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一组现在霍去病墓左侧陈列。
《卧牛》形象庞大厚重,别具一种朴厚强力的美。牛的性格温顺、反应迟钝、体态笨重,但却有倔强的癖性和较大的气力,它虽卧而不眠,但却有着和战马类似的警觉张望的神情,是生活中不易看到的。
霍去病墓雕刻不同凡响之处还在于作者不把胜利仅仅理解为取决于战场上的兵强马壮,他还意识到了后方物资粮食供应的重要作用。从牛背上简单的线刻鞍鞯,便可领会牛的性质和这一形象所包含的深刻意义。



憨厚稚态、温和持重的《卧象》。



浑厚勇猛伺机待动的《野猪》。
雕刻者熟悉野猪的习性和形象,特意找取了一块棱角较多的,并与一般野猪体形相似的岩石来着手雕刻这一动物。除主要的头部略加刻画外,身躯和四肢仅仅雕出大致的轮廓,即使如此,一只习惯伏卧在隐蔽处的野猪的神态已经毕现,尤其是两只小而锐利的眼睛,是很难移置到别的动物身上的。



《怪兽噬羊》这件作品在创作上显示出特别夸张和强化形象的表现手法,在这里雕刻者仍利用了一块椭圆形的经过长年风雨剥蚀以至凹凸不平的天然石块来加工处理,并且从整体的形象可以看出雕刻者在进行具体构思之前,似乎已从石块的自然形态上体察出所要表现的对象,在这种意图的支配下,充分利用了石块的转折面,非常巧妙的浮雕出一头形象凶猛的野兽正在吞噬一只小羊,小羊显然正做最后的挣扎,整个形象生动有力,而成功之处就表现在雕刻与自然的合作。

霍去病英年早逝,汉武帝在惋惜之余,为了表彰霍去病的显赫战功,在茂陵东侧为霍去病修筑了一座形如祁连山的巨大墓冢,寓意霍去病生前在祁连山一带战无不胜,威震匈奴。又在墓前布置了各种巨形石人、石兽作为墓地装饰,这在西汉时期的墓葬中,是一个仅有的特例。
墓前石刻原有总数已不可考,现共存16件,可辨认的石像有14件,其中3件各雕两形,总共有生物17件,不同物像12件,即怪人、怪兽吃羊、卧牛、人抱兽、卧猪、跃马、马踏匈奴、卧马、卧虎、短口鱼、长口鱼、獭蝠等。霍去病墓前石雕的种类和布置方式,有别于后世帝陵前的石像。石雕充分利用山石的自然形态,依石拟形,稍加雕凿求之神似,种类繁多,形象古拙,手法简练,风格浑厚。
这些石雕采用了线雕、圆雕和浮雕相结合的手法,按照石材原有的形状、特质,顺其自然,以关键部位细雕、其它部位略雕的浪漫主义写意方法,突出对象的神态和动感,给我们留下了一组年代最早、数量最多、风格粗犷古朴、气势豪放的陵墓石雕艺术珍品。
霍去病墓前石刻很显然已脱离了石刻艺术的初级、原始阶段,其艺术构思、表现手法、雕刻技法已达到相当成熟的水平。正如现代的根雕一样,选材本身已成为艺术创作中造型构思的首要组成部分,西汉的艺术工匠们显然已经驾轻道熟地掌握了这一规律。石刻上有两处题铭,一为“左司马”,一为“平原乐陵宿伯牙霍巨孟”。可见这批石雕出于官府工匠之手。而宿伯牙和霍巨孟两位山东人极有可能就是石雕工匠中的两位作者。
秦以前的国君墓上未发现石雕,秦以后的西汉1l座帝陵也未发现一件石雕,只有在汉武帝的陪葬墓——霍去病墓上发现了不少的石刻,这是目前已知我国最早的陵墓石刻。
加载中,请稍候......