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之三:住在比邻,心隔天涯(居民﹒生活篇)

分类: 走马以色列 |
路遇。住在同一个老城的犹太人与阿拉伯人,每天都在狭窄的巷道中相遇,却不会相互搭理。
有这样一个老城,方圆只有1平方公里,却混居着超过三大民族,彼此信仰着三种截然不同的宗教,并领受着全世界超过18亿信徒的顶礼膜拜。
有这样一个老城,超过3000年历史,经历过数不清的皇朝帝国之治,曾经37次被攻占,8次被毁与重建,到现今仍不能确定归属何方。
有这样一个老城,迷宫般沧桑陈旧的巷道依然停留在中世纪里,却是当今世界上最热门的“政治词汇”的发源地:中东危机、阿以冲突、恐怖袭击、停火协议、宗教冲突……
这个老城,就是耶路撒冷的旧城区。
在耶路撒冷的三天里,我曾经四度进入老城,基本上步行过老城的每一个角落(它实在比想像的还要小),包括她的四大居民区:穆斯林区、基督区、犹太区和亚美尼亚区。
严格意义上说,第一次未算入城,只要到了西面的城墙,现在犹太人叫它作“哭墙”;第二次走的是基督教的“苦路”;第三次是黄昏时候从大马士革门到雅法门,穿过了穆斯林区与基督区,到达犹太区;第四次是上了圣殿山,下来后穿过亚美尼亚区,走向锡安门。
你一定会问:走来走去的,有没有什么“动静”?遇到什么“险情”?
呵呵,没有。
这是一座“生活”着的城市,而非一个“战场”,也许不止我一个游客带着一点点“草木皆兵”的慌乱和敏感匆匆走过,但城中的居民似乎远比游客们要淡定从容。他们没有选择,或者,他们不想选择——离开老城;即使,安全并非总有保证,而危机总是四伏,一触即发。
我不想用太多的文字来描述,还是用图片更直观一点。我但愿能放尽量多的图片,虽然这些图片拍得并不算好,你知道兔子胆子小,一来是“偷拍”,二来或许当时确实有点——慌乱……
因为图片比较多,所以分成“生活篇”和“隔阂篇”两部分。
苦路中的阿拉伯青年人
天黑时,在苦路中祷告的基督徒
这是圣殿山下一间有着四百多年历史的面包铺
老城的街道,巷道深深,走起来如同迷宫般
“苦路”的一段,现在两边全部是阿拉伯人开的店铺。
这是阿拉伯人做的面包,味道不错,在老城的许多角落都可以买到。
这个集市,位于穆斯林区与基督区交界处,两种不同宗教的居民每天就共用着同一个集市。
另一个集市,在大马士革门口,有点像国内的“走鬼”(非法流动摊挡)。
在圣殿山的金顶清真寺前,有一群着装整齐的阿拉伯人拉起横额拍照。这里,犹太人是不可以随便上来的,一定要申请并由士兵跟从,否则可能引起麻烦,甚至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