、民间借贷等赚取超额利润,金融创新和表外业务的发展,也为银行参与这类高风险的投资创造了便利,在银行体系之外,影子银行疯狂扩张,其中2万亿规模的理财产品是银行隐藏的第二资产负债表,使其可以规避贷款限制,绕开监管者防止贷款过度的措施,积淀了大量的金融风险,一旦出现资产链断裂现象,会引发大面积信用违约风险,我们不得不防。
第三,对央行货币政策制定及实施有效性构成挑战。影子银行的发展,也对央行传统上将M2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做法形成了挑战。由于银监会与央行在每个季度末对商业银行的贷存比指标进行考核,因此商业银行有在每个季度末维持较高人民币存款的冲动。为规避监管,商业银行倾向于在每个季度期初发行期限在3个月以内的理财产品,这就会形成人民币存款增量在每个季度第一个月大幅下降(存款由于购买理财产品而转出),而在第三个月大幅上升(由于理财产品到期而转为存款)的局面。银行存款增量的变动导致M2增量的扰动,影响了M2作为央行货币政策中间工具的有效性。为此,央行推出了社会融资总额来克服M2统计意义下降带来的问题,但社会融资总量也没有完全统计影子银行体系的一些重要业务,影子银行体系对货币政策带来的困扰也将持续存在。
今年前5个月,我国社会融资规模达9.1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12万亿元,广义货币流通量104万亿元。5年间,M₂占GDP比例从75%上升到200%。正象评级机构惠誉国际公司警告那样,中国信贷规模达到极限。很难像过去那样摆脱过度投资的困境。这意味着未来将面临艰难时期。一面是流动资金充裕,一面却是银行闹钱荒。这说明中国不缺钱,而是放错了地方,实属结构性钱荒。基于辩证分析,央行“不宽松、不放水”的做法是正确的选择。这表明央行在主动挑破泡沫,让资金回归实体经济,把货币杠杆降下来,缩减地方政府负债风险。用短期金融市场的波动,来换取中长期金融和经济的稳定发展,成为李克强总理新经济学的政策主要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