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之二:圣殿山不能承受之重

分类: 走马以色列 |
前注:还没来得及写“之二”,便从新闻得知:7月1日,耶路撒冷市中心因袭击事件,已经进入紧急状态……
上篇之中曾经引用过这样一句话:“世界的麻烦在中东,中东的麻烦在阿以,阿以的麻烦在耶路撒冷。”事实上,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耶路撒冷的麻烦在圣殿山。”
圣殿山——位于耶路撒冷老城东南角的一座小山,因为公元前1000年前以色列王国的所罗门王曾经在这里建立了耶和华神的圣殿而得名。你也许想不到,多灾多难的耶路撒冷老城也就方圆1平方公里,而仅占其中0.135平方公里的圣殿山,却是这个是非之地中最“是非”、最敏感、最疼的地方。多少年来这里纷争不断,冲突不绝,成为阿以矛盾最难化解的症结所在。
这一切的根源,又来自历史与宗教。
关于历史的叙述:公元前1010年,犹太王所罗门在此建立起第一座圣殿,以存放旧约中提约到的约柜、诺亚方舟、摩西神杖等物;公元前586年,巴比伦王攻占后摧毁了圣殿,驱赶走犹太人;几十年后,波斯灭巴比伦,犹太人回到这里重建圣殿;公元70年,罗马人统治将圣殿完全焚毁,只留下西面的墙基(即现在的“哭墙”)。再过几百年后,奥斯曼土耳其统治这里,并接受伊斯兰教,在此建起了岩石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
关于宗教的叙述:同样信奉《圣经﹒旧约》的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都会清楚地知道,圣殿山上发生了三件重要的事件:亚伯拉罕向上帝献以撒;雅各在此与天使角斗并赐名“以色列”(以神角力之意);犹太王大卫向上帝悔罪并得到蒙赦。除此之外,它还是上帝的圣殿所在地,是倾听上帝声音,人神交流之地。
而对于伊斯兰教徒来说,圣殿山是真主安拉的使者穆罕默德听到召唤,在此踏石升天之处。后来,这里建起了岩石(金顶)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
作为三教的圣地,圣殿山这一片小小的土地,千百年来被投注了太多的爱和恨,已经不堪重负:
在这里,极端犹太组织一直叫嚣要推倒两大清真寺,重建他们的第三圣殿。
在这里,巴勒斯坦的几个武装组织(哈马斯、阿克萨烈士营、真主党,等等)在百米之遥建立了“分部”,并扬言,如果以色列右翼分子进入圣殿山地区,巴以停火协议将不再,“以色列将陷入与整个伊斯兰世界的战争中”。
在这里,2000年9月,时任利库德集团领导人的沙龙强行进入圣殿山上的清真寺内“参观”,引发了巴以之间长达四年的大规模流血冲突……
难怪以色列安全总局前局长曾说过:“在所有阻止撤离行动的手段中,圣殿山无疑是最具破坏力的武器”。
在离开耶路撒冷的最后一天的清晨,我终于来到了圣殿山。
天空是一片纯净的蓝,风很轻,清晨的阳光很柔和地洒在身上。穿过一个由犹太士兵把持的对中国人并不算太严格的“安全门”,就这样,来到了这个3000年老城的最不寻常的地方。
从来没有哪一个地方,像走在这里那样地惶恐不安……——不是因为害怕恐怖袭击,而是因为这一片土地太沉重,举步唯艰……每一处身影或声音都令人疑惑,都可能触碰到最敏感的神经……虽然,一切看上去如此平和,和所有的旅游圣地没有二样:游人不算多;士兵也不算多,只是总会出现在视线范围内。
两个清真寺都大门深锁,据说自从几年前以色列领导人沙龙闯入后就永久性向游客关闭。
穿着犹太传统服装的游客,必须由至少一个士兵陪同。
看似平静的城墙上,隔一段距离有士兵看守。目前的圣殿山问题已国际化,在联合国的主持下由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共管”。尽管如此,历史问题积怨太深,重重交错,积重难返,一触即发!
站在岩石清真寺门前的广场上眺望,可以看到耶路撒冷老城的大部分地方,看到苦路、哭墙、圣墓教堂、橄榄山、锡安山……那些如雷贯耳的,令人或爱或恨的,无法释怀的名字。
在圣殿山上最显眼的建筑当然是金顶清真寺了,据说里面有安拉使者升天的那块岩石,故也叫“岩石清真寺”。大门紧闭,从门外看,外墙的雕刻和绘画何其精美绝仑,叹为观止!
这是圣殿山旁边小路上的联合国主持的“共管委会员”,据说里面委员大都是阿拉伯人。为了维持和平,目前圣殿山问题已国际化,由联合国派驻人员、犹太人、阿拉伯人等几方“共管”。
从圣殿山上看哭墙,它就是圣殿山以西的那面墙,又叫“西墙”。当年罗马军队毁了第二圣殿时,为了炫耀他们的胜利,只留下西面的墙作为见证。两千年来,犹太人每每归来都会来到此地痛哭被侵占的家园。听说,圣殿山上的阿拉伯人时常会向这里的犹太人扔石头。
大马士革门,老城的八大城门之一,在伊斯兰区与基督区之间,现在城门内外已经成为一个大型农贸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